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reference_book_ids\":[6933088476128611335,6861889576789609472]}],\"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1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愛人者人恒愛之
人不自利,會變成寄生蟲。但隻自利,則會成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與利人的統一!
——
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注意,是人的心理需要。當一個人感到周圍的人對自己十分關心時,他心中便會有一種安全、溫暖的感覺,就會充滿自信和快樂。既然得到別人的關心,同樣也會去關心別人。這樣一來,人們互相間就容易形成一種親密友好的關係。
猶太拉比告誡世人:當別人有求於自己時,隻要是正當的要求,就要盡己所能去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地去幫助別人,這樣能使別人懂得你的存在對他的價值,其結果必然是“愛人者人恒愛之”。
猶太父母告誡小孩子說:“人不自利,會變成寄生蟲;但隻自利,則會成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與利人的統一!”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地裏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哭喊聲,便急忙跑過去,發現一個小孩子掉到糞池裏了。於是,他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出來。
第二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門前,一位紳士優雅地走出來,自我介紹說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誠懇地說:“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我要報答你。”農夫說:“我救你的小孩是為了自己的良心和對於生命的嗬護,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茅屋裏走出來。紳士說:“讓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有用於社會的人。”
農夫答應了這個協議。後來,農夫的小孩就讀於聖瑪利亞醫學院,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不幸染上肺炎。此前,這是一種不治之症,無藥可救。但是,有了盤尼西林,他就得救了。紳士是誰呢?是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呢?就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真誠地關心他人要無私。生活中,這類情況屢見不鮮:有些人,一開始接觸給人印象不錯,但時間長了,人們卻逐漸對他敬而遠之,疏遠他;有的人剛剛相處,似乎很難交往,但時間一長,人們卻越來越喜歡他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不同的局麵呢?原因就在於他們的“人品”不同。前一種人盡管表麵上待人很熱情,實際上卻是衝著回報去的。他幫助別人,目的是希望放長線釣大魚,想從別人那裏撈取更多的好處。後一種人則正好相反,他幫助別人時不露聲色,做到了施人勿念,並不要求什麼回報;但別人對他的幫助,他卻受施勿忘,時刻銘記在心,一定找機會報答才能安心。
真誠地關心別人,還要盡可能避免給對方出難題。有些人隻顧自己的需要,絲毫不考慮別人的難處,常向別人提出一些使人難以達到的要求。例如,同學之間,考試時要求同學將考卷給他抄襲等。這樣做隻會使同學之間產生隔閡,造成關係緊張。
猶太父母告訴孩子們說:為人處世之道就是要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發自內心地去關懷他人。
互利改善了世界的品質。猶太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這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益處,也給世界帶來了進步與溫馨。
在孩子心中樹立孝敬長輩的形象
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
尊重長者,是猶太人崇尚的美德。
根據調查,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間有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和祖輩。在這樣的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呈現一種其樂融融的氣氛,這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做家長的都深知這個道理,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美德。因此,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夠有孝心。然而,在父母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又往往忽略這方麵的內容。
猶太拉比經常給幼小的孩子講述下麵這個故事:
一位老祖父和小孫子在後花園玩耍,小孫子過分好動頑皮,爬上爬下不聽祖父的勸導。老祖父顧及小孫子的安全,禁不住用力打了他幾下。小孫子受到突然而來的責打,痛得哇哇大聲哭了起來。這時候,站在旁邊工作的父親見到此情景,竟然一言不發地猛打自己的耳光。老祖父更是納悶,百思不得其解,走上前去詢問自己的兒子:“為什麼自己打自己呢?”兒子賭氣地答道:“你打我的兒子,我就打你的兒子。”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愛他人和社會。孝敬父母是每一個人必須做到的,它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孝敬的人,又怎能為他人、為社會獻愛心呢?
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以下是猶太人培養孩子孝心的幾條原則。
1.要教育孩子明理。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一種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們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讓他們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明理,做父母的可以多給孩子講些古今關於孝道的故事,引導孩子更形象地理解。
2.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
3.父母要做出好榜樣。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裏去。
4.創造機會,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真正的孝心要通過實踐去培養。平時,培養孩子分擔家裏的一些事情,負起責任來。遇到為難的事情,要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如果有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要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便會在孩子的身上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