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輯三 處世立業之道(1)(3 / 3)

在寇準的勸說下,真宗終於下定決心親自帶兵去打一仗。也正是因為寇準在關鍵時刻的堅持,才使得宋朝軍隊在後來的對遼戰爭中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

點|睛|智|慧

一個人處在比較安樂的環境中很容易懈怠,因為沒有切實的有威脅的東西存在,人就會不自覺地認為那些危機意識都是沒有用的,漸漸地便會耽於享樂。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唯有在安樂環境中仍然能夠見到隱藏著的危機,才是正確的存世之道。

第四節 以德服人:做人的上乘心法

老祖宗說話

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譯文:與其不斷去要求別人,不如讓人自我反思,與其不斷地去指責別人,不如讓人自我坦白。

過來人的故事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是鄰居,平時常有些摩擦,因此都在邊境上設了崗哨。

兩邊的崗哨都得有人看管,這看管的人就是亭卒。在邊境上,吃穿用度什麼的不十分方便,大部分情況還得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因此兩邊的亭卒都開始種西瓜。

梁國這邊的亭卒比較勤快,每天裏起早貪黑,除草澆水,瓜田被他照顧的井井有條,田裏的瓜也是長得個頂個的大。而楚國那邊的亭卒比較懶惰,天天吃了睡,睡了吃,任田裏的瓜苗自生自滅,最後西瓜長得又小又瘦。

世上許多紛爭來源於嫉妒,而嫉妒總是來源於比較,因為有比較就有高下之分,本來若是沒有梁國那邊長勢良好的西瓜做對比,楚國亭卒這邊的西瓜即便長得歪瓜劣棗也沒關係,可就是梁國這邊的西瓜長得太好了,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麵子,便在某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悄悄去把梁國亭卒種的西瓜全部給糟蹋了。

第二天,梁國亭卒見自己瓜田裏一片狼藉,氣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知道肯定是楚國亭卒幹的好事,因為這荒無人煙鳥不拉屎的地方,除了倆難兄難弟就沒別人了。

心中有恨的梁國亭卒跑去和對方理論,指責楚國亭卒做人不厚道,楚國亭卒則死活不承認是自己幹的。

梁國亭卒又跑去找自己這邊離得較近的一個名叫宋就的縣令商量,將事情說明白後,他咬牙切齒地說:“楚國那家夥太欺負人了,咱們不能這麼白白讓他欺負了,我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明兒個晚上我就過去將他的瓜也全部糟蹋掉。”

宋就勸阻道:“別介,你想啊,狗咬了你一口,難道你還要咬回去不成?這絕對是下下策。咱應該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到最後讓對方看著長勢良好的西瓜羞愧死,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指責而使人自我反省、自我坦白,乃是上乘的做法。”

梁國的亭卒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從第二天起就照辦了。

就這樣過了好些日子,楚國的亭卒眼見著自己田裏的瓜越長越好,起先還有些驚奇:自己也沒幹什麼啊,還不是像以前一樣放著不管,怎麼地裏的瓜就突然這麼給力了呢?當然,這楚國亭卒也不是傻子,很快就知道有人在幫自己的瓜田除草澆水,而這地方也沒別人,自然是梁國亭做的好事了。

楚國亭卒對此感到既敬佩又慚愧,心說:我原以為這世上從來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卻想不到這世上還真有好人,這不是襯得我很卑鄙很下作嗎?不行,我得做點什麼。於是楚國亭卒便將此事上報給了楚王,楚王由此感到梁國人睦鄰友好的誠心,因此特地準備了禮物送到梁王那裏,兩國竟從此成為了友好邦鄰。

點|睛|智|慧

指責他人的不對之處,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但這真的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嗎?不一定,要知道,人總是對於來自他人的指責天生反感,即使是真有過錯,來自他人的指責也很容易招來厭惡,甚至使人惱羞成怒。因此,真正得當的方法是使他人自我反省,自我坦白,既不傷人自尊還能圓滿解決問題,這才是上乘的處事之法。

第五節 道破與不聽

老祖宗說話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譯文:能夠心領神會的言語,應該不用言語點破而領會它;至於沒有根據的話,聽了也就當沒聽見。

過來人的故事

大和尚教小和尚誦經,小和尚如同背書一般一口氣將經書念完,然後等著老和尚吩咐。

老和尚見小和尚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於是搖了搖頭讓小和尚再誦讀一遍。小和尚無奈,隻好又重新讀了一遍。

聽完小和尚的第二遍誦經,老和尚見其仍然隻是為了誦讀而誦讀,便用手中敲木魚的小木槌輕輕敲了小和尚的光頭一下,說:“你這頑徒,根本未將心思放在經書內容上,我且問你,這兩遍念下來,你可有何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