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8 優雅風範,鋪就你的精英晉階之路——說給溫潤如玉的你(2 / 3)

說文明話,做文明男孩

“我暈!和我比試下軍棋?看來你是活得不耐煩了。行啊,要是你小子不怕被我滅,就放馬過來吧!”小程正在和同學小超興高采烈地講電話。媽媽在一旁聽得直皺眉。

待小程放下電話,媽媽問道:“你現在怎麼髒話連篇呢,都是和誰學的?這麼說同學多不好啊?”小程覺得莫名其妙:“沒有啊,我什麼時候說髒話了?小超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平時都這麼說話的!”

媽媽見小程還沒有認識到錯誤,生氣地說道:“這難道還不是粗話、髒話嗎?這麼說話會傷害同學間的感情!”小程看媽媽生氣了,也就不再敢說什麼。可是他還是不明白:和同學很正常的交流怎麼在媽媽那就成“髒話連篇”了呢?

從小程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就常聽到他說一些改編過的兒歌、詩句,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打上敵敵畏,不知死多少。”“我去炸學校,爹娘不知道,一拉繩我就跑,轟的一聲學校不見了。”

以前,媽媽沒怎麼在意,現在看來,很有必要規範一下小程的文明用語了。

媽媽準備召開一個家庭會議,讓小程認識到說髒話的錯誤。家庭會議上,爸爸媽媽都批評了小程,並給他講了說髒話的危害。

“說髒話很容易形成習慣,說話時不小心就會帶出來,這樣是很損壞個人形象的,同時也給他人造成心靈上的傷害。”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別以為你沒有指著鼻子罵人,說的就不是髒話。髒話可分為粗話、黑話、氣話、怪話等,你現在的很多用語都屬於髒話。”

媽媽接口說道:“同樣是說話,為什麼不使用文明的語言呢?這會讓你變得更有魅力。”

經過爸爸媽媽的“輪番轟炸”,小程也覺得自己說話似乎確實有不妥的地方,看來今後說話得更注意。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時下,新詞、流行語漫天飛舞。當中不乏粗俗與低劣者。走在大街上,三三兩兩的少男少女從你身邊經過,或衣飾光鮮,或青春動感,或美貌動人。然而,一口“他媽的”“牛×”等,令人心生厭惡、敬而遠之。

魯迅先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寫過一篇雜文,名之為《論“他媽的”》,批評中國的不少人,就連父與子、幼與長都用“他媽的”,對此,魯迅感慨萬千地稱之為“國罵”,他說:“其實,很多中國人之中,並不隨口罵人的多得很,不應該將上海流氓的行為加在他們身上。”我們一定要把講粗話這種“流氓惡習”徹底鏟去,如同古人所說的那樣:“刻薄語,穢汙語,市井氣,切戒之。”

作為有文化、有知識、有教養的現代青少年,在交談中,一定要使用文明優雅的語言,說話時要多運用敬語和謙語。

如詢問對方姓名可用貴姓、尊姓大名、芳名(對女性)等;詢問對方年齡可用高壽(對老人)、貴庚、芳齡(對女性)等;稱呼長輩或上級可以用老同誌、老首長、老領導、老先生、大叔、大娘、叔叔、伯伯、阿姨等;稱呼平輩可以用兄、姐、先生、女士、小姐等。

在日常生活中,敬語還有一些習慣用語。如:初次見麵說“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祝賀喜事說“恭喜”,請人批評說“指教”,請人原諒說“包涵”,求人解惑說“賜教”,托人辦事說“拜托”,等待客人說“恭候”,看望別人說“拜訪”,賓客到了說“光臨”,陪伴客人說“奉陪”,中途先走說“失陪”,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勿送說“留步”,兩人告別說“再見”。

敬語中,“請”字功能很強,能量較大,是語言禮儀中最常用的敬語,青少年要多用。當言行失誤之時,可說“很抱歉”“對不起”“失禮了”“不好意思”等。請求別人諒解之時,可說“請包涵”“請原諒”“請別介意”等。

青少年在與人交談中使用文明優雅的語言,可以增進友誼,使人樂於合作、樂於提供幫助和方便,讓人覺得你有修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

石曉陽是個很不起眼的男生,起碼在人群裏,你不能一眼就找到他。但是,如果你遇見他,你會發現他有些不同的地方。是更明亮的眼睛嗎?好像不是,他戴著厚厚的眼鏡,如果摘了眼鏡,他的眼睛看起來像是金魚的泡泡眼。但是,他就是有那麼點不一樣,好像更有文化的樣子。

其實,他是因為讀書的緣故,才看起來和別人那麼的不同。他從小就很喜歡讀書,每天都花很多時間看書,內容當然也是包羅萬象,沒有什麼特別限製和偏好。不管是天文還是地理,不管是文學還是經濟,他都涉獵,雖然有的書內容上他基本都看不太懂,但是,也會堅持讀下去。

正是因為這樣的積累和磨礪,石曉陽同學在班上才顯得跟別人有點不同。也許是更有氣質了。起碼,他在講台上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時候,看著也有那麼點霸氣,存在於他的眉宇之間。

石曉陽參加辯論賽的時候,其他班的參賽隊都很害怕他,因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要論述的觀點找出很多例證,讓對方啞口無言。這樣的時候,看著這個平凡的小男生,好像有點那種光芒四射的感覺,雖然他的長相平平,雖然他的個頭偏小,但是,看著自然就有那麼一種氣勢蘊藏在他瘦小的身體裏。

有時候,他又會顯得比跟他一樣年紀的同學們更加憂鬱和深沉,大概這個年紀的男生身上還不具備這麼憂鬱的氣質。這樣的憂鬱會襯托出他的成熟的感覺。很多時候,如果班上的同學,遇到了一些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就會去問他。和同學交往的時候,他還是那個熱心而且知識淵博的“石博士”。

知識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嗎?溫文爾雅,是不是需要通過知識來加深內涵、拓展底氣呢?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具有淵博知識的人會散發出一種儒雅的風度。石曉陽身上的魅力,即是這種魅力。一個具有淵博知識的年輕人,遠比那些隨波逐流、見識膚淺的同齡人更有魅力。

淵博的知識是修養的前提。學識的素養,不是短時期可以裝模作樣的假象,而是貫穿於生活的每個細節中黃山穀曾說:“三日不讀書,麵目可憎。”可知讀書求知的重要性。這也正是為何有的人麵目平常,但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如沐春風;有的人為何滿麵脂粉,姿態萬千,但交談卻風韻全無、索然無味的原因。

所以,青春期的男孩在搞好自己的學習外,要多些課讀書,尤其要多讀經典名著,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使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更豐潤。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男孩子們,由此我們可以想到,讀書對我們是何等的重要。

正像俄國作家普希金所說:“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男孩們,立即行動起來吧,向知識進軍,用書籍點燃智慧的明燈。

兒子,每一分錢都值得珍惜

在陶睿的書包裏,經常放有一個大的塑料袋。不知道情況的同學一定不知道,這個塑料袋是做什麼用的。這個塑料袋是陳睿拿來裝廢棄的礦泉水瓶、易拉罐、舊報紙廢紙等。每天放學後,陳睿會把丟棄在校園裏或街道上可回收的廢棄品,全部裝在這個袋子裏,把它們積攢在一起,等到足夠多的時候再賣掉。

有同學在背後常常議論他:“陳睿,他家是不是經濟狀況不好啊!不然,他為什麼天天放學撿廢舊品啊!”“可能是吧!換成是我絕不會撿那髒兮兮的廢舊品。”“不會吧!聽說他家境很好,不至於要撿廢舊品來過日子吧!”對陳睿的議論紛紛揚揚地傳開了。

幾個好奇的同學,決定追蹤陳睿,想看看究竟。他們幾個同學遠遠地跟在陳睿的後麵,陳睿並沒有發現他們,依舊像往常一樣,在校園裏來回地走了一遍,把垃圾桶裏可回收的廢棄品全部裝在了塑料袋裏,提著袋子往回家的方向走去。在回家的路上,陳睿不放過任何一個垃圾桶,把每個可回收的廢舊品都撿到了塑料袋裏。一路上,陳睿撿來的廢舊品整整裝滿了那個塑料袋。他扛著塑料袋向一棟高級住宅樓走去,幾個同學在門口等了很久,始終沒有看見陳睿出來過。經過這幾天的跟蹤,同學們看見陳睿常常進入那棟高級住宅樓,很久都沒有出來過。“哇!沒想到陳睿家就住這啊!這可是我們市裏最高級的住宅樓了,沒想到陳睿家境這麼好,還常常撿廢舊品啊!”“真是不可思議啊!陳睿還這樣勤儉節約啊!太讓我們佩服了。”

第二天,全班同學都知道陳睿在家境條件好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對他更是刮目相看。在班會課上,班主任對陳睿的這一優秀品質進行了表揚。陳睿漲紅了臉,吞吞吐吐地說道:“其實這沒什麼,撿可回收的廢舊品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環境,也可以養成我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換來的錢,我們可以買書、買文具,也可以捐給那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學,這樣做,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聽後,對陳睿更是稱讚有加。在他的影響下,班上的同學加入到了撿廢舊品的隊伍中來,做一名環境的衛士,慢慢地養成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古人曾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今天,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一些男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一聽到“勤儉節約”,他們總是一笑:早過時啦!

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勤儉節約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而是走向成功、成就美好生活的必備品質。花錢沒有節製,胡亂揮霍,再多的財富也會被揮霍一空,造成生活的貧窮。

青少年朋友要養成珍惜每一分錢、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節儉不僅是財富的一塊基石,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節儉可以提升個人的品性,厲行節儉對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那麼,青春期男孩如何養成勤儉節約、珍惜每一分錢的好習慣呢?

1.正確認識金錢的含義。

要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和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

2.珍惜物品,不浪費。

要懂得所吃、所穿、所用來之不易,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

3.學會花錢。

要學會自己買東西,學會如何用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養成先認真思考再花錢的習慣,避免盲目消費。可以要求父母讓自己“一日當家”、記收支賬,這是學會理財、培養節儉品質的好方法。

4.學會積累。

手裏的零用錢、壓歲錢應該計劃使用,適當積累。在存錢、用錢的過程中養成節儉的好品質。

5.懂得量入為出。

必須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花錢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經濟富裕,也要堅持前麵提到的四條標準。

幹家務活,培養自理自立能力

於遠的爸爸媽媽從小對孩子有一個簡單的要求,與學習無關、理論無關——每天做點家務,周末幫媽媽一起收拾、打掃。這個要求在同齡的孩子中算是“稀罕”的了。在於遠的班裏,幾乎所有同學都有著會給他們包辦一切事情的家庭,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盡可能多的文化知識,而不被任何事情“分心”。但其實於遠的成績一點不比那些孩子差,還兼有能力和魄力,又關心同學,一直是典範型的學生。

由於於遠的優異表現,家長會上,老師讓於爸爸於媽媽講講培養孩子的心得。

“我們其實沒做什麼,除了教他學會生活,身為父母,我們並不能決定他的未來。”

“我們一直聽孩子說,你們常讓孩子做家務。孩子的課業負擔那麼重,你們怎麼能保證他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呢?”一名家長這樣問道。

“學習的時間是他自己的,我們不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意識到,以後孩子入社會之後,需要他們處理的雜事會更多,遠遠多於他現在做的這麼一點家務。如果現在不培養,那麼即使他們上了好大學,依舊是不會生活的人,相當於重新起步。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學會生活,不僅僅是學會學習。”

聽了這番話,連老師也忍不住點了點頭。“確實,”他說,“於遠的生活能力很強,在孩子們中間他可以扮演任何的角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他能夠非常妥當地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在各個方麵都能做得有條不紊。”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生活中,一些男孩很少幹家務活,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們早起不疊被子,床上、桌上亂七八糟,不會洗衣,不會做飯、燒菜,光是吃現成的,穿現成的,很少主動擦(掃)地、打水、收拾屋子……養成了一種“小皇帝”“少爺”的習氣。他們常常理直氣壯地說:現在的任務是專心念書,上大學,家務勞動那些生活瑣事,幹不幹無關緊要。

其實,正如古人所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幹家務活雖是小事,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對青少年的責任感、適應能力、自立能力、生存能力、良好習慣的培養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