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播音,教育部托我擔任的是中學國語科的講話,我把我的講話限在閱讀方麵。我所講的隻是一般的閱讀情形,並未曾專就國語一科講話。諸君聽了也許會說我的講話不合教育部所定的範圍條件吧。我得聲明,我不承認有許多獨立存在的所謂國語科的書籍,書籍之中除了極少數的文法、修辭等類以外,都可以是不屬於國語科的。我們能說《論語》、《孟子》、《莊子》、《左傳》是國語嗎?能說《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是國語嗎?可是如果從形式上著眼,當作語言文字來研究,那就沒有一種不是國語科的材料,不但《論語》、《孟子》、《莊子》、《左傳》是國語,《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是國語,諸君的物理教科書、植物教科書也是國語,甚至於張三的賣田契、李四的家信也是國語了。我以為所謂國語科,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一種功課;把本來用語言文字寫著的東西,當作語言文字來研究,來學習,就是國語科的任務。所以我隻講一般的閱讀,不把國語科特別提出。這層要請諸位注意。\r
把任何的書,從語言文字上著眼去學習研究,這種閱讀,可以說是屬於國語科的工作。閱讀通常可分為兩種,一是略讀,一是精讀。略讀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內容;精讀的目的在揣摩,在鑒賞。我以為要研究語言文字的法則,該注重於精讀。分量不必多,要精細地讀,好比臨帖,我們臨某種帖,目的在筆意相合,寫字得它的神氣,並不在乎抄錄它的文字。假定這部帖裏共有一千個字,我們與其每日瞎抄一遍,全體寫一千個字,倒不如揀選十個或二十個有變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臨幾遍,來得有效。諸君讀小說,假定是茅盾的《子夜》, 如果當作語言文字的學習的話,所當注意的不該但是書裏的故事,對於書裏麵的人物描寫、敘事的方法、結構照應以及用辭、造句等等該大加注意,諸君讀詩歌,假定是徐誌摩的詩集,如果當語言文字學習的話,不但該注意詩裏的大意,還該留心它的造句、用韻、音節以及表現、著想、對仗、風格等等的方麵。語言文字上的變化技巧,其實並不十分多的,隻要能留心,在小部分裏也大概可以看得出來。假定一部書有五百頁,每一頁有一千個字,如果第一頁你能看得懂,那麼我敢保證,你是能把全書看懂的。因為全書所有的語言文字上的法則在第一頁一千字裏麵大概都已出現。舉例來說,文法上的法則,像動詞的用法、接續詞的用法、形容詞的用法、助詞的用法,以及幾種句子的結合法,都已出現在第一頁了。我勸諸君能在精讀上多用力。\r
為了時間關係,我的話就將結束。我所講的話,亂雜疏漏的地方自己覺得很多,請諸君代去求教師替我修正。關於中學國語科的閱讀,我幾年前曾發表過好些意見,所說的話和這回大有些不同。記得有兩篇文章,一篇叫做《關於國文的學習》,載在《中學各科學習法》(《開明青年叢書》之一)裏,還有一篇叫《國文科課外應讀些什麼》,載在《讀書的藝術》(《中學生雜誌叢刊》之一)裏,諸君如未曾看到過的,請自己去看看,或者對於我這回的講話,可以得到一些補充。我這無聊的講話,費了諸君許多課外的時間,對不起得很。\r
本文是向全國中學生作的廣播稿刊《中學生》第六十一期(1936年1月)\r
學習國文的著眼點\r
上\r
中學生諸君:這回我承教育部的委托,來擔任關於國文科的講演。講演的題目叫做《學習國文的著眼點》。打算分兩次講,今天先來一個大綱,下次再講具體的方法。\r
為了要使聽眾明了起見,開始先把我的意見扼要地提出。我主張學習國文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麵。就是說,諸君學習國文的時候,該在文字的形式方麵去努力。\r
所謂形式,是對內容說的。諸君學過算學,知道算學上的式子吧,“l+2=3” 這個式子可以應用於種種不同的情形,譬如說一個梨子加兩個梨子等於三個梨子,一隻狗加兩隻狗等於三隻狗,無論什麼都適用。這裏麵,“l+2=3”是形式,“梨子”或“狗”是內容。算式上還有用“X”的,那更妙了,算式中凡是用著“X” 的地方,不拘把什麼數字代進去都適合,這時候“l”“2”“3”等等的數字是內容,“X” 是形式了。\r
讓我們回頭來從國文科方麵講,文字是記載事物發揮情意的東西,它的內容是事物和情意,形式就是一個個的詞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文字的內容是各各不同的,同是傳記,因所傳的人物而不同,同是評論,有關於政治的,有關於學術的,有關於經濟的,同是書信,有討論學問的,接洽事務的,可以說一篇文字有一篇文字的內容,無論別人所寫或自己所寫,每篇文字決不會有相同的內容的。內容雖然各不相同,形式上卻有相同的地方,就整篇的文字說,有所謂章法段落結構等等的法則,就每一句說,有所謂句子的構成及彼此結合的方式,就每句中所用的詞兒說,也有各種的方法和習慣。此外因了文字的體裁,各有一定共通的樣式,例如,書信有書信的樣式,章程有章程的樣式,記事文有記事文的樣式,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樣式。這種都是形式上的情形,和文字的內容差不多無關。我以為在國文科裏所應該學習的就是這些方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