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怎麼對待福與禍
人要有七分正經,以立正事,再留三分癡氣,以防他人嫉妒,還要努力不聽無稽之言,不賣弄學識聰明,不苛求他人多反省自己,不因微福而驕橫,不因微禍而自輕賤自甘沉淪,這才是真正的處世立業之道。
老祖宗說話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上天欲降禍於人,必定先給予一些小福分使其傲慢自大,看他是不是承受得住;上天要降福給人,必定先降下一些小禍事使其警覺,看他能不能自救。
過來人的故事
春秋戰國期間,齊國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成為這樣一個大國的君王,可以說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齊閔王田地就是這樣,享盡榮華。
齊閔王有著強烈的優越感,有優越感其實也沒什麼,可這優越感若是發展成為驕橫,那就不好玩了,這位齊閔王之後就因此而遭禍。
那是在蘇秦死後不久,因為這位縱橫家的陰謀,秦、趙、韓、魏、燕五國攻齊,齊國雖猛,卻也雙拳難敵四手,最終大敗。齊閔王田地隻好收拾細軟匆匆逃命。
起先,齊閔王田地奔逃到了衛國,要求借地方暫避。衛國國主見這麼一個大牌到來,也是有些誠惶誠恐,趕緊好吃好喝地招待著,不僅向齊閔王稱臣,而且連自己的臥室都讓給他住。
按說這接待規格也夠意思了,可田地卻還不滿意,老是挑剔說衛國這小地方破破爛爛、條件不好。這種話任誰誰都不愛聽,衛國的一眾官員頓時心生不滿:你以為還是你稱霸那會兒啊?現在你就是落難的鳳凰,連草雞都不如,居然還挑三揀四,有一口吃的就不錯了。
田地受到奚落後,一氣之下跑到魯國。不過,他囂張的性子仍是沒變,剛到人家地盤就提出了一整套的接待規格,比如魯國國主必須得親自端著食物站在台階下伺候自己吃飯,自己吃完了人家才準吃。
魯國一眾人心說,這爺的譜還真大,咱不伺候您行吧,您哪來回哪去吧。遂客客氣氣地將齊閔王請了出去。
接著齊閔王田地又到了鄒國,人家剛死了國君,正舉行國喪呢,這廝居然要求站在祭壇上顯擺自己的英明神武。這就又把鄒國給得罪了。
最後,實在沒地方可去,齊閔王隻好回到了自己老家一個尚未淪陷的城裏,在那裏遇上了打著“援齊”旗號趁火打劫的楚國大將淖齒。也不知道齊閔王到底做了什麼傷人自尊的事,淖齒直接將這位落魄的君主弄死了。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上天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驕狂。相應地,上天欲給人降福,必先來那麼點兒災禍考驗考驗他。前麵提到的蘇秦便是這麼一個例子。
蘇秦曾隨著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乃是同門。自學成出山之後,蘇秦意氣風發,跑到秦國去推銷統一中國的策略,結果沒有得逞,這之後,黴運便一直尾隨著他,幾年的時間,他一事無成,身上的盤纏也花光了,等垂頭喪氣地回到家,父母都不情願搭理他,妻子也是寧可忙著織布也不願正眼瞧他,求嫂子給做碗飯吃,還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這樣的情形實在太打擊人了,要是一般的人估計也就在這挫折前沉淪下去了,不過蘇秦畢竟不是一般人。這位主兒被現實刺激到了,於是狠狠心,“頭懸梁,錐刺股”,憑著這股子狠勁,幾年後終於一掃以往的頹勢,成為執六國相印的牛人。
點|睛|智|慧
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上天給予你福分,千萬不能因此而產生驕矜的習氣,驕矜必然得罪他人,然後災禍便隨之而來了。因此,身在福中,也應當時刻警醒,謙虛謹慎,如此才不會引來大的災禍。
而上天想要降福給某人時,必然要先降下一些災禍磨煉此人,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若是沒有這種磨煉,便無法成長成才,而沒有相應的能力與福分相匹配,福分定然不長久。所以,身處困境的人一定不要放棄,因為這是對你的磨煉。
第二節 人要有三分癡氣
老祖宗說話
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
譯文:人要有七分正經,好為人做事;要有三分癡呆,好保住性命。
過來人的故事
明初時,朱元璋多疑好殺,許多聰明人、自作聰明的人,都成了他的刀下鬼。
有一次,朱元璋犯了脾氣又要殺人,太子朱標比較厚道,懇求朱元璋放人一馬,朱元璋不知是出於什麼心理,便問監察禦史袁凱:“這有人犯了朕的忌諱,朕打算殺掉他,不過太子東宮卻勸我手下留情,你來說說看,我和太子,誰的做法是對的?”
袁凱一聽,心中一陣叫苦:這真是閻王催的,這不是要命嗎?你老朱是領導,我哪敢說你的不是啊,嫌命長嗎?可太子那邊也不是好惹的,那是將來的領導,得罪了同樣沒好果子吃。
這也難怪袁凱為難,朱元璋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別人若是站在獨木橋上,左邊是狼,右邊是虎時,該如何選擇一樣,純粹是難為人。
不過這袁凱倒也有些心思,既然不能明確地表明支持誰,不如表現得糊塗一點,兩邊都不得罪吧。於是恭恭敬敬地說:“我也不知道誰對,不過我知道陛下用刑,是為了維持法度,而太子勸陛下放人,乃是出於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