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1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基督山伯爵》reference_book_ids\":[7259645557449165839,6987309443595635748,7267077470505929768,6885615227665124366,7259645558271249464,7259645557440777268]}],\"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智慧書》reference_book_ids\":[6972452539421690917,6875174665250147336]}],\"1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李爾王》reference_book_ids\":[7024430660798385166,7070317133728582693]}],\"18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8,\"start_container_index\":1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2},\"quote_content\":\"《熱愛生命》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5539336250,7267108881149463591]}],\"1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8,\"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1},\"quote_content\":\"《王子複仇記》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188647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很多人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千裏馬遇不到伯樂。市場經濟,你自己說自己行沒有用。有人說你行,說你行這個人行才行。如果沒有人說你行,說明你的實力不夠。能力的增長就像爬山,不管身處哪一階段,都會經受環境和自己的磨練,這就是折騰,有實力才能“經折騰”。
1.用知識武裝我們的大腦
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靠吃飯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天填飽自己的肚子,我們又該怎樣充實我們的心靈?大部分人都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充實它。例如,在很方便或沒有其他事可做的時候才會這樣做。我們平時常常說沒有時間,這是一個可笑的借口,如果我們每天有時間去填飽肚子,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花點時間來充實那幾乎是無價的頭腦部分呢?
吉格先生在紐約市卡耐基學院當講師時,他曾經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傑出推銷員叫愛德。愛德做的是廣告生意,他的年薪有七萬五千美元。這筆收入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
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課後跟他閑聊時,誠懇地問他:“為什麼你要參加三位講師合上的班級,而三位講師的薪水加起來還沒有你的多?”愛德笑著回答說:“吉格,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父親帶我到花園去了一趟。父親可能是鄰裏中最好的園丁,他喜歡在花園裏工作,並且以此為榮。我們走了一趟以後,父親問我學到了什麼?當時我惟一見到的事情就是父親顯然在花園中做了許多工作。這時,他有點不耐煩地說: ‘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觀察到,隻要蔬菜是綠的,它們就能生長,一旦成熟,它們就開始枯萎。’”
彼得·杜拉克說得好:“知識必須經過不斷的改良、挑戰與增加,否則,它就會消失。”
墨西哥的市長曾要求該市的警察每個月至少閱讀一書,並且說:“閱讀能夠使我們自我完善,更關切他人感受,更好地表達自我;而隻有更好的人,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們會花錢去修飾我們的外貌,但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要花同樣的代價去充實我們的頭腦?我們應該定期地讀書學習來滿足精神的饑渴,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加油,如果這樣,我們成功的機會就越大。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出生於“佃族孤門”,自幼聰穎好學,品行又好,因而十五歲那年被保舉進太學學習。王充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他離開家鄉上虞,來到京師洛陽,並有幸從師當時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彪。博覽群書的熱望,使得王充不僅閱覽了太學藏書,而且還光顧洛陽的書店書攤。因家境貧寒,無錢購買書籍,他經常到書店站著看書,經常一站一天,廢寢忘食,。由於王充有驚人的記憶力,更有驚人的意誌,使得他成為了有影響力的大學者,被後世所記憶。
生活中經常會有人發問,為什麼成功的人是積極的呢?反過來說,為什麼積極的人是成功的呢?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就像食物是身體的營養一樣,他們也不忘每天補充精神食糧。讀書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才能從讀書學習中得到提高。
有人說:過去的時代是資本時代,由資本決定社會的發展;而現在則是知本時代,知識就是資本。知識經濟時代,就需我們改變觀念,掌握知識,依靠知識,創造財富,終身學習,這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也成為每個人的主要生活內容。20歲的我們當然要把學習充實自己放在第一位,因為這項工作如此偉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科技與經濟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素質的競爭。學不到新知識,就等於失去了社會的生存競爭力。要提高自己的生存競爭力,就不要放過知識的學習,要知道知識多了路好走。所以,任何人在今天都不敢說:我的知識已經夠用了。在信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決心。隻有終身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走向成功。
2.積極“充電”,不斷“充電”
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各種工作所需的知識層次也日益升高。如果你知識底子薄,不願意付出艱苦再去深造,而且還墨守陳規,等待你的就隻能是落伍。
進一步再學習,已成為當今職場的一種時尚。在做到真正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薄弱環節而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能力,即是我們常說的生活中要不斷“充電”。隻有做到這樣,才會持續保持前進的方法、動力。
晉平公在70歲的時候依然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太有限了。但是同時,他也覺得,自己都這麼大的歲數了,還要去學習,困難是不是太大了。後來他就去詢問一位賢達的臣子。這位臣子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太陽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經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最強大,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經遲暮了,雖然沒有了陽光,但是還有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如陽光,可是隻要獲得燭光,雖然有限,卻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很多吧。”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終於信心十足地去讀書了。可見,學習是終生的,應該永不止息地去學習。
首鋼一個工人,他隻上了小學四年級,當首鋼公司引進了一台台計算機時,他才猛然清醒過來,如果再這麼迷糊下去,連工人也當不成了。從此他好像變了個人似的,業餘學校考試前,他天天隻睡2~3個小時,當然平均每天還得掉幾兩肉,他在黨政幹部基礎理論班的入學考試中考了第一。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又學文科,又學理科,公司裏的所有考試他都參加,別人說他都快學“瘋”了。
某鋼廠技術供應處50多歲的老處長也自願報名上了計算機學習班,他說:“我是被迫而學的”。這個被迫當然是為大勢所迫。他管轄的供應處下設11個供應站、近百個倉庫,每天需要處理近萬張單據,再不學計算機行嗎?老處長最苦惱的是,年紀大,腦子笨,上課聽不懂,也不敢提問,要是別人都聽懂了,自己一個勁問,豈不是耽擱了大家的學習時間嗎?所以隻有下課多問、多學,再累也不能落下課,遲到、落下課程就要被時代落下了。
在經濟特區,人們對時代緊迫的感受更加強烈。在深圳開辟為經濟特區之後,由於發展建設快速,勞動力不足,從農村招了大批青年工人,離深圳市區14公裏的沙河工業區3年就辦起20多個電子企業,那些農村青年從拿鋤頭到拿電烙鐵焊收錄機零件,而從前的初、高中生實難勝任,而感到對知識的饑渴。他們生產的多是出口產品,國外機型變化快,所以這裏不可能長時間做同一種機型。有些青年下班後,騎車到 14公裏外的深圳電子大學去上課,電子廠閱覽室每晚都坐滿了來學習的青工。還有的工人幹脆要求停薪3個月,去廣州科技培訓中心學習。
每逢業校報名,工作人員都要忙得半點休息時間都沒有,早上8點開始報名,可學生們6點鍾就守在門外了。如果碰上下雨,他們寧可打傘、穿雨衣淋上幾個小時。下午兩點才辦理手續,可他們吃罷中午飯就來纏住你了。到了中午12時,下午5時,根本無法下班,還得繼續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報名者。有的單位很重視學習;幹脆由工會主席帶著各種證件來辦集體報名手續。可名額實在有限,這就要靠工作人員的那一張嘴去應付了。但青年們的學習熱情很令人感動,使人不忍拒絕。
“老師,讓我報名吧,我的英語實在應付不了我的工作啊!” “老師,我做夢都想當一名合格的電工,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吧!”假如我們是老師,我們怎麼硬得起心腸把這一群求知欲那麼旺盛的青年拒之門外呢?可限額已經超過了數倍。隻好對他們說,學校沒有那麼多教材,可他們寧願借教材去複印;對他們講沒有那麼多座位,有人寧願帶上凳子,甚至站在門口聽課。於是,班次一增再增,教室一擠再擠,多滿足一個人的要求便減輕他們內心的一份歉疚。
這些事例中都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增強自己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力,就要在知識與能力上永遠富有競爭力,要在社會變革中,與時俱進,適應生存環境,取得人生成功,就要時刻具有終身堅持學習的信心。
越來越多的職場中人選擇“充電”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適應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潮流,無論“窮忙族”還是“富閑人”,都在積極為自身“充電”。據羊城晚報消息,近年來,廣東已有上千名私企老板自費到中央黨校學習,學政治,學管理,了解經濟形勢。去中央黨校“充電”的人中,既有上財富榜的億萬富豪李興浩;也有行業領軍人物林欣、盧誌基等;還有不少後起之秀。這些學員所掌控的企業四分之一屬廣東百強私營企業。?
眾多的人們二次進修,緣於“入世”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不管是老板還是員工,人們都深刻認識到要與時俱進,必須認清形勢,提高自身素質。有的私企老板去黨校還學上了癮,如誌高空調的李興浩,據他所說,他頭一次去黨校學習是上世紀的90年代末,當時同去學習的人還鳳毛麟角;可是最近他再次造訪,發現那裏的“學子”已經摩肩接踵。
“充電”是防止知識、能力“折舊”的最有效的辦法。現在,人們不止是忙於專業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而且已經開始盛行對口才、人際溝通、心理狀態等體現綜合素質的“軟充電”。
趙瑩瑩研究生畢業後,被聘入一家規模較大的貿易公司,經過兩年多的拚搏就做上了項目部助理。她一向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工作業績,贏得了領導的信任,一年後又被提升為了總經理助理。在提升後,她感到工作壓力明顯增大,按理說她研究生畢業學曆已經不低,可是真正工作起來有時還真有些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她一直不忘學習,積極總結工作經驗,積極進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工作內容也開始擴大範圍,從項目管理拓展到了管理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開發等方麵。她清楚,越高的職位必然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隻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才有可能獲得晉升。所以在工作中她非常注意積累經驗,並利用業餘時間係統學習了人力資源相關課程。後來,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司的人事主管退休離職,趙瑩瑩不費吹灰之力就補上了這個“缺”。3年之後,她順利晉升為人力資源總監。
現今社會的人們,麵對這種近於殘酷的就業競爭壓力,大部分職場中人早已經意識到了參加培訓、給自己不斷充電的重要性。曾在一家IT公司上班的周全,大學剛畢業就來到現在這家公司工作,現在已經工作四年了,可是作為老員工的他,在這次公司進行人才調整中不但沒能被提拔,反而被冷落在一邊無人問津了。雖然他的技術並沒有過時,但是,他失敗的致命原因就是他的技術過於單一。這一點周全自己也意識到了,他也明白,自己的確是應該去“充電”了,自己的技術需要更加完善才行,隻有這樣才能很快適應公司的調整。本來IT行業的知識更新就非常快,如果自己追不上,一定會被淘汰的。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保鮮期越來越短,文憑的時效性也越來越短,麵對不斷變換的市場,對於每個人的知識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苛刻。要想適應當今社會的生存法則,要想自己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就要學會積極“充電”,不斷“充電”,這樣才能提高在職場中的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成為一位不敗將軍。
3.不滿足才能有進步
一些統計數字表明,社會中的發財成功人士,多數人的學曆不高,家庭出身的背景不好,即便有些高學曆的人,往往是在學校中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富翁與一般的常人不同而發了大財,成為成功人士?或者說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在於想法不同,窮人自認為自己是窮人常常滿足於能“湊合著過日子”的現狀和安樂窩,而富人永不滿足,而且即便是在他們窮的時候,在沒有錢的時候也認為自己是富有的人,隻是暫時沒有錢或錢不多。這是每個人的一生能否發財致富或者事業能做多大的關鍵因素。
“追求卓越,永不滿足”是所有富人的人生信條,王永慶也一樣。他在米店、碾米廠、磚廠相繼倒閉的困難麵前沒有一蹶不振,在木材生意興隆,自己的積蓄已達5000萬時也沒有滿足,他把目光開始投向了更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1945年台灣將五大企業開放民營,王永慶認為他拓展新的領域的天時已經具備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遇。
真正的富人是敢想的,哪怕是對自己看好的領域一無所知。
窮人不敢想,用一道道自製的枷鎖把自己捆得死死的。他隻想走別人走過的路,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之中。
王永慶決心要投資塑膠工業,然而他卻對塑膠工業一無所知,連塑膠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它的化學成分是什麼都不知道,因此他的意向受到當時負責工業組主任嚴演存的冷眼相待。
對一個行業陌生不會成為富人實現自己追求目標的障礙,別人的打擊成不了富人放棄追求的理由。王永慶花了一年的時間,去熟悉和掌握有關塑膠的知識,一年以後,他對塑膠的性質、製作過程、生產、加工、用途等都了如指掌了。
其實在當時的台灣,塑膠工業並不是任何人都眼熱的行業,根本看不到任何賺錢的希望,包括此行業的巨頭都望而怯步。
台灣當局把塑膠原料工業交給了有化工業豐富經驗的永豐工業老板何義負責,開始時,精明能幹的何義答應投資辦廠,並進行了事前的可行性分析。
何義先後前往日本、美國、歐洲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塑膠原料廠的規模都在日產50噸以上,而目前台灣廠家隻能日產4噸,與人家相比,無論從規模還是成本上,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在本土上,也無法與日本同行企業相抗衡,如果增加產量,銷路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因此,何義斷言,投資塑膠業將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非但前途渺茫,而且有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的危險。
在雄霸台灣化學工業的巨頭何義放棄塑膠生產經營的情況下,王永慶仍然憑借自己過人的膽識,以及敏銳的直覺,接下了塑膠工業。
事情的結果不出何義所料,塑膠粉粒雖然生產出來了,但月產隻有100噸,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小的。在台灣本土隻能銷售20噸,而日本的同類產品卻是物美價廉,占滿了整個台灣市場。
由於產銷不能兩旺,王永慶的台塑公司資金周轉不靈,產品大量積壓,公司麵臨倒閉的危險。
一些股東見前景不妙,擔心的問題成了令人恐懼的現實,紛紛提出了退股。更有一些無聊的看客,趁機打擊、嘲笑王永慶。
台塑麵臨夭折的危險,王永慶的事業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王永慶在自己四麵楚歌時,決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以常人無法想象的膽識,在股東們紛紛退股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變賣自己大部分的產業,以低價買斷了台塑公司的所有產權,獨自經營。
王永慶這麼做,當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意氣用事。他是在冷靜分析過後才做出這樣驚人選擇的。
王永慶認真分析了台塑不景氣的原因,發現除了日本產品的競爭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台灣地區的需求量有限,需求與供給之間,一個月要有80噸的差額,台塑的產品在台灣明顯是供大於求。要想改變現狀,隻有打開台灣以外的市場一條路可走。
但是要想把台塑的產品外銷,靠月產100噸的產量是極不現實的,沒有任何競爭力,惟一的辦法就是擴大再生產。王永慶決定馬上擴大生產規模。在旁人看來,月產100噸都賣不出去,還想擴大生產規模,不是瘋了就是傻了!
王永慶擴大生產規模的決定不是盲目的。因為台灣是世界上主要的燒堿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燒堿過程中被棄之不用的70%的氯氣,為塑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他自己也明白,明知道產品過剩時,仍然堅持擴大生產產量,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真正的富人是不計較一時的得失的。遠見卓識的王永慶想到了風險,但他更看準了大幅度的產量可以降低成本和銷售價,就能吸引更多的島內外客戶。他認為即使暫時的賠本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也是值得的。
王永慶經過幾次擴大生產規模,又實行塑膠產品的深加工,終於使台塑企業起死回生,台塑的航姆一點一點地成形了。
王永慶在台塑徹底站穩腳跟之後,沒有滿足,而是把目光轉向了木材業,投資創辦了“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從而結束了台灣紙漿進口的曆史。後來又與日商合作,成立生產聚丙烯睛纖維紗的台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王永慶的產業可以說是遍布台灣各地,跨化學、木材、紡織等很多個部門,被譽為“主宰台灣第一大企業家”。1980年,他又進軍美國,在美國擁有了3個石化原料廠以及11個下遊工廠,被美國石化界稱為“不可輕視的勁敵”,成了真正的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