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解文字的工具書籍
所謂理解文字的工具書籍範圍很狹小,隻指字典、辭書等而言。閱讀時遇到未解的字或辭,寫作時遇到恐有錯誤的字或辭,都可乞靈於這些工具。字典是解釋單字的,辭書是解釋辭與成語的。二者都有用部首排列及用韻排列的兩種,如:《康熙字典》(字典,用部首排)、《經籍籑詁》(字典,用韻排)、《佩文韻府》(辭書,用韻排)、《辭源》(辭書,用部首排)。最近更有用四角號碼排列者,如《王雲五辭典》就是。《王雲五辭典》兼具字典辭書兩種用途,頗為便利。
《康熙字典》為字典之最古者,性質普通,解釋精當,價值不因其舊而減損,宜購備一冊。《經籍籑詁》則多搜古義,為讀古書的鎖鑰,高中學生可購備。《佩文韻府》卷帙較巨,可讓圖書室購置,個人隻須預知其用法,於必要時去翻檢就夠了。
翻檢字典辭書,因了熟習與否,巧拙遲速殊異,宜及早練習。部首位次的記憶固然很要緊,四聲的辨別最好也稍加學習,能辨別某字大略在何聲、屬何韻,就方便得多了。
四、文字值得閱讀,內容有益於寫作的書籍
我在上麵曾說,“國文”的範圍很籠統,凡是用本國文字寫成的都可叫做“國文”。從別一方麵說,文字隻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什麼內容都可填充。我國古今的書籍,就其形式說都是用本國文字寫的,都可以叫做“國文”,若就其內容說,或屬於曆史,或屬於哲學,或屬於地理,或屬於政治,或屬於藝術,鮮有無所屬的。大家都說對於國文要用功,其實根本就沒有純粹的所謂“國文”這樣東西。所謂“用功國文”者,隻是把普通一般的書籍,當作文字來用功,把它作為閱讀的練習與寫作的範例而已。
一種書有種種的讀法。例如《史記》本來是曆史,但自古就有人把它當文章讀,認作文章的模範。《水經注》是一部地理書,因為其中時有描寫風景的辭藻,就有人把它當美文讀(我於數年前見到一冊譚複堂【名獻,仁和人】圈點過的《水經注》。他在卷端自定閱讀綱領,用種種符號標記各項。水道用 ═ 號,河流沿革用 △ 號,描寫風景的美文用○ 號,論斷精當處用 —— 號。這是把一部書從各方麵閱讀的方法,可以為範)。此外如《周禮》的《考工記》可以作狀物的範例,《左氏傳》可以作敘事的法式,都是很明白的事。這種的利用,推廣開去真是說不盡言。我有一位朋友,寫字很有功夫,他所作的尺牘,文字都簡雅高古,沒有俗氣,不類近人,自成一格。我問他從何學得這種文字,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說是從晉唐人的字帖上學來的。原來晉唐人的書法(如《淳化閣法帖》、《三希堂法帖》之類)流傳者大概是尺牘,普通臨帖的人隻注意到書法,我這位朋友卻能於書法之外,利用了去學文章,可謂多方麵學習的了。
讀到一部書,收得其內容,同時欣賞玩味其文字,遇有疑難時就利用了上項的工具書去解索。所收得的內容,成了自己的知識,其效力等於實際體驗。積久起來,不但可為寫作的材料,而且還可為以後讀他書的補助知識。所欣賞玩味過的文字的方式,則可以應用於寫作上。能如此打成一片,讀書就會有顯著的功效了。僅僅留心內容,或隻注意於文字的模效,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至於讀些什麼,我無法作限定的介紹,隻好提出幾個選擇的目標。最近教育部重訂課程標準,關於中學國文科的“閱讀”一項分“精讀”與“略讀”二門。“精讀”屬於課內,“略讀”屬於課外。據聞這次新課程標準所定的“略讀”的範圍如下。
(甲)初中
(子)中外名人傳記及有係統之曆史記載;
(醜)有注釋之名著節本;
(寅)古代語錄及近人演講集;
(卯)古今人書牘;
(辰)古今名人遊記日記及筆記;
(巳)有注釋之詩歌選本;
(午)古今小品文及短篇小說集;
(未)歌劇話劇之腳本及民眾文藝之有價值者;
(申)適合學生程度之定期刊物。
(乙)高中
學生各就其資性及興趣,由教員指導,選讀整部或選本之名著,散見各書之單篇作品及有價值之定期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