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吉利,一個“汽車兒童”(1 / 1)

1867年2月14日,豐田的創始人豐田佐吉出生於日本遠江國敷知郡山口村(現靜岡縣湖西市)的一個木匠之家,豐田佐吉喜歡搞發明,創建了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1929年,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與世界紡織業界巨頭英國普拉特公司達成轉讓特權協議,豐田以10萬英鎊(合當時的100萬日元)的價格出讓了不停機自動換梭式豐田自動織機專利的使用權。豐田進入汽車行業時候,日本市場為福特、通用控製。其後,日產、五十鈴才加入進來。豐田佐吉的兒子豐田喜一郎於1933年,投資13萬美元成立了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汽車部。豐田工廠建在名古屋舉母原,這個地方有點像中國的中西部,很貧寒,當時的豐田公司就相當於現在中國的鄉鎮企業。這個“鄉鎮企業”在豐田喜一郎的領導下,神奇地趕上了先起步的五十鈴和日產,與之並駕齊驅。而且推出了幾款風靡世界的車,銷量超過千萬。皇冠於1955年誕生,現在已經發展到第13代了,總產量超過500萬輛;1966年上市的Corolla(花冠)轎車作為家用轎車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今天花冠已經生產了將近3000萬輛;1970年底,豐田推出了小型跑車Celica(賽利卡),生產了差不多400萬輛;陸地巡洋艦(Land Cruiser)賣了300萬輛;四驅車HiLux,產量竟達1000萬輛。1983年,豐田推出了佳美車係,突破1000萬輛的銷量;1989年,豐田淩誌誕生,這款車設計靈感來自奔馳,穩重、豪華、精細、高檔、低噪音,售價卻比同級的奔馳便宜30%。美國人很快就喜歡上了淩誌車,2000年淩誌車總產量為26萬輛,僅在美國就銷售了21.1萬輛,超過了奔馳和寶馬。

豐田有一個信念:用日本人的手造出日本國產車;豐田有一個精神:百忍千鍛事遂全。就是這個信念,支撐豐田一直奮鬥,福特、通用曾經是不可翻越的高山,50多年後,豐田終成為世界第一。1971年,豐田的年產量達到了200萬輛,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曆經半個多世紀的苦搏,日本豐田汽車公司2007年以年產汽車近950萬輛的水平,超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成為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生產、銷售網絡遍布全球,員工10餘萬。豐田喜一郎所創立的“豐田式生產方式”,也成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汽車生產體係,堪稱舉世無雙。

吉利的處境有點像早期的豐田。但現在的吉利與豐田比起來,相差太遠。

2009年豐田全年銷售729.1萬輛,吉利比豐田的零頭多點,僅豐田卡羅拉一款車型就銷售90.8861萬輛,奪得2009年全年全球暢銷車冠軍。2009財年純利潤為209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4億元)。豐田的全球產能近1000萬輛。見下表。

另外,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豐田、大眾、本田、日產、標致—雪鐵龍、菲亞特、寶馬、現代,哪一個都比吉利大很多。

根據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谘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中日在汽車各個組成部分上的技術差距存在不小。調查顯示: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合資汽車企業在汽車通用技術領域如車門裝飾、門鉸鏈、玻璃、保險杠等差距約為3~4年;汽車標準技術領域如車軸、活塞、散熱器、車身內裝、製動器、穩定裝置等約為6年;汽車高級技術領域如手動變速器、ABS、導航係統等為8年左右;超高級技術如發動機控製器元件、電噴係統、自動變速器、安全氣囊、車輛的整體設計等為10年以上。如果是中國自主品牌企業的話,技術差距要加大2~3年;如果高級轎車的話,差距還要加大2~5年。在吉利,一些大排量的發動機做不了,高檔自動變速箱做不了,高檔電子設備不行等。雖然吉利的技術有突破,發動機做到1.8L,自動變速箱到4AT,但是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在新能源方麵,競爭很激烈,豐田的普銳斯都賣出了幾十萬輛了。

吉利與國內的合資公司相比規模也很小,根據統計,2009年一汽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81.7億元,同比增長23.4%;實現利潤總額178億元,同比增長127.2%。東風汽車以189.8萬輛的銷量收官,國內排名第三,2608億元左右的營業收入,200億元左右的稅前利潤;廣汽取得了產銷汽車超64萬輛,產銷摩托車超92萬輛,銷售收入超1350億元的業績。而吉利收入才165億元,利潤才11億元多。

李書福說吉利是一個世紀“汽車兒童”,他感慨道:“我們始終要明白,自己在這個行業中不是最成功的,也不是最有競爭力的。我們怎麼樣能天天小心謹慎,天天有自我認識的提高。”

不過,汽車工業在發達國家本已屬夕陽工業,金融危機重創歐美主流車廠,也許衝勁最大的中國自主汽車品牌邁入世界前列是遲早的事情,成為下一個豐田,或許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