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園以其獨特的建築形製和內含的大量文物古跡,集中反映了西夏曆史文化特點,是向人們展示了西夏文化的博大。
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親貴臣的墓葬。陪葬墓一般都規模小,形製簡單,根據墓主人的身份等級不同,建築規模也不同,規模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門址、照壁、墓道和墓塚幾部分組成。陪葬墓的墓園建築多已坍塌傾圮,隻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塚仍高高聳立。
鎏金寒山銅造像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數以千計,內容包括建築材料、生活用具、隨葬品等多種品類,石、陶、瓷、銅、鐵、金、骨等多種材質。其中以建築材料數量最多,而以漢夏文殘碑最為珍貴。建築材料則主要以陶質材料為大宗,琉璃製品占一定比例,瓷質材料次之,石質構件數量較少。隨葬品有大型皿器、裝飾品、武器及部分瓷片、絲織品殘片等。此外墓室內還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醬三種釉色,以白瓷為多,素麵為主。器形中以碗、盤居多、瓶、缽、豆等器數量次之。另外,還有泥塑殘塊、錢幣、銅器、陶棋子等,種類繁多,為後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夏經卷插圖義勇武安王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號陵西碑亭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長高寬均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為男性人體全身跪姿,輪廓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圓睜,下齶置於胸前,肩與頭齊,雙乳拖腹,雙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臍清晰凹現,力度極強。這種線條粗獷,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將西夏民族英武豪邁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被外國研究者稱為“東方維納斯”。
西夏三號陵墓出土的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工藝精湛,造型生動逼真,代表著西夏時期高超的冶煉工藝,屬“國寶”級文物。
20世紀最後一個秋天,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搶救保護性發掘獲得重大發現,一尊人麵鳥身、雙臂殘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頻伽”出土,鳥身,腹部以上作人形,雙手合十,身綴瓔珞,宛若菩薩。
“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漢語譯作好音鳥、妙音鳥,是喜馬拉雅山中的一種鳥,能發妙音。後作佛教“極樂世界”之鳥,被描繪成人身鳥形。《舊唐書》中曾記載元和六年中亞國家向大唐進貢“迦陵頻伽”,當時可能是真正的鳥。在此之前,“隻聞其名,未見其形”的中國考古界專家認為“迦陵頻伽”可與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獅身人麵像和古希臘的殘臂維納斯媲美。迦陵頻伽在唐代以後的佛教壁畫或建築中時有出現,但用於帝王陵寢還屬罕見。
灰陶伽陵頻迦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衝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五十平方公裏的陵區裏,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暴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個“謎”!
西夏陵園內最為醒目的建築是一座如窩頭的夯土堆,一般認為它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簷塔。但塔式建築為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又是什麼?沒有人能說清楚。至於這座陵塔為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至少有四種說法,至今尚無定論。
曾經宏偉壯觀、莊嚴肅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無不牆斷闕殘,瓦礫遍地,滿目瘡痍,一片荒蕪與淒涼。明代詩人有首《古塚謠》曰:“賀蘭山下古塚稠,高低猶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隨著史料的不斷發現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麵紗正逐漸被揭開,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謎。一,王陵上為什麼不長草?王陵下的地麵綠草如茵,唯獨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為什麼不落鳥?當地多烏鴉和麻雀,它們幾乎隨處落腳,卻從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體為什麼沒有被損壞?王陵的附屬建築早已被毀壞的麵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築成的王陵主體卻巍然屹立。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時間,如此漫長歲月,為何還能屹立如初。四、西夏王陵的布局。在精確的坐標圖上,九座帝王陵呈北鬥星的位置排列。
第四節草原帝國的迷人風情畫卷
西夏與遼、宋、金鼎立時期,西夏無疑是人少、地小、物資匱乏的政權,但它卻能周旋於各大國之間,立國時間長達二百年,同時在與各大國的軍事鬥爭中亦能勝多負少。其原因一方麵與黨項人的勇猛善戰有關,另一方麵西夏軍隊所配備的先進兵器也是其屢次取勝的重要原因。
西夏的冶鐵工藝比較發達,打造出來的刀、劍十分出名。西夏劍有“天下第一”的美譽,夏人劍不但鋒利無比,更是製作精美,堪稱工藝品,往往被當作賞賜、饋贈的珍貴物品。就連北宋的皇帝趙桓都隨身佩帶把玩,戍守邊疆的大臣也以從皇帝那裏獲得西夏劍作為最高規格的賞賜。充分說明夏國劍精湛的製作工藝。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就十分欣賞西夏劍,“紅妝擁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風。螺旋锘鍔波起脊,白蛟雙挾三蛟龍。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這首詩是蘇東坡得到一把西夏劍後,興奮之餘命晁補之做的讚美西夏劍的詩歌。西夏刀同樣十分出名,元昊為了籠絡黨項豪酋,就曾賞賜寶刀給“天都天王”野利遇乞。除了刀劍之外,西夏其他兵器同樣十分先進,西夏甲胄“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西夏的神臂弓在三百步外,能射穿很厚的物品,殺傷力很高。西夏的神臂弓傳入中原經改良後,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成為宋軍的主戰武器。西夏的旋風炮體積小,輕便靈活,石彈可以隨駝隊用筐運載,是攻城作戰的理想武器,殺傷力巨大。
西夏戰士的鐵衣
西夏的金銀器造型輕巧,外表光瑩,做工精細。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銅牛,重188公斤,造型逼真,比例勻稱,線條流暢,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製作它,需集冶煉、模具雕塑、澆鑄、焊接、拋光和鎏金等工藝於一體,工藝十分複雜。
黨項人的感情濃烈,愛到深處可以死。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也很激烈。當青年男女相愛到感情極深的時候,他們不是舉行婚禮,而是跑到當地最高的山上一起自殺,認為這才是“男女之樂”。家裏人也不悲傷,把他們的屍體找到後,用彩綢包好,外層再用氈裹紮,殺牛設祭。然後立一個數丈高的木架,將二人的屍體放在上麵,傳為飛升上天。男女兩方家族在下麵擊鼓飲酒,盡日而散。西夏也有諺語雲:“同日死,命不惜,同睡寢,仍照舊。”說明了黨項人追求愛情自由的獨特方式。
黨項人的婚姻製度,在隋唐時期還保留著比較原始的群婚習俗。黨項族遷入西北,特別是西夏政權建立後,隨著社會發展,婚姻製度受到漢族的影響,婚姻形式開始以封建包辦、買賣婚姻為主,家庭以一夫一妻及多妻的家庭為主,但姑舅表婚盛行。平民百姓一般一夫一妻,至於地方豪酋等有錢人家,則一夫多妻。馬可波羅在敘述西夏的婚俗時指出:“一般人可以娶二、三房妻室,甚至還有更多。但有些人卻比較少,完全根據男人維持妻妾的能力大小而定。因為他們的妻子不但沒有豐富的嫁妝,相反,還要分享丈夫的牲畜、奴婢和金錢。結發妻子在家庭中享有比較優越的地位。丈夫如果發現妻子有不貞或其他不法行為,或自己感到厭惡時,可以隨時休棄她們。”說明西夏人娶幾個妻子完全視個人財力而定,與其他封建製婚姻製度一樣,妻妾地位相對低下。
1990年,位於拜寺口溝內的一座古塔被盜墓分子炸毀,這座古塔是西夏唯一有具體紀年的古塔。考古工作者在對現場的清理過程中,意外地從炸塌的磚塊中發現了一套用西夏文印刷的九卷本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和其他幾件非常珍貴的西夏文物。文獻記載,發明中國最早木活字印刷術為元代王稹,但是《吉祥遍至口合本續》的意外出土,填補了中國木活字印刷史上的空白,也刷新了世界印刷史的空白,將木活字印刷術提前了整整一個
時代。
西夏的酒文化十分發達,所釀的酒均屬上品。西夏的釀酒曆史十分悠久,最早要追溯到黨項族的祖先羌族時期。羌族是更為古老的一個少數民族,生活在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上,由於地廣人稀和氣候寒冷,羌族人靠飲酒來驅除寂寞、抗拒嚴寒。此外,他們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好酒的天性。他們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雖然不種植農作物,種植業處於未開展的狀態,沒有五穀,可是卻學會了造酒。雖然沒有中原地區的糧食作物作為造酒原料,可是青藏高原給他們提供了天然的原料——野生的大麥。《舊唐書》上就記載著羌族人“求大麥於他界,醞以為酒”的事情。這也是我國北方用麥造酒的最早記錄。
西夏崇尚中原文化,但傳世的文學作品不多。崇宗乾順特別重視漢文學,他本人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曾作《靈芝歌》,現在全文已不見記載,在清理西夏陵仁孝碑亭時,發現《靈芝歌》的部分內容殘碑。留傳於世的西夏文學作品,以詩歌諺語為主。有一首史詩性的作品《夏聖根讚歌》,內容多為民間傳說,遣詞造句帶有濃重的民謠色彩,開頭三句是“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麵父塚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被曆史學者引用作解釋黨項族稱與曆史源起的根據。諺語是西夏文學的寶貴遺產,由西夏文學家梁德育和王仁持收集整理的《新集錦合辭》,包含有眾多富有哲理的詩歌和諺語,內容反映了西夏社會的各個方麵,揭露黑暗、讚頌美好事物等。
黨項人能歌善舞,早期黨項人的樂器較為簡單,“琵琶、橫吹,擊缶為節”。橫吹即竹笛,是黨項人發明的,又稱羌笛。這裏婉轉悠揚的羌笛就是黨項人的竹笛。唐朝起黨項人就開始接受中原音樂,到宋代李德明時,更是尊崇宋朝的製度。到仁宗時,西夏音樂又發生了一次大的變革,仁宗令樂官李元儒參酌中原樂書,更定音律,賜名新律。經過多年的發展,西夏音樂內容不但更加豐富,而樂器種類眾多,據骨勒茂才的《蕃漢合時掌中珠》記載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箏、笛、笙、吹笛、大鼓等。西夏還設有“蕃漢樂人院”,是專門管理音樂的機構。
西夏的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佛教繪畫上,其中又以石窟壁畫最具代表性。石窟壁畫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寺中。其中精品多在榆林窟中,如壁畫中的樂舞圖、飛天、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像、唐僧取經圖等是西夏繪畫作品中的精品。
西夏時期的供養人壁畫
榆林窟中供養的人像,無論男女,都身材修長高大。男像圓麵高準,兩腮肥碩,體魄魁偉,充分體現了黨項人粗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在西夏的東部那仁烏拉山中,有許多西夏時期的岩畫。內容有牲畜、太陽、騎者等,岩畫畫風簡單、質樸、粗獷,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繪畫作品。是西夏繪畫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黑水城中的版畫《賣肉圖》和《魔鬼現世圖》,均構思巧妙,層次分明,描繪生動逼真,刀法嫻熟,充分反映了西夏繪畫藝術從寫實到寫意方麵的高超畫技。
西夏九疊篆銅官印
西夏的書法和漢字書法一樣,有楷、行、草、篆四體。傳世作品中,主要有楷書和行書。楷書多見於寫經與碑文,篆書多見於西夏官印,文書和契約多用行書。出土文物中發現有西夏時期的竹筆,是用來書寫硬筆書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