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reference_book_ids\":[7217762748795456568,6944655941342088199]}],\"2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2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朋友》reference_book_ids\":[7217762733976980495]}],\"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2,\"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68600161616530491,7236307400490224696,7220723696376220675,7185526065354247226,6838936304063876104,7234082226822974479,7257453146656476200,7220723696556575804,6890728371928435725]}],\"2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2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贈汪倫》reference_book_ids\":[72555125151388170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女孩慚愧地低下頭,有風竄上來,頓覺腳下晴朗,一顆心透亮起來。
原來,所謂的高處,向往的願景,就在每一步行進中,隨方就圓,澄亮即好,快樂就行。
生命裏總有些緩行值得等待
快是前進,慢是前行。或急或緩,或行或守,心有掛牽的人生旅途中一路招展愛的風帆。
烏龜與兔子參加了兩屆森林運動會的長跑對抗賽。第一屆兔子以絕對的優勢完勝烏龜,第二屆烏龜以兔子驕傲貽誤戰機險勝兔子,兩人雖實力懸殊,戰績卻旗鼓相當。
在第三屆運動會鳴鑼旗鼓開戰之際,兩個人都卯足了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長跑之王。
一個為了奪回金牌備戰三月,精神抖擻欲雪前恥。一個為了捍衛榮耀訓練了整一年,努力奮鬥想再續傳奇。
哨子鳴響,戰役打響啦!兔子一個箭步衝出去,片刻就消失在眾人視線中,烏龜從起跑線上爬出去,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行。到底誰會笑到最後?終點已經圍得水泄不通,“吃瓜群眾”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就在眾人的猜測聲中,信鴿從賽場傳來戰況:一路領先的兔子被大河攔住,絞盡腦汁欲尋找渡河之計。大幅落後的烏龜正加速追趕,拚盡全力想要扭轉戰局。這一停一跑,距離一點點在接近!
“難道是傳說中的逆襲?”有人侃道。
當然,走水路乃是烏龜的看家本領。兔子跑得再快,遇到湍急的河水也是一籌莫展。
賽場風雲驟變,抵達渡口的烏龜淡定自若,滯留在堤壩的兔子莫可奈何。烏龜若有思索地望一眼兔子,然後轉身一躍,留與兔子一個瀟灑的背影。
與河邊的清冷相反,此刻的終點炸開了鍋,“因人設場地”的質疑聲一浪高過一浪,但裁判鎮定自若,對意見充耳不聞。
有“吃瓜群眾”嚷嚷著離場,兔子粉絲堅決想討回公道,麵帶笑容的都是烏龜的啦啦隊,場麵氣氛很是緊張。正當大家覺得結果“塵埃落定”的時候,劇情再次反轉,前方播報說:遊到半途的烏龜折返,載著兔子一起過了河。然而,兔子半分謝意沒有就跑遠了。
“忘恩負義!噓。”有人替烏龜不值得道。
結果顯而易見,又有“吃瓜群眾”迅速離場。隻留下兔子和烏龜的粉絲繼續較著勁。
“不好啦!兔子在大樹下睡著呢!”信鴿的聲音老遠傳來。“重蹈覆轍”一詞豁然醒目在眾人麵前,結果再次撲朔迷離。
當所有人都陷入猜測中的時候,兔子大踏步向終點走過來,兔子粉絲們“哈哈”相擁而笑。
“看!兔子旁邊是誰?”有人驚呼道:“是烏龜,烏龜,加油。”
一時間“加油”的聲音彙聚成海,淹沒了裁判的哨聲。兩塊金燦燦的獎牌早已準備好,一切都在組委會的“算計”中。
而烏龜的感言揭曉了所有的秘密:“其實過河後,我心涼了,空落落,隻想走完全程,直到遇到深溝,絕望真正襲來,挫敗感不言而喻,但最終我過來啦!”烏龜激動地拉起兔子的手道:“縱身一躍,我們飛過溝壑!”
雷鳴般的掌聲在終點上經久不息。
“大樹下小憩,等待的滋味原來那麼美妙而快樂!”兔子心中的愉悅感陡然而生。
現實中,你是兔子或遇到過這隻兔子嗎?
一個人無論跑得多快,總會遇到阻礙,河流、溝壑、險灘、山巒……都會橫隔出現在麵前。
一個人不管走得多慢,也會不會無路可走,渡口、小橋、舟楫、繩梯……總有能幫助你前進的出現。
快與慢,急與緩,羈旅人生不過一場彼此起伏、高低深淺的生命體驗罷了。
莫道快,快有快的煩惱。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原本是張愛玲對破碎家庭和拮據生活,帶來壓力的應景感歎,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特殊的個人原因,本不具備任何崇拜意義和模仿價值,卻被當下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年輕人,奉為追求理想的“座右銘”,過早地放棄學習機會和知識積累。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講述了,有一位名為方仲永的孩子因早慧有才聞名鄉裏,然其才情卻被父親當成了炫耀的資本和賺錢的工具,因此耽誤學業,學識停滯不前,最終淪為與平常人無二般的普通人。由此說明,盡早出名未見得是什麼好事,反而容易滋長“恃才而驕”的優越感,滋生“拔苗助長”的功利心,導致天才慧根早早被斷送掉。
“出名要趁早呀!”說多了終是使人厭倦,演變成為當下人過早追名逐利的借口而已。
如是真能成名,年齡豈是問題,五十歲可,六十歲也行,七十歲、八十歲亦是機會大好,甚至百歲高齡也能一炮走紅呢。
美國有一位被尊稱為“摩西奶奶”的民間藝術家,七十七歲時因關節炎放棄勞作,以作畫消遣時光。日複一日的專心繪畫給她帶來了安寧、祥和的恬淡生活,於是創作靈感被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以鄉村田野風光為背景,兒時的一景一物一情一人栩栩如生雀躍於指尖,往日情景和童年意趣曆曆在目,一點一滴滲透在赤橙青藍紫的五彩世界裏,絢爛成最美麗最動人的生命畫卷。
童年如一幀幀美好的留影,付諸摩西奶奶的筆下,讓家人引以為豪,將作品送去當地畫廊參展,並懸掛在鎮上的雜貨鋪櫥窗裏任人欣賞,被無意中路過的藝術收藏家發現,驚訝其繪畫的價值潛力,帶回紐約的畫廊展覽時被熱捧,從此摩西奶奶聲名鵲起。八十歲時,摩西奶奶在紐約舉辦了個人畫展,轟動一時,所作繪畫大受歡迎,成為風靡歐美的熱門藝術收藏品。
能在近八十歲的高齡夢想作畫,並堅持創作二十年,一百零一歲的摩西奶奶留與世界最珍貴的一千六百幅繪畫藝術品,璀璨而光芒。誰說出名得趁早呢?
摩西奶奶說:“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八十歲了。”這句話最終打開了一位為名春水上行的日本青年的糾結心扉,他在三十歲的時候放棄優渥的工作選擇了寫作生涯,這位青年就是後來成為世界著名作家的渡邊淳一。
看來成名未必要分早晚,人生旅途中那些緩緩而行的逶迤曲折,反倒是有著值得期許的等待,讓人執著堅持。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曆史上數不勝數。
世人皆知的“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主人公薑尚,在七十二歲時才被拜相,後輔佐周文王成就大業。七十二歲一貧如洗、身弱多病的吳承恩勵誌續寫《西遊記》(五十歲開篇後停筆),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劍,終是在八十二歲臨終前完成這部巨著,完美收梢一生!像這樣大器晚成的人物,還有三國大將黃忠、北宋文學家蘇洵、當代畫家齊白石等、燦若星辰,比比皆是。
聖人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該精神抖擻的年紀,決不能萎靡不振。在該明白生活的年紀,別一臉迷茫無助。在該懂得人生的年紀,千萬要護衛初心。
所以,處在人生旅途中的你,趕路請不要忘記一路風景一路歌,快樂地去迎接前方的美妙。
吳越王錢鏐修書夫人戴氏王妃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情話真是羨煞天下有情人。你來或不來,想或不想,相思的花蕊在緩緩開放,散發著淡淡芳香。
生命裏總有些緩行值得等待,可以讓你慢慢地觀景養心,途經盛放。
站在最高處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一路前行,一直攀爬,“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
師父問小徒弟:“清泉寺高嗎?”
“師父何意?”小徒弟心道,“清泉寺在塔山半山腰,寺前俯瞰眾山,肯定高啊!”
於是答道:“師父,很高呢。”
“高嗎?”師父似乎反問自己,“那我高嗎?”
“這問題。有點……”徒兒捂嘴笑,“師父是高僧,當然高啦!”
“有沒有塔山高?”師父追著問題不放。
這可為難小和尚了,糾結地想:“說塔山高,師父會不會不悅,說師父高,明明塔山高聳入雲呢。”
“徒兒替為師山上一探可好,最高處便可知了。”師父征詢小徒弟想法。
塔山岩陡石峭,蒼樹環抱,飛禽走獸,海拔非常高,極少人登頂,小徒弟一直想一探究竟,師父正好給了這個機會,心生歡喜,雀躍著就出寺門了。
一個時辰後,山頂隱隱約約在頭頂上,小徒弟大喜道:“這山沒有傳說的那麼高啊!”
於是加快步伐向上攀登,快要到達山頂時,小徒弟往後一瞧,怎麼他的對麵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
“師父讓自己找最高處,怎麼辦?”小徒弟思量著,“找不到最高山峰,絕不回去。”
小徒弟下定決心,從這座山下去,再勇攀另一座更高峰,他要替師父站在最高處。
當小徒弟千辛萬苦登上這座山峰時,抬眼一望,對麵矗立著一座更巍峨高聳的大山。小和尚瞬間有種想哭的感覺,師父說的最高處在那兒啊?
小徒弟已精疲力竭,隻好坐下來稍息片刻。
此時輕風蕩漾,白雲緩緩如羊群,天空湛藍為一色,伸手可觸般,小徒弟伸出雙臂,感覺自己比山峰還高。
“對,我是山峰!”小和尚豁然開朗。
雲水不間斷,我自為山峰,何必他處尋呢!
由此想起了成群結隊的旅人向往青藏高原,向著布達拉宮朝聖的情境。他們一路追高原景色、攬雪域風光、尋異域風情而來。看多情的經幡、哈達在高原上飄蕩,望清澄的草甸、海子在峰穀間寂靜安詳,他們循著犛牛和羚羊奔跑的方向,追逐禿鷲飛過高高的隘口,看一片片蒼藍從潔白中流瀉下來,旅人的心中,隻覺前方聖潔一片。
亦是朝聖,通往布達拉宮公路沿線上,千百年來絡繹不絕延綿千裏的一群朝聖者,他們像一道漂移的高原風景線,隨著更高處的方向亦步亦趨漫漫向前。雙手合十,舉過頭頂,仰望藍天,念念有詞,他們三步一叩首,十步一跪拜。即便病倒在路上,困守在途中,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他們頂霜冒雪、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曆經一兩月或是一兩年,沒有人會半途而廢或畏懼退縮。無論是獨行還是結伴或成群,每個朝聖者的一顆朝聖心,都要比山高比雲潔比路長。
對旅人來說,雪域高原是一處心靈棲所,來過了,一生懷念。對於朝聖者來說,布達拉宮是靈魂之地,在與不在,信仰就都在那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高地,不用攀,不用守,不用問,隨時隨地它都在。
小女孩和父親一同爬山,約定誰先站在最高峰的那塊大石上,誰就可以向大山許一個願。
兩人擊掌,各自出發。
女孩沿前山公路蜿蜒向前,說沿途熱熱鬧鬧,有車有人有風景,煞是好看。父親走後山小徑迂回而上,女孩笑語父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十足的隱士情懷。
這座山海拔近千米高,密林廣布,芳草叢生,沿著小路往上攀,可聞鳥語花香,可見澗水長流。然荒涼許久,荊棘蕪雜,易羈絆行腳,小女孩不走此道,自有其道理。
前山好走,女孩順順當當就行程過半。歇腳高處,見父親走在狹長的小徑上,時隱時現。女孩心中一樂,心道:“這不是高下已分了嗎?”
心情大好的女孩放鬆下來,邊走邊玩,邊觀察山下“敵情”,一派悠然自得。在離最高峰兩個埡口處,忽地發現父親“失蹤”了,往山下搜索再三,急道:“不好!”迅疾往上跑,遠遠地,但見父親坐在大石上,向她含笑揮手,一臉雲淡風輕。
女孩慚愧地低下頭,有風竄上來,頓覺腳下晴朗,一顆心透亮起來。
原來,所謂的高處,向往的願景,就在每一步行進中,隨方就圓,澄亮即好,快樂便行。
年少時有一對閨密A和B。
A現在是三線城市一家小區物管,B如今升職國內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總監,二十年光陰,兩人生活和事業儼然有“雲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