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reference_book_ids\":[7238488212220415037]}],\"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1,\"start_container_index\":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7},\"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勇
中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也有非常久遠的曆史書寫,但是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新史學的輸入,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曆史的認識發生了嚴重分歧。到了二十世紀初年,一些有遠見的曆史學家如章炳麟、梁啟超等就開始考慮重新認識中國曆史,重建中國曆史的書寫方式和表達方式等問題。隻是由於曆史條件限製,他們的這些認識除了體現在夏曾佑那本並不太成熟的《中國古代史》之外,似乎還沒有多少理想的成果。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方才相繼出現張蔭麟、錢穆等人的中國通史著作,嚐試著對中國曆史進行重構。
張蔭麟是民國時期的天才史學家,具有極高的天賦,思想深刻、功底紮實,曾經受到梁啟超、陳寅恪、錢穆等史學大家器重,給予相當高的期許,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界,張蔭麟與錢鍾書齊名,他的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國史綱》雖說是個未完成的作品,但卻使中國新史學別開生麵,使中國曆史的書寫與重構走上正軌。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自己民族的曆史飽含溫情與敬意,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可信的曆史文獻作依托,以輕鬆自由、流暢粹美的文字,以舉重若輕的行文風格描述了遠古中國至東漢初年的曆史。全書沒有繁瑣冗長的引文考據,沒有故作高深的新奇道理,作者隻是以行雲流水的文字如實講述那段曆史那些故事,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取新知,增長見聞。
作者能夠有這樣的表達,這樣的成就,當然與其所受教育有著直接關係。張蔭麟生於1905年,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翌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入學僅僅半年時間,張蔭麟就在《學衡》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說質疑》,就中國曆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是老子更老還是孔子更老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直接質疑對象是著名學者梁啟超。
張蔭麟的這篇文章受到學界重視,也得到了梁啟超的激賞。由此,張蔭麟開始在學術界如魚得水,僅僅幾年時間就在當時各有名刊物諸如《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誌》《燕京學報》《文史雜誌》等上麵發表四十多篇論文,在範圍上幾乎涉及了整個中國史。這些論文使張蔭麟少年得誌,暴得大名,迅即被一些八卦人物列為清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三人為錢鍾書、吳晗和夏鼐)。
1929年,張蔭麟結束了在清華的學業,因成績優異可堪造就旋被選派公費赴美留學,入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使其學術眼界和學術方法又獲得了一次大提升。短短四年,張蔭麟完成了應修課程,獲得了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返任清華大學曆史係、哲學係講師,兼任北大曆史、哲學係課程,成為當時國內新史學的中堅人物和學術新秀。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教育部在規劃高中曆史教材時,因傅斯年推薦,邀請張蔭麟執筆撰寫中國史,這就是《中國史綱》的來曆,時在1935年,即張蔭麟回國第二年。
按照作者的計劃,《中國史綱》是一部多卷本著作,現在留給世人的隻是這部著作的第一部,可惜作者英年早逝,天不假年,這部未完之書竟然成了絕響,成為史學天才留給這個世界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