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reference_book_ids\":[7029639398694063135,72061428138581719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英雄》reference_book_ids\":[69263461399858083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6,\"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2},\"quote_content\":\"《英雄》reference_book_ids\":[69263461399858083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英雄》reference_book_ids\":[69263461399858083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6,\"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2},\"quote_content\":\"《英雄》reference_book_ids\":[6926346139985808398]}],\"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2,\"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8},\"quote_content\":\"《越獄》reference_book_ids\":[7146500052813351950]}],\"13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法國大革命史》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1398672005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7,\"start_container_index\":1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9},\"quote_content\":\"《法國大革命史》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1398672005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法國大革命史》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1398672005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7,\"start_container_index\":1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9},\"quote_content\":\"《法國大革命史》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139867200519]}],\"1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1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法國大革命史》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13986720051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英文裏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3個解決它的方法來。所以,世上隻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隻要你常折騰,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困難多”。
1.把“不可能”永遠丟掉
年輕沒有失敗,因為年輕,永遠不說不可能。挫折絕不等於失敗。遇到困境,要勇於麵對它,並且戰勝它,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我們應當明白,任何成功的人在到達成功之前,均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失敗。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在於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飽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做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才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或許我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擁有偉人的精神,經曆過挫折,但永遠不說不可能。
愛迪生經曆過一萬多次的失敗,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適用了無數介質,才培育出小兒麻痹疫苗。斯巴昆說:“有許多人一生之偉大,來自他們所經曆的大困難。”困難之下,我們覺得就要失敗了,永遠不可能成功了。但是有太多的例證告訴我們事實恰好相反。
溫特沃什米勒在讀小學的時候,曾經跟他的父親一起觀看過一部反映“二戰”的影片,從此他愛上了演員這個職業,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他選擇進入好萊塢做一名演員。然而剛開始的一些年裏,沒有一家劇組給過米勒機會。他常常需要幫別人幹雜活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在多年的曆練中,他更加深深地明白了什麼是生活,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是的,一個經過十年還在守著一個夢想,可是卻看不到希望的人的確少見,甚至有人勸他離開好萊塢。終於,2003年,他出演了《人性的汙點》,他和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分別飾演了斯爾克這個人物的青年和老年。本以為憑借這個角色,他的人生會出現轉機,可是到最後,他還是陷入了天天試鏡的困境之中。這時候,一向支持米勒的老父親,也開始勸他別做夢了,也許演員這個職業不適合他。
然而,米勒說什麼也不肯放棄,他堅信前麵一定有亮光,他的心中一直存有夢想,他不相信自己不可能會一直這樣下去。也許命運之神正是因為看到了他的不肯放棄,才終於衝他揮了揮手。最後,他在《越獄》中出演了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米勒一夜之間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男演員。那漫長的十年堅守,終於換得了最後的成功。
在米勒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在他的心中,一直存留在自己最初的夢想,這讓我們深深欽羨。或許應當說,逆境與憂苦,能將我們的心靈炸破。在那炸開的裂縫裏,會有豐盛的經驗,新鮮的歡愉,不息地奔湧而去。有太多人不到窮苦潦倒,不會發現自己的力量。某些“災難”的折磨,足以助我們發現“自己”。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遇了說不清的磨難困苦,後來雙耳失聰,然而,他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第五交響曲”,這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隻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可是靠我自己。”今天我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個“不可能”怎麼會出現在貝多芬的身上,然而事實是無法更改的。貝多芬在他短暫的生命裏,向我們詮釋了一種執著,一種永遠向困難說“不”的傲氣。他隻朝著夢想,向著夢想,積極、不知疲倦地行動,行動。
年輕的我們,明白生活中的那些堅毅,那些付出,那些暗夜裏追問和猶疑,都不能阻止夢想的生長,因為有夢想,因為相信自己不可能永遠活在黑暗中,我們才會奮力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付出光陰,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這種付出,代表的是最高貴的靈魂追求,代表著最向上的心理定位。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的一生中不論經過多少的痛苦,多少的失敗,但是隻要最終是成功的,這一切其實又算得了什麼呢?把因挫折沮喪帶來的不快樂、把“不可能”之類的言辭丟掉吧。年輕的我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永遠不說不可能。
2.行動就是力量
行動就是力量,惟有行動才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十個空洞的幻想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我們總是在憧憬,有計劃而不去執行,其結果隻能是一無所有。成功,一定是敢想,而且更要敢做!
有一個幽默大師曾說: “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他說的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時,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即使這麼簡單的起床動作,亦即把棉被掀開,同時把腳伸到地上的自動反應,都可以擊退你的決心。
那些有雄心成大事的人都不會等到精神好的時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動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現在”這個詞對成功的妙用無窮,而用“明天”、“下個禮拜”、“以後”、“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我們用儲蓄的例子來說明好了。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卻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係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隻有少數人才能真正做到。
這裏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過。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往往會找些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 “加薪以後馬上開始存錢”、 “分期付款還清以後就要……”、 “度過這次困難以後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後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下去。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他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決心了。她接著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於一直認為省不下,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個月存100元,15年以後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我們說不定要靠餅幹和牛奶過到月底,隻要我們真的那麼做,一定可以辦到。”
他們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當然吃盡了苦頭,盡量節省,才留出這筆預算。現在他們覺得“存錢跟花錢一樣好玩”。
想不想寫信給一個朋友,如果想,現在就去寫。有沒有想到一個對於生意大有幫助的計劃?馬上就開始。時時刻刻記著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所說的:“今日事,今日畢。”
如果你時時想到“現在”,就會完成許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將來什麼時候”,那就會一事無成。
下麵幾點建議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1)不要等到條件都完美了才開始行動。
如果想等條件都具備了才開始行動,那很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因為總是會有些事情不是那麼好 (2)做一個實幹家。
要實踐,而不隻是空想。你想開始實踐嗎?你有沒有好的創意?今天就行動起來吧。一個沒被付諸行動的想法在你的腦子裏停留得越久越會變弱。過些天後其細節就會隨之變得模糊起來。幾星期後你就會把它給全忘了。
(3)記住,想法本身不能帶來成功。
想法是很重要,但是它隻有在被執行後才有價值。一個被付諸行動的普通想法,要比一打被你放著“改天再說”或“等待好時機”的好想法來得更有價值。
(4)用行動來克服恐懼、擔心。
條件成熟是成功的前提,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等條件成熟了才能行動。坐等其成,隻能虛度時光其實,芸芸眾生中,真正的天才與白癡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在走過漫長的人生道路後,有的人成就顯著,有的人卻碌碌無為。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為何他們的成就卻有天壤之別呢?原來,有“野心”的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人生奮鬥目標!有沒有實現目標的行動!對於那些沒有目標沒有行動的人來說,歲月的流逝隻意味著年齡的增長,平庸的他們隻是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重複自己。
3.方法總比困難多
在英文裏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3個解決它的方法來。所以,世上隻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困難多”,隻是你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
水籠頭漏水,自然有解決的方法;自行車輪胎跑氣了,自然有解決的方法;電視機的質量不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你銷售成績不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同樣,你的收入不高,自然有解決的方法;你的技能不夠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問題是你怎樣去麵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是怨天尤人、怨老板、怨同事、怨客戶、怨工作太難、怨報酬太低,還是積極麵對主動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遇到過無數困難,但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目標,他堅信總有辦法解決這無數困難,所以他一再堅持實驗,經過了一千多次的逾越難關,終於發明了電燈。王永慶在早期賣米時,營業額一直上不去,但他不氣餒,他堅信總有辦法,他主動送米上門,並記下每戶有多少人口,這次送的米大概在多少天後會吃完,然後再去送。他還記下每戶人家發工資的時間,到時候去收米錢。
窮人和富人的距離,不僅體現在順境的時候,關鍵是體現在逆境的時候。
窮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自己身邊所有的“不”,總是不住地問天問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
什麼事情都一樣,它的出現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總之,就是上帝也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你問一萬個為什麼也與事無補,哪怕你永遠地問下去。
窮人在逆境中,多數會選擇放棄,退回他以前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回到他原來的老路上去。不為別的,隻因為那裏安全,沒有風雨。因此,他的一生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富人在逆境中,多數會選擇逆流而上,他們會在挫折和逆境中積極地尋找機遇。他們知道,上帝能給他們一個“不”,同樣會給他們一個“是”。而且那個夢寐以求的“是”,就在那個“不”的不遠處,隻要他們去等待,去發現,去改變,就會找到那個驚喜。
富人在逆境中的心態是積極的,樂觀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克服困難上,而不做它想。他也知道,這個時候,想的越多,自己的麻煩就越多。
富人在關鍵的時候,總是比窮人多堅持三秒,多走半步。也就是這三秒,也就是這半步,形成了窮人和富人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反差。
普魯士國王率大軍與英格蘭軍隊激戰,結果被對方打得狼狽逃竄。鑽進一所隱蔽的老宅,國王灰心喪氣地往幹草上一躺,不由得陷入極度的悲哀之中。就在瀕臨絕望的時候,他看見一隻蜘蛛在那裏結網。為了轉移一下注意力,他揮手抹掉那個蜘蛛網。
然而這一人為的破壞,沒有動搖蜘蛛結網的意誌。好像那倒黴的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一樣,蜘蛛又忙碌起來,沒用多長時間就織好了另一張蜘蛛網。軍隊接連打了6次敗仗,國王已經準備放棄戰鬥,由此他捫心自問:“假如我把蛛網破壞6次,不知這隻蜘蛛是否會放棄努力。”
一次又一次,國王接連毀掉了6張蛛網。那隻蜘蛛再一次出發,毫不氣餒地又去織第七張網,並且如願以償地完成了。國王從這件事中獲得激勵,決心重整旗鼓,再次和英格蘭人決一死戰。經過極為縝密的準備,他重新聚集起一支軍隊,終於打贏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從英格蘭人手中奪回了失去的領土。
別人放棄,自己還在堅持,他人後退, 自己照樣前進,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依然努力奮鬥,這種人往往是成功者。
希拉斯·菲爾德先生退休時已經積攢了一大筆錢,然而這時他又突發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鋪設一條連接歐洲和美國的電纜。
隨後,他就全身心地開始推動這項事業。前期基礎性工作包括建造一條1000英裏(約1609公裏)長、從紐約到紐芬蘭聖約翰的電報線路。紐芬蘭400英裏(約644公裏)長的電纜線路要從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穿過,所以,要完成這項工作不僅包括建一條電報線路,還包括建同樣長的一條公路。此外,還包括穿越布 雷頓角全島共440英裏(約708公裏)長的線路再加上鋪設跨越聖勞倫斯海峽的電纜,整個工程十分浩大。
菲爾德使盡渾身解數,總算從英國政府那裏得到了資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議會遭到強烈的反對。隨後,菲爾德的鋪設工作就開始了。電纜一頭擱在停泊於塞巴托波爾港的英國旗艦“阿伽門農”號上,另一頭放在美國海軍新造的豪華護衛艦“尼亞加拉”號上;不過,就在電纜鋪設到5英裏(約8公裏)的時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機器裏麵,弄斷了。
菲爾德不灰心,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在這次試驗中,在電纜鋪好200英裏(約322公裏)長的時候,電流突然中斷了,船上的人們在船板上焦急地踱來踱去,好像死神就要降臨一樣,就在菲爾德先生即將命令割斷電纜、放棄這次試驗時,電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現了,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樣。夜間,船以每小時4英裏 (約6公裏)的速度緩緩航行,電纜的鋪設也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進行。這時,輪船突然發生一次嚴重傾斜,製動器緊急製動,不巧又割斷了電纜。
但菲爾德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700英裏 (約1126公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位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發明天才聯手才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它們都把電纜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13英裏(約21公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8英裏(約13公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200英裏,在距離“阿枷門農”號 20英尺(約6米)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到愛爾蘭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