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與例2是遠相似,而它們與例3是表麵相似,結構不相似的。因此Novick從這些例子中可以對於不同的被試(專家與新手)來研究遷移的量與發生正遷移與負遷移的可能性能大小。
(二)問題相似性與歸類研究
遷移源於問題間的相似,但這種相似性更主要的是需要學習者對它們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歸類。因此,歸類是相似性問題間產生遷移的必要方法。認知心理學家們對歸類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被評為十大認知心理學傑作的有關專家與新手間歸類差異研究的Chi等的研究就是一例。Chi,Feltovich和Glaser(1981)對專家知識的組織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他們要求八位專家(物理學博士研究生)和八位新手(學過一學期力學的本科生)對從一本很著名的物理課本中選出的24個物理問題(見圖中兩例)進行分類。結果發現,雖然在完成時間上兩組的差異不顯著,但專家與新手在分類上卻有質的差異。新手往往用問題間的表麵相似對問題歸類,而專家則往往用問題間的本質相似或原理相似對問題分類。因此,專家關注的是問題的深層結構,而新手往往依據知覺性的外觀相似性。
則以上等水平的研究生為被試,用大聲思維任務(thinkaloudtask)的方法研究了認知策略、鑒別策略如何影響歸類的原因分析。
11.(力的問題)
質量為M1的人抓住一根跨過一個無摩擦的輕滑輪的繩子從高度為X的高處滑下來,而繩子的另一端與質量為M2的物塊相連。人的質量大於物塊的質量。繩子上的張力多大?
19.(能量問題)
質量為M1的人抓住一根跨過一個無摩擦的輕滑輪的繩子從高度為X的高處滑下來,而繩子的另一端與質量為M2的物塊相連。人的質量大於物塊的質量。人滑到地麵時候的速度多大?
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認知派遷移研究擯棄了行為派的遷移研究中以動物作為研究對象的方法,而研究的方法也基本上拋棄了行為主義的S-R模式。認知派的遷移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者編製的與人們認知這個世界相統一的一些實際內容。在方法上著力研究人的認知的過程,如對問題的表征、編碼、歸類、推理等研究。從實驗結果的解釋上來看,建構學說的遷移研究更注重認知過程,如Ceci(2002)BarnettSusanM,CeciStephenJ.WhenandWhereDoWeApplyWhatWeLearn?ATaxonomyforFarTransfer.PsychologicalBulletin,2002,128(4):612-637.的研究完全是一個對100年來的實驗研究的重新解釋。應該說她的解釋更關注了遷移過程的因素或遷移的原因。因此,這種研究大大地加深了人們對自己如何認識問題,學習遷移的認識深度。
三、建構學說的遷移研究及促進遷移的
策略研究
對人的認知研究的深入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怎麼樣的認識方法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即什麼樣的認識方法最有助於遷移的產生?建構學說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在認知主義的基礎上,建構主義主要研究:(1)什麼樣的方法最有助於建構知識。(2)主體建構的知識的應用能力與知識建構的過程是什麼關係。
行為派的基本主張是:客觀主義--分析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外部事件的考察;環境主義--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強化--人們行動的結果影響著後繼的行為。行為派的客觀主義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認知主義者中有一部分人諸如信息加工的理論家,基本上還是采取客觀主義的傳統。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客觀實體、其特征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所構成。他們與行為派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內部的認知結構。教學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雖然已經有了建構的思想,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認知學習觀主要在於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
從以上研究可看出,建構學說的遷移研究主要集中於學習材料的表征方式或學習材料的加工方法對遷移的效果研究。顯然,建構學說的研究與教學實際更接近,對於教師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如何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起更直接的推動作用。
建構主義者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麵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的建構,這相對於客觀主義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