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對於初中的“略讀”教材,有較具體的分項規定,而對於高中,則隻作概括的指示而已。我個人對於中學生讀書的範圍,曾有些意見,在本誌第十一號《關於國文的學習》一文中發表過(該文現已收入單行本《中學各科學習法》中)。現在也別無新的意見可說,就把那文中關於讀書的範圍的一段文字重行摘錄於下,當作本文的結束吧。
(1)因課堂所習的選文而旁及的。如因讀《桃花源記》而去讀《陶集》,讀《無何有鄉見聞記》(威廉·馬列斯著),因讀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而去讀《論語》、《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等。
(2)中國普通人該知道的。如“四書”“四史”“五經”,周秦諸子,著名的唐人的詩,宋人的詞,元人的曲,著名的舊小說,時下的名作。
(3)全世界所認為常識的。如基督教的《舊約》、《新約》,希臘的神話,各國近代的代表文藝名作。
不消說,上列的許多書,要一一全體閱讀,在中學生是不可能的。但無論如何要當作課外讀物盡量加以涉獵,有的竟須全閱或精讀。舉例來說,“四書”須全體閱讀,諸子則可選讀幾篇,詩與詞可讀前人選本,《舊約》可選讀《創世記》、《約伯記》、《雅歌》、《箴言》諸篇,《新約》可就《四福音》中擇一閱讀。無論全讀或略讀,一書到手,最好先讀序,次看目錄,了解該書的組織,知道有若幹篇,若幹卷,若幹分目,然後再去翻閱全書,明白其大概的體式,擇要讀去。例如讀《春秋》、《左傳》,先須知道什麼叫經,什麼叫傳,從什麼公起至什麼公止。讀《史記》,先須知道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等的體式。
近來有一種壞風氣,大家讀書不喜歡努力於基本的學修,而好做空泛工夫。普通的學生案頭有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顧頡剛的《古史辨》,有《歐洲文學史》,有《印度哲學概論》。問他讀過“四書”“五經”周秦諸子的書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唐宋人的詩詞集子嗎?不曾。問他讀過古代曆史嗎?不曾。問他讀過各派代表的若幹小說嗎?不曾。問他讀過歐洲文藝中重要的若幹作品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小乘大乘的經典嗎?不曾。這種空泛的讀書法,覺得大有糾正的必要。例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原是好書,但在未讀過《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原書的人去讀,實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知道了《春秋》、《左傳》、《論語》等原書的大概輪廓,然後去讀《哲學史》中的關於孔子的一部分,讀過幾篇《莊子》,然後再去翻閱《哲學史》中關於莊子的一部分,才會有意義,才會有真利益。先得了孔子、莊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再去討求關於孔子、莊子思想的評釋,才是順路。用譬喻說,《論語》、《春秋》、《詩經》、《禮記》是一堆有孔的小錢,《哲學史》的孔子一節是把這些小錢貫串起來的錢索子,《莊子》中《逍遙遊》、《大宗師》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錢,《哲學史》中莊子一節是錢索子,沒有錢索子,不能把一個一個的零亂的小錢加以貫串整理,固然不愉快,但隻有了一根錢索子,而沒有許多可貫串的小錢,究竟也覺無謂。我敢奉勸大家,先讀些中國關於哲學的原書,再去讀哲學史,先讀些《詩經》及漢以下的詩集詞集,再去讀文學史;先讀些古代曆史書籍,再去讀《古史辨》,萬一必不得已,也應一壁讀哲學史文學史,一壁翻原書,以求知識的充實。錢索子原是用以串零零碎碎的小錢的,如果你有了錢索子而沒有可串的許多小錢,那麼你該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尋許多小錢來串才是。
刊《中學生》第二十九期(1932年11月)
國文科的學力檢驗
暑假快到,諸君之中有的已將在初中或高中部畢業。畢業的當兒有畢業考試,有“會考”;如果諸君是升學的,那麼還須到大學專門學校或高中部去受入學考試。總之,在畢業諸君,目前已到了學力受總檢驗的時期了。考試是他人用了某種程限或標準來對諸君作檢驗的事。檢驗可由他人來行,也可以由自己來行。諸君此後升學也好,不升學也好,在中學裏住了三年或六年,究竟獲得了多少知識,固然值得自己先來作一清算,這些知識究竟於將來自己的進修與生活上是否夠用,也值得自己來一加反省與考察。諸君在某種功課上造就如何,教師當然是明白的,其實最明白還要推諸君自己。對於諸君的學力,諸君自己是公正的評判官,是最適當的檢驗者。
中學課程中科目不少,這裏試單就國文一科來說。
論理,要檢驗須有檢驗的標準。國文為中學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籠統的一科。因為文字原是一切學問的工具,而一國的文字又有關於一國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為內容包含太廣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體,教學上苦於無一定的法則可以遵循,所以籠統。一篇《項羽本紀》當作曆史來讀,問題比較簡單,隻要記住曆史上楚漢戰爭的經過情形就夠了,如果當作國文來讀,事情就非常複雜,史實不消說須知道,史實以外還有難字難句,敘事的繁與簡,人物描寫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現出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規矩法則,都須教到學到才行。這些工作,往往一項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項,倘若要一一教學用遍,究不可能,教者無法係統地教,隻好任學生自己領悟,學者也無法係統地學,隻好待他日自己觸發。結果一篇《項羽本紀》,對於一般學生隻盡了普通曆史材料的責任,無法完全其在國文課上的任務。國文與曆史的關係如此,對於其他各科亦然,國文科原是本身並無內容,以一切的內容為內容的,所以教學上常不免有籠統的毛病,不若其他各科的有一定步驟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