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決定你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1 / 3)

《向日葵》reference_book_ids\":[70889053780411709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決定我們成功的,一個人的智商可能決定了他是否能夠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一個人的情商卻將幫助決定他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

一個人要想戰勝命運,首先要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情緒。失敗者總被自己的情緒所控製,成功者則總是能夠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要追求最後的成功,就要以堅實的情商力量作支撐。

佛陀的偈語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突然闖進來,因為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這裏來,令他很不滿。

佛陀默默地聽他的無理胡罵之後,等他稍微安靜後對他說:“婆羅門啊,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

“當然有,你何必問此!”

“婆羅門啊,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款待客人吧?”

“那是當然的了!”

“婆羅門啊,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這些菜肴應該歸於誰呢?”

“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隻好再歸於我!”

佛陀看著他,又說道:“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的麵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於你的!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然後,佛陀為他說了以下的偈語:“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婆羅門經過這番教誨,出家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小故事大改變

動怒發脾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當你對某人所做的某事不滿、動氣,說明此人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重視、在乎此人,你不希望他所做之事會令你不快更不希望會傷害到你。如果確實這個人在你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動氣還情有可原。如果你們之間什麼關係都沒有,那生什麼氣呢?為了一個跟你毫無瓜葛的人動氣值得嗎?再進一步來說,別人犯了錯,而你去動氣,豈不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嗎?

不必為了一件已經無法挽回的事而破壞自己的情緒,不必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不要將自己的錯誤遷就於別人的身上,冷靜地分析問題,就能做到不動氣。

競選失敗的議員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準備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很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小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麼一點曖昧的行為”。

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

由於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後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麼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他真是無辜的,他為什麼要百般為自己狡辯呢?”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被破壞殆盡。

最後他競選失敗,從此一蹶不振。其實這都是競爭對手設計出來的,他何苦對此如此在意呢?

小故事大改變

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會因此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就像上麵這位議員一樣。

我們都會因不愉快的事而情緒不佳,這時你不妨試試轉移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不要在不愉快的事情上糾纏不休。如果你越要弄個清楚,會越陷入失敗的泥沼不能自拔。

情緒失控,滿盤皆輸

哈裏是一家擁有數百萬美元資金的日常消費品公司駐澳大利亞辦事處的經理,他剛剛目睹自己的組織經曆了兩年來的第二次合並,這種合並帶來的後果可想而知。美國總部領導核心的突然調整使得公司落入一撥對業務茫然不知所措的人手裏,公司前途渺茫。同樣困擾人們的是,第二次合並以及新公司的成立,使公司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IT係統和商品供應鏈發生斷裂。高級財務經理被迫用電子表格製作定期報告,為成百上千的產品線統計數十萬美元的收益。

就在事情看起來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時候,總部的新老板們開始給員工提出更高的業績,這在哈裏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在當時的經濟氣候下,這些業績根本不可能達成,更別提公司合並帶來的許多不確定因素了。此外,公司現存的市場營銷戰略是根據傳統的零售分配鏈製定的,和競爭對手采用的高效的電子商務相比,耗費了太多成本,逐漸喪失了競爭力,因此需要對這個問題重新進行嚴肅的思考。

哈裏和他的工作小組拚命地向總部傳達他們對此事的關注和建議,但是新一屆的管理層不為所動。於是過去兩年來積聚的情緒上的不滿與煩悶迅速劇變成為毒素。沒過多久,這種壓力就在公司的業績表上得到了體現,並最終在哈裏身上表現出來。過高的業績要求使哈裏手下的職員們感到沮喪和憤怒,最終使他們疲憊不堪。

雖然這位經理已經傾盡全力幫助員工們減輕公司下達的任務命令了,但來自總部的無情壓力最終還是把員工和哈裏的創造力和活力消磨殆盡,公司的財務收益每況愈下。盡管員工們對哈裏仍然忠心耿耿,但他們已經摩拳擦掌,開始準備另謀出路了。當承受了一年來自總部的無情壓力後,哈裏也結束了在該公司的職業生涯。

小故事大改變

自我控製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人是有理性的人,而非依賴感情行事。沒有自製力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他因為一點小刺激和小誘惑就抵製不了,繼而容易深陷其中,最終害的還是自己。

“保持冷靜,保持柯立芝”

卡爾文·柯立芝是美國第30任總統。他雖然政績平平,卻也極有特色。

1924年,柯立芝謀求連任,在競選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共和黨的競選口號是:“保持冷靜,保持柯立芝。”

自從入主白宮以後,他常把搖椅放在門廊裏,晚上坐在那裏抽雪茄。比起其他任何一個總統來,他做的工作最少,做的決策也最少。美國作家門肯說:“他在5年又7個月的總統生涯中,所做出的最大功績就是比其他任何一個總統睡得都多——睡覺多,說話少。他把自己裹在高尚神聖的沉默中,雙腳搭在桌子上,打發走一天天懶惰的日子。”

人們給柯立芝起了一個“沉默的卡爾”的綽號,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柯立芝真正能做到隻說三言兩語,甚或一言不發,如果他要這樣做的話。

1924年大選時,心急的新聞記者找到柯立芝,問他:“關於這次競選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NO(沒有)。”柯立芝回答說。

“你能就世界局勢給我們談點什麼嗎?”另一個記者問道。

“NO(不能)。”

“能談一下關於禁酒令的消息嗎?”

“NO(不能)。”

當失望的記者們要離開時,柯立芝嚴肅地說:“記住,不要引用我的話。”

他在加利福尼亞州旅行結束就要返回華盛頓時,電台記者們采訪了他,問他對美國人民有什麼話要說,他愣了一會兒,說:“再見。”

柯立芝知道自己該怎樣應付這種場麵。“如果你什麼也不說,”他有一次這樣解釋道,“就不會有人要你去重複。”

據門肯回憶說:“柯立芝作為美國總統的有價值的記錄幾乎是個空白,沒有什麼人記得他做過什麼事,或說過什麼話。”但門肯錯了,柯立芝說過的很多話後來都成了名言警句。

他擔任馬薩諸塞州州長時,波士頓警察舉行罷工,他對此評論道:“任何人,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沒有權力舉行罷工反對公共安全。”這話使他在全美國出了名,對日後當選副總統頗有效力。

小故事大改變

柯立芝總統給世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如果我們能坐下來,保持冷靜,我們生活中五分之四的困難就會消失。”在你準備發表比較重要的言論的時候,是否也能夠保持足夠的冷靜呢?

華盛頓和佩恩的故事

華盛頓在上小學時,就開始了他畢生的不斷約束自己的努力,他辛勤地抄寫了100多條“怎樣成為一名紳士”的準則,其中包括不要在飯桌上剔牙,以及同別人談話時不要離得太近以免“唾沫星子濺在人家臉上”等。

1754年,已升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曆山大市,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成為候選人。

有一次,華盛頓就選舉問題和佩恩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其間華盛頓失口,說了幾句侮辱性的話。身材矮小、脾氣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揮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將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部下聞訊而至,要為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卻阻止並說服大家,平靜地退回了營地,一切由他自己來處理。翌日上午,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當地一家酒店會麵。佩恩自然而然地以為華盛頓會要求他道歉,以及提出決鬥的挑戰,料想必有一場惡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