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教育雜談(8)(1 / 3)

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應該著眼在內容上,這理由上麵已經說了許多,想來諸君已可明白了。有一件事要請大家注意,就是文字的內容是有吸引人的力量的東西,我們和文字相接觸的時候,容易偏重內容忽略形式。老實說,一般的文字語言的法則,在小學教科書裏差不多已完全出現了,諸君在未進中學以前,曾經讀過六年的國語,教科書共有十二冊。這十二冊教科書照理應該把一般的文字語言的法則包括無遺。可是據我所知道的情形看來,似乎從小學出來的人都未能把這些法則完全取得。這是不足怪的,文字語言具有內容形式兩個方麵,要想離開內容去注意它的形式,多少需要有冷靜的頭腦。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內容更不同,總算是依照了兒童生活情形編造的,內容的吸引力更大,更容易叫讀的人忽略形式方麵。用實在的例來說,依年代想來,諸君在小學裏學國語,第一課恐怕是“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 吧。這寥寥幾個字,如果從文字的形式上著眼去玩味,有單語和句子的分別,有形容詞和名詞的結合法,有押韻法,有對偶法,有字麵重疊法,但是試問諸君當時讀這課書,曾經顧著到這些嗎?那時先生學著狗來叫給諸君聽,跳給諸君看,又在黑板上畫大狗畫小狗,對諸君講狗的故事,諸君心裏又想起家裏的小花或是間壁人家的來富,整個的興趣都被內容吸引去了,哪裏還有工夫來顧到文字形式上的種種方麵。據我的推測,諸君之中大多數的人,在小學裏學習國語,經過情形就是如此的。不但小學時代如此,諸君之中有些人在中學裏讀國文的情形恐怕還是如此。諸君讀到一篇烈士的傳記,心裏會覺得興奮吧。讀到一篇悲情的小說,眼裏會為了流淚吧。讀到一篇幹燥無味的科學記載,會感到厭倦吧。這種現象在普通讀書的時候是應該的,不足為怪,如果在學習文字的時候,要大大地自己留意。對於一篇文字或是興奮,或是流淚,或是厭倦,都不要緊,但得在興奮、流淚或厭倦之後,用冷靜的頭腦去再讀再看,從文字的種種方麵去追求,去發掘。因為你在學習國文,你的目的不在興奮,不在流淚,不在厭倦,在學習文字呀。

竟有許多青年,在中學已經畢業,文字還寫不通的,其原因不消說就在平時學習國文未得要領。文字的所以不通,並不是缺乏內容,十之八九毛病在文字的形式上。這顯然是一向不曾在文字的形式上留意的緣故。他們每日在國文教室裏對了國文教科書或油印的選文,隻知道聽教師講典故,講作者的故事,典故是講不完的,故事是聽不完的,一篇一篇的作品也是讀不完的。學習國文,目的就在學得用文字來表現的方法,他們隻著眼於別人所表現著的內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現的文字形式,結果當然是勞而無功的。

從前的讀書人學文字,把大半的工夫花在揣摩和誦讀方麵。當時可讀的東西沒有現在的多,普通人所讀的隻是幾部經書和幾篇限定的文章。說到內容,真是狹陋得很。所寫的文字也隻有極單調的一套,如“且夫天下之人……往住然也”之類。他們的文字雖然單調,在形式上倒是通的,隻是內容空虛頑固得可笑而已。近來學生的文字,毛病適得其反,內容的範圍已擴張得多了,缺點往往在形式上。這是值得大大地加以注意的。

我的話完了,今天說了不少的話,最重要的隻有一句,就是說,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麵。至於具體的學習方法,留到下一回再講。

中學生諸君:前兩天,我曾有過一回講演,題目叫做《學習國文的著眼點》,大意是說,學習國文應該從文字的形式上著眼。今天所講的是前回的連續,前回隻講了一番大意,今天要講到具體的方法。

學習國文的方法,從古到今不知道已有多少人說過,我今天所講的不消說都是些“老生常談”,請勿見笑。我是主張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的,我所講的方法也是關於形式方麵的事情。打算分三層來說,(一) 是關於詞兒的,(二)是關於句子的,(三)是關於表現方法的。

先說關於詞兒所當注意的事情,第一是詞兒的辨別要清楚,中國的文字是一個個的方塊字,本身並無語尾變化,完全由方塊的單字拚合起來造出種種的功用。中國文字尋常所用的不過一二千個字,初看去似乎隻要曉得了這一二千個字,就可看得懂一切的文字了,其實這是大錯的,中國常用的文字數目雖有限,可是拚合成功的詞兒數目卻很多,例如“輕”“重”兩個字,是小學生都認識的,但“輕”字“重” 字和別的單字拚合起來,可以造成許多詞兒,如“輕率”“輕浮”“輕狂”“輕易”“輕蔑”“輕鬆”“輕便” 都是用“輕”字拚成的詞兒,“重要”“重實”“嚴重”“厚重”“沉重”“鄭重”“尊重”都是用“重” 字拚成的詞兒,此外還可有各種各樣的拚合法。這些詞兒當然和原來的“輕”字“重” 字有關聯,可是每個詞兒意思情味並不一樣,老實說每個都是生字。你在讀文字的時候必會和許許多多的詞兒相接觸,你在寫文字的時候必要運用許許多多的詞兒,詞兒的注意,是很要緊的。中國從前的字典隻有一個個的單字,近來已有辭典,不僅僅以單字為本位,把常用的詞兒都收進去了。每一個詞兒的意義似乎可用辭典來查考,但是你必須留意,辭典對於詞兒的解釋,是用比較意思相象的同義語來湊數的,譬如說“輕狂” 和“輕薄” 兩個詞兒,明明是有區別的,可是你如果去翻辭典,就會見“不穩重”或“不莊重”等類的共通的解釋。這並不是辭典不好,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一個詞兒的意義是多方麵的,辭典當然不能一一列舉,隻能把大意用別的同義語來表示了。詞兒不但有意義,還有情味,詞兒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領略,辭典是無法幫忙的。猶之吃東西,甜、酸、苦、辣是嚐得出而說不出的。文字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詞兒因了許多人的使用,各有著特別的情味,這情味如不領略到,即使表麵的意義懂得了,仍不能算已了解了這詞兒。再舉例來說,“現代” 和“摩登”,意思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現代學生”“現代女子” 並不就是“摩登學生”“摩登女子” 的意思。這因為“摩登”二字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已變更了意義,“現代” 二字不能表出它的情味了。又如“賊出關門” 和“亡羊補牢”這兩句成語,都是事後補救的譬喻,意思也差不多,但使用在文字語言裏,情意也有區別,“賊出關門” 表示補救已來不及,“亡羊補牢”表示尚來得及補救。這因為“亡羊補牢”一向就和“未為晚也”聯在一處,而“賊出關門” 卻是說人家失竊以後的情形的緣故。對於詞兒,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釋,還要懂得它的情味。你在讀文字的時候,如果不用這步工夫,那麼你不但對於所讀的文字不能十分了解,將來自己寫起文字來也難免要犯用詞不當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