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教育雜談(2)(3 / 3)

教訓本身原無所謂真偽,教訓的真偽完全在發教訓者的動機的公私,和理由的合理與否。校長教師也許會為私人的便利發種種教訓,父母為愛子的至情所驅,因了樸素見解也許會發種種靠不住的教訓,諸君自己卻不可不加以注意考察,審別真偽,把外來的種種教訓轉而置於合理的正確的基礎上,然後去加以切實奉行才對。諸君應“謹守校規”,但須為自己的利益(不僅是除名不除名留級不留級等類的問題)和學校全體而守校規,不應為校長教師作私人便利的方便而守校規。諸君應“努力用功”,但“努力用功”的理由須在“飛黃騰達”以外另去找尋,為發達自己身心各部分的能力,獲得水平線以上的知識技能而“努力用功”。總而言之,教訓有真有偽,諸君所應奉行的是真的教訓,不是偽的教訓。

第二,須注意教訓的彼此矛盾。

教訓的來處不一,所關係的方向亦不一,對於一事,往往有的教訓是這樣,有的教訓是那樣,彼此矛盾,使人無所適從的。例如同是關於身體,父母教諸君“保重身體”,學校教諸君“鍛煉身體”,父母愛憐諸君,所謂“保重身體”者,其內容大概是教諸君當心冷暖,不可過勞之類,而學校的所謂“鍛煉身體”卻是要諸君能耐寒暑,或故意要諸君多去勞動。“公要餛飩婆要麵”,諸君也許會感到矛盾,左右為難了吧。又如父母教諸君“勿管閑事”,而黨義教師卻教諸君“打倒帝國主義”,國語教師教諸君在自修時間中多讀國文書本,體育教師卻教諸君每日要多運動,諸如此類的事例,舉不勝舉,諸君現正切身受著,當比我知道得多,無待詳說。

先就“保重身體”與“鍛煉身體”說,二者因了解釋,可以彼此統一,毫無矛盾。人生在世不但有種種事須應付,而且境遇的變動也是意料中的事,斷不能一生長沉浸在姑息的父母之愛中。為應付未來計,為發達能力計,都非把身體好好鍛煉不可。如果如此解釋,那麼適度的鍛煉即所以“保重身體”,同時如果真正要“保重身體”,也就非“鍛煉身體”不可了。“勿管閑事”與“打倒帝國主義”亦可因了解釋使減除其矛盾性。凡對於某一事自己感到責任的,必是已有相當的實行能力的人。毫沒有實行某事能力的人決不會對於某事感到非做不可的責任,除非是狂人。我們不責乞丐出慈善捐款,乞丐對於物質的慈善事業,當然也不會感到何等的責任。黨義教師教諸君“打倒帝國主義”,倘隻是一句照例的空洞的口號,別無可行的實際方案,或有了方案而非諸君能力所及的,諸君對之當然不會發生何等責任,結果無非成了一個“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局麵,與“勿管閑事”的諸君的父母的教訓,毫無衝突之處可說。如果黨義教師的“打倒帝國主義”的教訓確有方案步驟,而這方案步驟切合諸君程度,確為諸君能力所及,那麼諸君對於“打倒帝國主義”非感到責任不可,既對於“打倒帝國主義”感到責任,那就“打倒帝國主義”對於諸君不是“閑事”了。父母為家庭小觀念所囿,教諸君“勿管閑事”,也許就是暗暗地教諸君不要去做“打倒帝國主義”等類的事。但諸君既明白自己的責任,知道“打倒帝國主義”是應做而且能做的事,不是“閑事”,內心已無矛盾,盡可於應行時盡力去行的了。賢明的父母決不會禁止子女去幹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各種運動的。國語教師教諸君在課外多讀國文書本,體育教師教諸君每日多運動,將如何呢?其實,各科教師都有把自己所授的科目格外重視的偏見,不但國語體育二者如此。對於這種教師的矛盾的要求,應以“整個的程度的水平線”為標準,自定取舍,中學是普通教育,諸君的精力有限,如果偏重了一方麵,結果必致欠缺了別方麵,對於前途殊非好事。諸君對於各科須犧牲自己的嗜好與偏見,普遍修習。在終日埋頭用功的人,體育教師的“多從事運動”是好教訓,在各科成績都過得去而國語能力特差的人,國語教師的“課外多讀國文書本”是好教訓。各科教師所發之教訓原不免彼此矛盾,若能依了“整個的程度的水平線”為標準,自定取舍,奉行上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

“自學”和“自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