第六輯 靜下來,不辜負世界的美好(1 / 3)

《感動中國》reference_book_ids\":[6933214606605159432]}],\"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窗子以外》reference_book_ids\":[690964264679742157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心無雜念,何處惹塵埃。心無滯礙,哪會不自由。心無鬱結,怎會不快樂?

自由,快樂,一念之間而已。

獨處時光,寧靜致遠

守得住寂寞,耐得了孤獨,一個人的時光,寧靜以致遠。

兩位年輕人聽說山上住著一位絕世高手,於是結伴同行,立誌要學到最上乘的武功。

曆經艱難險阻,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高人,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兩人當即跪下,說要拜師。

“拜師為何?”老者問。

“要做一位真正的強者。”兩人異口同聲道。

老者“嗬嗬”一笑,說:“年輕人胸懷大誌是好事,可是你們受到了這個苦嗎?”

“受得了!”兩人鏗鏘齊答。

“既然如此,那我就成全你們,不過要答應我一個要求。”老者說。

兩人心道,別說一個,一百個也會答應,於是連忙應承:“好!”

“你們在山上待滿五年即可。”老者說著微笑看向兩人。

隻要能學到上乘武功,這算是什麼要求,年輕人相視而笑,跪下磕頭正式拜老者為師。

小甲年長,便做了師兄,小乙便成了師弟。

春來暑往,秋去冬來,兩年過去了,兩人每天不是擔水,就是掃地,或者劈柴,就是不見師父傳授武功。

著急的小乙心想,我是來學武的,成天與雜事交道,與在家中有何區別?

心有動搖的小乙很想問問師父是怎麼想的,但當看到師兄每天默默無聞也在重複這些事情時,滿腹疑惑的他終究沒說出口。

又過一年,情形依然如此,小乙終於忍不住了,於是去問老者:“師父,什麼時候傳授我們武功?”

老者含笑道:“時機未到,再等等吧。”

小乙憤慨,找到小甲埋怨說:“師兄,一起上山三年,除了做苦力,什麼武功也沒學到,白白浪費光陰,不如我們另拜師父吧,或許還有機會學到絕世武功。”

小甲一言不發,隻顧埋頭劈柴、挑水、掃地。小乙覺得自討沒趣,再也不找師兄了。

此後,小乙經常往山下集市跑,閑逛、喝酒、看戲。小甲仍然一聲不吭地做著“苦力”。

偶爾小乙也會邀請小甲下山,說:“師兄,一個人待山上多悶,不如和我下山一道玩吧。”

“悶嗎?”小甲問,“山上到處是蟲鳴鳥叫,山花野草,有師父和你,還有練不完的功夫,也好玩呢。”

小乙心道:“呆子,到了五年就拿到武功秘籍了,何必煞費苦心地做事。”

五年後,與師父約定的時間到了,老者如約將兩人喊到房間,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盒子交到他們手上。

兩人打開盒子,卻是空無一物。

老者看著他們,道:“都悟到了嗎?”

“師父,我悟到了。”小甲答。

小乙訝然,盯著空盒子問:“師父,秘籍呢?”

老者含笑,沒有說話。這時,小甲從懷裏摸出一本泛黃的本子,輕輕地放到眼前盒子裏。

老者示意小乙看看盒子裏的本子,然後對小甲道:“打幾招給師弟看看。”

小甲點頭,操起劈柴刀就揮舞起來,風聲利落,招招有勢,暗藏千鈞之力,一刀下去,竟將山前大樹劈開。

小乙看得目瞪口呆,師兄功夫已成。這是師父偏心啊,隻給師兄武功秘籍,小乙暗想。

老者看出了小乙的心事,語重心長道:“孩子,我並沒有偏心。你師兄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他自己。這世間哪有什麼所謂的“秘籍”,真正的秘籍其實就掌握你自己手中,隻有適合自己的“秘籍”才是最好的秘籍,隻是你還沒有領悟到而已。”

他看了看小乙,遞給他一根枯樹枝,說:“你在地上畫個圈試試。”

小乙照做,然後老者在小乙畫的圈裏又畫了一個圈,道:“世界太大,很多人都困在圈裏了。唯有跳出這個圈,耐住寂寞,守住孤獨,才會在心中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原來我下山的事師父早知道了,小乙這才明白。五年的時間裏,師兄在看似平凡的勞作中領悟到了武功招式,自創出一套適合自己、獨一無二的武功秘籍。

後來,沉澱下來的小乙潛心修煉,和師兄都成了一流的武學高手,他們行走江湖,俠義漫天。

是啊,所謂的“秘籍”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手裏,需要我們去打開它,領悟它,實現它。紛繁世界裏,太多喧囂,太多誘惑,最容易失去自我,失去本真,給心找一隅靜地,慢慢地,也就生命寂靜,萬物純淨了。

一個人獨處,看似會失去很多,譬如交往、聚會、活動等。一個人獨處,也會收獲更多,譬如空間、思考、學習等。一個人獨處,是一朵月光開在心河上,冷冷的清輝明朗一片。

如此時光,恬淡而清新,安靜且從容。

然而,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獨處呢?

燕子是我鄰居,而立之年與丈夫離婚,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這日子雖說艱苦,但因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生活忙忙碌碌,倒是讓她沒有時間思慮婚姻的失敗和離異的痛苦,見麵招呼,燕子皆是匆忙熱情。然而,自從孩子住校後,這種情形似乎發生了變化。

偶爾碰到燕子,總覺得她一臉倦容,眼袋鬆弛,神色黯淡,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寒暄時問她,這是怎麼了?

燕子幾聲長歎,然後幽幽道來,她說:“孩子在家時,一日三餐,家務,輔導,時間排得滿滿的。孩子住校後,似乎做什麼都不上心,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看電視,孤零零的。”

燕子哽噎著說:“長時間失眠,整晚整晚睡不著。”

“沒去看醫生?”我關切問。

“看了很多次,也吃了安眠藥。”燕子歎氣說,“藥也不管用了,不知如何是好?”

孤獨和失眠,不單燕子如此,其實,現實中有這種“病根”的人比比皆是。

一群人嘻嘻哈哈,內心許是孤獨的。一對戀人埋頭玩手機,或許也是孤獨的。一個人獨處,更是容易孤獨的。當孤獨成為生活的頑疾,日子便會生出陰影,折磨我們精神,消磨我們意誌。

燕子是孤獨的,因為她心空了。心空了,就需要將它塞滿,填充到沒有空隙。

隔一陣子再遇到燕子,她臉上光彩多了。問她難倒戀愛了?

她笑道:“確是在戀。”

“是哪家大哥啊?”我故意問。

“隔壁大哥。”燕子拉長著聲音答,“瑜伽,羽毛球,現代舞,我的老師可都是帥哥。”

然後,燕子拉我手在她臉上彈彈,神氣問道:“氣色如何?”

“小姑娘般的紅暈。”我“哈哈”兩聲說。

“每晚看幾頁書,喝一杯紅酒,好睡又養顏。”燕子看向我的目光充滿了感激道,“英子,你說的辦法真好。”

燕子握著我的手,有電感微微傳來,很溫暖潮濕。

將獨處看作人生體驗和生命必然,那些原本的寂寞反而讓人更加充實,更有一分怡然自得,更能收獲生活的真諦。

一個人獨處,很玄妙的感覺,特別的況味。

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無不鍾愛“獨處”,他們視“獨處”為一劑良藥,苦盡甘來,饒有餘味。

一代名相諸葛亮便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在影視劇裏,我們總覺得諸葛亮很有智慧,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但他的智慧從哪裏來的呢?其實這和他喜歡獨處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一個人的時候,他的心能夠安靜的下來,於是好的點子層出不窮,這些使他成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軍事家,更為他日後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最著名的要數“空城計”了。當時司馬懿領兵數十萬,諸葛亮旗下兵力不到一萬。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他的冷靜,他的睿智派上了用場。

他命令城中百姓和士兵全部撤出,然後大開城門。自己卻正襟危坐,拿出古琴彈了起來。最後竟將司馬懿十幾萬虎狼之師嚇退。

這份從容不迫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佯裝出來的,定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冷靜和感悟,才能在危難時刻急中生智,化險為夷。

正如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二字大概是對獨處最好的注解。

獨處的時候,不用周旋別人的情緒,不用左右顧及別人的言語,不必刻意判斷別人的心思,隻是在時針的靜靜跳動中,輕嗅花香,自己陪同自己,走好屬於自己的路。

因此,我們需要獨處,不是讓我們與世隔絕,而是讓躁動的心有片刻的休憩。讓我們帶著簡單的情愫,抬頭看看藍天白雲,低頭看看青山綠水,冷靜思考,認真感悟,定會參透出適合自己的“人生秘籍”。

不忘初心,哪兒都是愛的溫床

播下愛的種子,哪兒都能生根、發芽、抽穗、開花。

我常去封龍山,從後山上徑直上去,會途經一座小廟,小廟雖小,香火卻旺。時有香客、爬山者落腳在此,請願或歇息。我也不例外,爬山時都會逗留一會兒。

廟旁有口井,井旁有桶有碗,可取之解渴。廟門外有木凳,一字排開,可隨時落座。廟中有位居士,與之閑聊,甚是有趣。

譬如,她會講山神捉妖,會說神仙來小廟的傳說,會談種植的樂趣等等。

居士在山上的山石間物色了一處空地,種上了南瓜、茄子、黃瓜等菜蔬。每個清晨和日暮,蜿蜒的山徑上都會出現她提著水桶蹣跚的背影,偶有路人說幫忙,她都會和藹拒絕,說習慣了,不礙事。

不過,有心人發現,到了收成的季節,居士倒不著急采摘,總讓上山者搶了先,看著懷抱大南瓜的人從廟旁經過,居士一臉喜悅之情。

我詫異問她:“就這麼任他們采了去?”

“誰吃不是吃呢!”居士笑著說,“我也吃不了那麼多。”

是啊,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予人快樂自己何嚐不會快樂呢。

原來,心中若有愛,哪兒都可以是愛的溫床,培育愛的種子,開出愛的花朵,結出愛的果實。

真正的愛,是不分時間、地點、境遇和對象的。有包容心,持平常心,懷恭敬心,便會心懷喜悅,心內寧靜,生活充滿溫暖,生命芬芳四溢。

真正的愛,無私,簡單,長情。

真正的愛,是需要銘記、傳承和歌詠的。

白方禮,河北省滄州市一位普通的老人,2009年當選“百位感動中國人物”,2011年被授予“感動中國特別獎”,此時,距老人離世已經過去了許多年,而他給後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卻一直被傳遞、頌揚著。

老人到底做了何事,讓人牢牢記住並為之感動呢?

2012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說道:“請接受我們的特別敬意,白方禮們!讓我們傳遞著鮮花,傳遞著溫暖,帶著白方禮們給我們的這種人間的溫度,走進新的春天。”

“鮮花”“溫暖”“溫度”“春天”,這一組飽含熱量和力量的詞語,道出了老人白方禮讓人感動的一生。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最美不過夕陽紅,安享晚年,頤養天年,兒孫承歡,保健身體,應當是每位老人最希望的生活,安靜、恬淡、舒適,如此就好。

然而,七十四歲的白方禮老人在退休十三年後,他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義無反顧地重操舊業,將蹬三輪車的收入全部用於幫助貧困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這一做便是風雨無阻,堅持近二十年,直到去世前,九十三歲的老人用自己一腳一腳蹬來的三十五萬元,圓了三百個貧困孩子的上學夢。

三十五萬元,可能是某富翁年收入的零頭,可能是某明星的一場活動出場費,可能是某大慈善家捐贈的零頭,也可能是某青年人一二十年的積蓄,但對一位耄耋老人來說,三十五萬元收入的意義卻著實不同。

是起早貪黑,是堅持不懈,是吃苦耐勞,是鉚足精神,是……但更是心中有愛,心存善良,心有奉獻。

歌手韋唯《愛的奉獻》中唱道:“啊……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世界的美好,就是像白方禮這樣的無私無悔奉獻的人們默默無聞地締結而成的。

因為社會的各個角落有眾多的“白方禮”,生活才有溫度,生命才會盛放。譬如我們在冬日能如沐春風,在夏季能秋高氣爽,在秋天能繁花似錦,在春分能綠茵如潮,藏著一顆愛的種子,哪兒都能發芽。

有人說:“一個饅頭,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簡單生活;三百學子,三十五萬捐款,他就這樣感動中國。”

這就是感動中國人物白方禮。

但老人卻說:“我沒文化,又年歲大了,嘛事幹不了了,可蹬三輪車還成。孩子們有了錢就可以安心上課了,一想到這我就越蹬越有勁。”

愛,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大小。

愛就是有牽掛,有想法,更有行動。於是他還說:“想想那些缺錢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車,二十四小時待客,一天總還能掙回二三十塊。別小看這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愛其實從來沒有那麼多大道理,它隻在每個人心口上,慢慢澆灌心靈之水,便會慢慢發芽、抽穗。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章,很受感動。文中說,2010年,台灣一位賣菜的阿嬤陳樹菊,她的名字與世界名人奧巴馬、喬布斯、李彥宏、卡梅隆等,一起登上了《時代周刊》雜誌,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阿嬤做了什麼竟然能與世界巨頭同列名人榜單?

阿嬤賣菜五十三年,以微薄的收入一點點積攢了一千萬新台幣(折合人民幣二百二十八萬元),用於救助貧困兒童和家庭,認養貧孤病童,建立小學圖書館等。阿嬤做善事、獻愛心半個世紀,一直默默無聞,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