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曾寫過這麼一則小故事。校慶的時候,學校邀來了幾位有成就的校友,打算請他們跟學弟學妹們講講母校的教誨對他們成長的影響。一位專家想去一趟閱覽室,在閱覽室裏,這位專家,久久凝視著一個宣傳鏡框。專家點點頭說:“不瞞校長說,我無數次想起過、夢見過這個鏡框——朦朦朧朧的哈佛大學背景圖,足以給我這一生源源不斷地注入力量的一句警示語:‘就在此刻,對手也在翻書!’那個時候,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困了,倦了,想偷懶了,就抬頭看看這句話:‘就在此刻,對手也在翻書!’默念著這句話,耳邊竟當真響起了對手‘嘩嘩’的翻書聲,我一激靈,人頓時精神起來。後來不管身處何地,每當我懈怠的時候,我總能讓這句警示語把我震醒,我總能讓耳邊響起‘嘩嘩’的翻書聲。是啊,對手不曾懈怠,我又怎敢懈怠呢?我要用自己‘嘩嘩’的翻書聲壓過對手那‘嘩嘩’的翻書聲!我要拚盡全力,去摘取我夢中的金蘋果!”
當代著名作家韓少功在《懷念那些讀書的日子》中提到他讀書的往事,讀來在讓人捧腹之時,也讓我們深思——畢業後下鄉,我插隊在一公社茶場。在地裏勞動的時候,尤其聚在樹下或坡下工休的時候,聊天就是解悶的主要方法。
易某最喜歡講戰爭史,每講到將領必強調軍銜,每講到武器必注明型號,儼然是個軍事行家。我就是從他嘴裏得知二戰期間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隆美爾的北非戰役,以及德國的容克52和美國的M2。多年以後我發現,他肯定讀過《朱可夫回憶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類的書,隻是他的記憶有偏向,對軍銜和型號記得太多,重要情節反而錯漏了不少。
知青中還有故事王,此人頭有點歪,外號“六點過五分”。平時特別懶,一個黑油光光的枕套竟可枕上一年。每次央求女知青代洗衣服,就以講故事為回報。憑著他過目不忘的奇能,繪聲繪色的鬼才,每次都能讓聽者如醉如癡意猶未盡而甘受物質剝削。他發現了自己一張嘴的巨大價值,隻要拿出故事這種強勢貨幣,就可以比別人多吃肉、多睡覺,還能隨意享用他人的牙膏、肥皂、醬油、香煙以及套鞋。福爾摩斯探案、凡爾納科幻故事、《基度山伯爵》、《王子複仇記》,都是他腐敗下去的特權。
幾個朋友在飯店裏以肉絲麵相賄賂,央求他講上一段。他說的是一蘇聯紅軍女兵押送一白軍軍官,兩人在路途中居然產生了危險的愛情,不料最後白軍的船艦出現,後者本能地向艦船狂跑求救,前者那個慌啊,想也沒想就舉起了槍……故事大王此時已吃完了,叭的一聲槍響,他捂住自己胸口,緩緩地作旋體狀,目光憂鬱地投向廚房和碗櫃,伸在空中的手痛苦地痙攣著。
“瑪—莎!”他很男性地大喊了一聲。
“我的藍眼睛,藍眼睛—”他又模擬出女人的哭泣。
太動人了!直到多少年後我才知道,他那次講的是蘇聯小說《第四十一》,所謂表現人性論的代表之作。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他同時不無深刻地指出:在一個沒有因特網、電視機、國標舞、遊戲卡、夜總會、麻將桌以及世界杯足球賽的時代,在全國人民著裝一片灰藍的單調與沉悶之中,讀書如果不是改變現實的唯一曙光,至少也是很多人最好的逃避,最好的取暖處,最好的精神夢鄉。生活之痛隻有在讀書與思維的醉態下才能緩解。而一個機會密集、利益洶湧以及享樂場所環伺的時代撲來之時,真理的鎮痛效應和致幻效應是否會如期減退?醉漢們是否應該及時地清醒還俗?
張海迪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讀書讓我學習了知識,也讓我認識了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他們深深地影響著我,一直到現在。無論今天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都依然熱愛著童年起就崇敬的人。而今天一個又一個明星歌星出現在光芒四射的舞台上,卓婭他們的身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他們表達著對這個時代的焦慮,對我們年輕一代缺少讀書的熏陶的環境的焦慮。這讓我們深思。確實,知青時代那些讀書的故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多少有些浪漫好玩的成分,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讀書故事多少含著一點辛酸。他們費盡心力試圖讀書,以提高自己,讓自己充實。但是現在的我們呢?我們生活中不缺乏書籍,隻要我們願意,圖書館、書店中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問題是,我們中有多少人想要去往圖書館和書店去接受一下書籍的陶冶,接受一下學習帶來的快樂呢?北大教授孔慶東曾大聲呼籲:少爺小姐請讀書。我們國家現在每年的4月23成為了“世界讀書日”,這都讓我們明白,讀書對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讀書會讓我們永遠銘記曆史,讓我們的心靈充滿詩意,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的穩重踏實……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拿起書本呢?
朋友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覺醒,投入到讀書中去,讓我們在學習中成長。
8.讀書可以提高我們自己
畢淑敏:“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歎的同時拈頁展顏。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有人覺得微笑很困難,以為是一個如何掌控麵容的技術性問題,其實不然。不會笑的人,我總疑心是因為讀書的不夠廣博和投入。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濃縮的歡愉因子,當你靜夜撫卷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網上閱讀),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你的雙眼,你眉飛色舞,獨享其樂。也許有人說,我讀書的時候,時有哭泣呢!哭,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微笑,因為靈魂在這一個瞬間舒展,盡情宣泄。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樂累加一處,都抵不過我在書中得到的歡愉多。而這種欣悅,是多麼地簡便和利於儲存啊,物美價廉重複使用,且永不磨損。 讀書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們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讀書其實很多時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圖書館堆積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著的木乃伊,新華書店裏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靈的墓誌銘。你在書籍裏看到了無休無止的時間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當你把他人的聰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輕輕說出的時候,你的紅唇就比任何美麗色彩的塗抹,都更加光豔奪目。”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是人生的愜意追求。還記得自己閱讀《基督山伯爵》的經曆,那是在一個黃昏,我從從容容,漫不經心地拿起了它,就癡迷地為那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宏大的場麵,以及在監獄中的那些奇特的知識傳授和學習所吸引,原來人生的知識是這樣;帶到後麵的複仇經曆,轉而感覺到一種智慧,代之以深深的欽佩。那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那些冒險奇特的基督山伯爵的經曆,給了我充分的心靈享受,我幾乎是不止息地一口氣讀完了作品,深深地被迷住了。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心智一下子清醒了,對人生多了一份體悟和理解,心靈異常的充實。
還記得閱讀《飄》的時候再中學時代,我坐在山上,任憑風從四麵八方聚集,呼嘯而過,卻沉浸在郝思嘉與白瑞德的愛情糾葛中,深深地為郝思嘉的獨特個性說折服,同時感受著瑞德的愛和魅力。心思飄到了很遠很遠,但是又特別安靜。心底裏感受著郝思嘉的堅強,覺得這樣的女子是那麼的鮮活和美好。也同時讓我明白了有個性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人。人不必苛求完美,但是一定要自強不息。從那一刻,我知道有一種血液在心中流淌,人生一定要努力,要有奮進的心,才會有前途和光明。
這樣的閱讀,讓人的心底純淨,就像畢淑敏說的,讓人優美。優美的人生才能詩意,才能豁達,也才會滋長出希望的花朵,萌發求新和求變的想法,更好地讓自己成長成熟。
20歲的我們,記得讀書吧,不管是心靈小語還是文學作品,也不管是理財的還是經濟的,讀了之後就能讓我們的人生充實起來,成長起來,能更好地應對這個社會,也能更好地調節自己。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麵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麵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009年2月底的時候,溫總理第一次和網民互動的時候說:“讀書不僅給人力量,而且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於丹教授也說過:“現在的閱讀分成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所謂有用的閱讀就是為知識的閱讀,為了拿一個文憑,為了在社會職業中提升自己的閱讀。在這個時代,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比這更美好的境界是無用的閱讀,就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它不見得給你一個直接的文憑,不一定給你專業的技能,但是它給你心靈的遼闊,給你幸福感和安全感。讀書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麼用呢?我想除了我們應對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確認自我。”她同時指出,讀書養心。一個人的心靈遼闊了、自由了,自我的確認明確了,那麼他跟這個世界的默契程度就會大。但這不是說這個世界就能變得溫柔了。文化的力量,我們不能誇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來臨,它也不能改變金融危機,它能改變什麼?它改變的是我們麵對這一切的態度,它改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讀書使人優美,讀書改變我們的思維,陶冶我們的情操。世界上很多東西我們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努力地美好,世界在我們的眼中自然就是最美好的。
9.在社會大課堂裏成長
曾看過這麼一則小故事。
“世界很複雜,充滿變數。”中文教授說,“包括那些看似簡單的事物。”
馬上就要畢業了,大學生們心情浮躁,來上課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躍躍欲試的時候,我想給一點提醒。”教授敲了敲講台。今天,他兩手空空,沒有帶書和講義。“因為,大家未必識廬山之真麵目,所以,過於自信有時會導致自閉。”
這句話分量有點重,學生們開始注意教授。黑板上,教授寫下“中學到大學”幾個字,問:“知道它的意思嗎?”
學生們笑了,沒有人回答,可能是不屑於回答。教授說:“的確太簡單了。”然後轉身添加“都沒有的知識”幾個字,問:“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誰來念一下?”
學生們仍然在笑,沒有人願意站起來當“小學生”。教授隻好自己念:“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然後解釋:“是的,你們的學曆值得很多人羨慕,但是,學曆與學問幾乎是兩個概念,後者的內涵實在太廣闊了……”
學生們又開始聊天,交頭接耳:誰誰將分進黨政機關,誰誰應聘於某某大企業,誰誰準備去南方……教授忽然提高嗓門:“一個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導致全局震蕩!”
學生們一驚,抬頭。教授見大家注意力集中了,笑眯眯地在那句話前加了一個字“從”。台下有學生輕聲念:“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教授立即指著他:“這位同學,請你讀出這句話,注意斷句。”
學生站起來,撓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念道:“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其他同學嗬嗬笑。教授問:“難道他念得不對?”學生們仍然嗬嗬笑,興致盎然且輕鬆。
教授環顧四周,見沒有人答話,歎了口氣,扔掉粉筆:“唉,思維定勢了,不利於麵對充滿變數的世界。”這時有個同學反問:“難道他念得不對?”教授斷然回答:“隻對一半!”台下的人再次提起精神,盯住教授。教授開始念:“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
台下一片安靜。教授得意地詭秘一笑,走下講台:“諸位,很抱歉!作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與各位道別的時刻玩了一次小學生的文字遊戲——不過,我用心良苦,因為你們即將麵對的社會的確充滿了——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而你們又必須——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
是的,畢業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相反,我們人生的學習才剛剛開始。高爾基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了社會這所大學。在“大學“的熔爐裏他成長成才,終於寫出了”人生三部曲”。 ?在社會這所既大而又嚴格的校園裏就讀,是我們一生努力學習的目標。不要浪費時間回首過去,而要積極地改變自己當前的態度,不斷地前進。
曾看過這麼一則故事,故事的題目叫“大蘋果永遠在上頭”。故事說的是一個大學生在一家外企工作,他急切地盼望著成功,希望自己能夠盡快得到公司的重用,然而三年過去了,自己一起進公司的都升了職.甚至有的都成了他的上司,他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氣,有一天他終於按耐不住與他的頂頭上司大吵一架,然後憤然離開了公司.
他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他的父親即沒安慰他,也沒有責備他,就讓他幫賣蘋果.第一次去賣,他拉著滿滿一車蘋果走了三公裏的路來到鎮上賣,很快就賣了一半,可剩下小的再也賣不出去了,隻好拉回家;第二天又是這樣,第三天他就把大蘋果放在下麵,小的放在上麵,可到了鎮上卻驚奇地發現什麼時候小的沒了,全變成了大蘋果,他扒開大蘋果一看小蘋果都躺在下麵,他絞盡腦汁左思右想,最終也沒能找到答案,就回家問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告訴他:是山路在作怪,是她把大蘋果和小蘋果調換了位置.
他的父親詳細的給他解釋了原因.最後總結是:生活就像是一輛行駛在山路的馬車,不管是蘋果還是人,如果想往上升,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壯大自己的體積.隻要你的體積足夠大,生活的馬車就會把你搖晃到上麵來,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阻止這種上升;反過來,如果你的體積太小,既是把你放在上麵,生活的馬車遲早會將你搖落下去。
聽完父親的這番話,他陷入了沉思,幾天後,他告別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城裏,兩年後,他已是一家跨國公司的部門經理,在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句座右銘:大蘋果永遠在上頭。
社會是一座大課堂,我們要積極地進步,努力地壯大自己,做大蘋果,才能適應這個社會,不被淘汰。我們要在社會中學習,有時候也許我們不了這個社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蒙田說:“既然不能駕馭外界,我就駕馭自己;如果外界不適應我,那麼我就會去適應它們。”學習是終生的,在社會的大課堂裏,20歲的我們要學會適應,不斷學習,才能立足社會,得到成長不被擊垮。
傑克倫敦是在美國的一個單親家庭裏長大的,從小就在貧民窟裏摸爬滾打。他童年時除了上課外,都在為生活和學費四處奔波:早晚賣報,周六幫人卸貨車,周日到遊樂場打工。14歲就輟學到罐頭廠當童工。很小的時候,他曾對一個姐姐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到40歲不結婚。我要有一座大房子,一個房間裏要堆滿書。”18歲時他開始流浪,成了最偉大的“流浪王子”。? 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作家。為了這個願望,他一度靠典當度日:把自行車當掉,等掙了錢再贖回來,如此反複。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寫出了《熱愛生命》這樣充滿了積極,樂觀精神的作品。
是的,社會是一座大課堂,我們要在這裏學習成長,在這裏得到磨礪。也許我們會受到傷害,也許我們會遭遇屈辱,但是我們一定要成長。在無助的時候,想想傑克倫敦吧,什麼力量都不能摧毀他向上的決心,不能磨去他對理想的向往,並最終取得了成功。我們選擇在社會中學習和磨礪,相信海闊天空在學習以後,我們要用執著將學習的鎖打破。
10.“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狗一樣地學”,是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一心一意,集中精力。這樣才能出成果,出成績。
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國學家章太炎,童年時便聰慧過人,愛書如癡。有一次,小章太炎在庭院裏津津有味地讀書,不覺天色已晚,氣溫驟然降低。他的嫂子叫他進屋添加衣服,喊了三聲他才回過神來。加過衣服之後,他又回到院子裏讀書,由於一門心思讀書,沉湎其中,竟把嫂子的衣服穿在身上而不自知,眾人見了,笑得前仰後合。,沒有小時候的刻苦用功,怎麼會有後來聲名赫赫的章太炎呢?
列寧在讀書時,也是專心致誌,對周圍的一切都理會不到。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隻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我們要懂得讓自己集中注意地去學習,這樣才能體會到充實的快樂。不是有一句話嗎:忘記時間的人是快樂的,不管你是充實地忘記了時間還是甜蜜地忘記了時間。讓我們在學習中充實並甜蜜地忘記時間吧,那學習的快樂將是加倍的。
學習同時要帶著好的方法,避免淺嚐輒止。比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學習的時候,我們要有耐心和信心去麵對學習中的問題。郭沫若說,年輕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於是淺嚐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以自圓,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年輕人最易傳染的一種通病。我們要避免這種通病的發生,凡讀書就深入地去讀,讀出所以然來。正正像現代著名作家嚴文井說的:“我讀過一點點書,最初是為了從裏麵尋找快樂和安慰,後來是為了從裏麵尋找苦惱和疑問。”我們在書籍中找到了快樂和安慰,同時也找到了苦惱和疑問,這將更加促使我們在讀書的道路上走下去。
學習的時候應該投入全副精力,但是學習完了之後,我們也要適當地解放自己,要適當地讓自己閑下來。我們要像“紳士一樣地玩”,這“玩“指的是休閑愛好娛樂,隻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習。有一個人說了這麼一則故事。一個人是一位航空工程師,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讓自己閑下來。即使在休息時間,他都會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慢慢的。即使睡覺,他也有明確的時間限製。後來,這個人在見麵的時候,試圖讓這位工程師學會“浪費”時間,就是什麼都不做,隻是安靜地坐在那裏,隨便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工程師承認,是因為一些心理原因,所以總是把放鬆當做是浪費時間。認識到這一點,工程師最後鼓起勇氣,開始改變自己。放鬆時一種很好地利用時間的方式,可以享受生活。三年過後,當再見到這位工程師的時候,他已經學會平衡工作於生活之間的關係。雖然每周的工作時間縮短了近10個小時,但是完成的工作卻比以前增加了。平衡工作與生活是一門藝術,而懂得在學習之餘去努力去休閑,是同樣的藝術。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說:“休息是滋養疲乏的精神的保姆。”一個很會學習的人他同時也應當是一個很好的休閑者,懂得讓自己盡量地放鬆自己。愛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但是同時他也從事多種文體活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他非常喜愛音樂藝術,是位熟練的小提琴手和鋼琴手。他熱愛登山旅行、 騎自行車、遊艇、散步等運動。這也運動很好地滋養了他的科學熱情。居裏夫人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喜愛舞蹈,在她所生活的年代裏,波蘭的舞 蹈很多,很歡快,運動量也較大,經過一段鍛煉,她身體壯實,臉色紅潤,精力充沛。
我們需要在學習之外,培養自己的興趣。學習是終生的,但並不能因此否認興趣對生活的重大意義。人不可能長時間地集中於一項工作,我們不可能讓自己沉溺在學習中一直不倦怠。而當我們倦怠時,讓我們忘記學習去投入到愉快的休閑中,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更加高質量地投入學習當中。
不會休息,隻是盲目地去學習,很有可能變成書呆子。不是有這麼一則笑話嗎?一個心理學教授到瘋人院參觀,了解瘋子的生活狀態。一天下來,覺得這些人瘋瘋癲癲,行事出人意料,可算打開眼界。想不到準備返回時,發現自己的輪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個瘋子幹的”!教授這樣憤憤地想著,動手準備拿備胎裝上。然而,事情嚴重了,卸掉車胎的人,居然將螺絲也給卸掉了。沒有螺絲怎麼能裝上備胎呢?教授一籌莫展。就在他焦慮萬分的時候,一個瘋子蹦蹦跳跳地過來了。他發現了教授的困境,停下來問發生了什麼事。教授懶得理會他,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告訴了他。瘋子聽完後哈哈一笑:“我有辦法!”他從每個輪胎上下了一個螺絲,這樣就拿三個螺絲將備胎裝了上去。教授在驚奇感激之餘,問:“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瘋子笑道:“我是瘋子,可我不是書呆子。”
這當然是個笑話,我們要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就要學會勞逸結合,不一根筋去思考問題,才能有進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