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岩鬆:犀利深邃讓解說法人深省(3 / 3)

在這一次的解說之中,白岩鬆沒有跟隨大流報喜不報憂地去報道全運會。關於全運會的準備、宣傳、各個地區的表現他都沒有說,反而從總結過去全運會舉行時發生的情況,將過往在全運會中出現的興奮劑問題、裁判不公問題、東道主的主場照顧問題都點出來,告訴所有人要注意這些情況的出現。也說了全運會的機構臃腫問題,讓大家能夠從火熱的氛圍中冷靜地看待全運會。

每個主持人都要有自己個性的主持風格。就像白岩鬆這種直抒胸臆、快人快語、不兜圈子的風格一樣,這樣才能夠立即引起觀眾的關注。在商業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現實,很多人都被迫戴上麵具將自己真實的一麵隱藏起來,用一副虛假的麵孔麵對社會。但人們麵對的虛偽越多,就越希望自己能夠聽到真話,不被欺騙。沒有人希望戴著麵具上班,在下班之後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還受到欺騙,被人愚弄。所以“華南虎事件”中有人用假老虎來欺騙觀眾,激得很多觀眾的憤怒,大量網民在網絡媒體上發言譴責。因此,作為一名主持人,在立意上就要立足於“真”,勇於揭露事實真相。在所有人都在叫好的時候,抓住時機逆向思考,考慮事件背後所隱藏的東西,給過於火熱的事件適時地降溫,同時也會使節目更加受人關注。

主持人的個性化評論,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起到晨鍾暮鼓的效果。犀利的言語和痛快淋漓的表達,往往會起到振聾發聵的奇效。因此,主持人培養自我敏銳的思想意識和精準的言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在後來的《新聞周刊》之中,白岩鬆對鄭州水管爆裂事件做了後續的相關報道,言辭依舊犀利,他針砭時弊直指問題的中心。在後續報道之中白岩鬆做了如此評論:“不好的事情總在不經意間出現,按照老百姓的說法這叫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按這算來的話,怎麼也有十多天的間隔時間才會再次發生,但是在鄭州水管兩次爆裂之間才間隔了五天而已,而且既沒有躲過初一,也沒有躲過十五,全都湊一塊了。這件事情一發生就要找原因,水管第二次爆裂後自來水公司公布了原因:一是管道年久老化;二是管道埋藏的太深了,負荷過重;三是立交橋直接建在了管道上,橋身和車輛來往的擠壓給管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四是季節因素,冬季管道容易爆裂。這原因一公布大家就開始苦笑,因為之前管道爆裂的時候也是這麼個原因,更重要的是這四條涉及到了天,涉及到了地,涉及到了以前的人,唯獨跟現在的管理者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推六二五,目前看來,這水管隻能等著繼續爆下去了。”

在言語之中,白岩鬆說著看似風涼的話,實際上卻是站在公眾的角度辛辣帶刺地抨擊公共管理者的不作為,給予這些人當頭棒喝。主持人就應該具備犀利的言辭和硬朗的風格,這樣才能夠幫助民眾發聲,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主持人是一個複雜的職業,需要具備很多的技能和能力,這樣在運用語言表達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當主持人還不具備豐富的經驗積累之前,不妨大膽直言,直抒胸臆,對熱點時事發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一定能夠令更多的觀眾願意關注你,關注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5.獨具個性的時政解讀

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個清醒冷靜的頭腦,善於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以幫助受眾撥開層層迷霧,找到判斷問題的方向,甚至提出一些“求同存異”的積極建議。主持人在講解的過程中如能刪繁就簡、簡明生動,大眾是非常願意接受和理解的,對於媒體信息的傳播也是非常有效的。

2011年1月22日《新聞周刊》中的“視點”欄目,曾以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為主題,做了一期名為《中美關係:平和、平等、平常心》的報道,在整個報道中,白岩鬆在其中做了三段穿插解說。在第二段穿插解說當中,白岩鬆這麼說:“雖然‘合則兩利’是雙方都認同的硬道理,但並不意味著中美雙方會一直甜蜜地‘合作’。兩年前奧巴馬剛剛坐上美國總統的位置,一直到他訪問中國將近一年的時間裏,中美關係處於‘高開’的階段,好話說過很多,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之下也讓中美兩國都感到了‘抱團兒取暖’的重要性。在這大概一年多的時間裏頭,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似乎一帆風順,然而在這之後的一年中,風向大變,中美雙方在貿易、人民幣彙率、對台軍售、地區安全、軍事演習、人權等很多方麵,都出現了摩擦、衝突、爭議,中美關係似乎一下子從‘高開’向‘走低’滑落。這種局麵全世界都看得很明白。在胡錦濤主席這次出訪之前,西方很多媒體都采用了‘修補’這個詞語,可見這一年中,中美關係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也難怪之前不管是胡錦濤主席本人,還是外交部的新聞發言人,都將增強中美間互信當作此次出訪的第一目標。”

在第一段穿插解說之中,白岩鬆說:“中美雙方的走近,既有世界與現實的需求,更是由雙方國家各自利益所決定的,畢竟‘合則兩利’。”而這第二段解說中,概略地梳理了中美兩國自奧巴馬上台之後兩國之間關係的冷暖變化,用事實印證了第一段穿插解說中的重要觀點——“中美雙方的走近,既有世界與現實的需求,更是雙方國家各自利益所決定的”。在說明這一係列的事實時,白岩鬆用“抱團兒取暖”“高開”“低走”這樣一些生動形象、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地把兩國關係這樣的國家大事、複雜的事,在三言兩語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配合著片中的報道,讓觀眾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

主持人在節目中除了關注一些家長裏短之外,還需要關注公眾的、社會的,甚至國家、國際大事、要聞,在講解的風格方麵要考慮更加貼近廣大受眾,對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力求做出易於普通民眾理解和接受的解讀,這實際上是對主持人能力方麵的一個高要求。主持人不能滿足於隻是說出“政治正確”的話,而簡單地、偷懶地去重複文件、社論上的官方語言、書麵語言。

2011年1月22日在《新聞周刊》的報道中,白岩鬆的第三段解說,就如同在和朋友聊天、講故事一般,從講述一件經年往事開始說起:

“談到中美兩國的關係不能不回到40年前,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秘密來中國之前,在白宮,一個11歲的小男孩把基辛格的公文包放到了車裏,並且問基辛格,您這是要去哪兒啊?基辛格說,小家夥別告訴別人,我要去中國。從此這個小男孩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他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他掌握了流利的中文,現如今,他已經成為美國駐中國大使,他叫洪博培。也許是因為他曾經和曆史如此的接近,對於中美兩國的關係他一直抱有格外的信心。是的,我們需要更多的人都和洪博培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是信心不應該是空洞的,應該務實並且有清晰的判斷。在一段時間之內,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永遠是蜜月期。所謂得“好”也好不到哪兒去,之後還是會有摩擦、有衝突,但是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壞’也壞不到哪兒去。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期待著中美關係能一步一個腳印,向更有信心的未來攜手共進。”

這樣一段話,講解得通俗易懂,平平淡淡,講解中,將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好”與“壞”都說清楚了,用的都是十分口語化的言語。整體的解說基調都緊扣標題《中美關係:平和、平等、平常心》,觀眾感受到的是主持人在中美關係上洞若觀火、大氣且自然的平常心。

2007年,CCTV《東方時空》年度特別策劃係列報道《岩鬆看日本》。有一期節目是白岩鬆采訪鹿兒島的“神風特工隊”和平會館的報道。所謂的“神風特工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專門用來對付美軍而組建的大規模自殺式襲擊敢死隊。在和平會館中,擺放著一些當年敢死隊隊員的遺物,體現了他們對敢死隊隊員年輕生命逝去的惋惜和追憶,甚至於在其中多少還透露出一種歌頌和讚揚。白岩鬆在結束這次采訪之後,發表了一段評論:

“當你走出這個會館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呢?在這裏麵有情感,但沒有懺悔,有自己的生命,卻沒有別人的生命,如果走出來的時候,會感慨年輕的生命被戰爭所驅使,使得普通的家庭麵臨災難,因此為和平祈禱,希望永遠都不要再有戰爭,那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如同講解員那樣聲情並茂地解說放大了濃濃的情感,讓前來參觀的人們停止了思考,甚至模糊了曆史的對與錯的話,那恐怕就是一個罪過了。會館的門口有一口為祈禱和平而擺放的大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走出這個會館的時候願意敲響這一口大鍾,尤其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裏敲響。”

白岩鬆首先用一個簡潔的排比,寥寥數語道出了自己參觀之後的感受,“在這裏麵有情感,但沒有懺悔,有自己的生命,卻沒有別人的生命”,精辟犀利,振聾發聵。接著就用一個轉折,用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此事的見解,“模糊了曆史的對與錯的話,那恐怕就是一個罪過了”,觀點鮮明,使人頓生擲地有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