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劉長樂 太平紳士(1 / 3)

在本書眾多的企業家中,劉長樂可以說是一個“另類”。他是企業家,也是佛教徒,這兩點和其他人並無太大的差異,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影響極大的“布道者”,這是他的獨特之處。

作為一名佛教徒,用自己的信仰來經營事業,回報社會,這是所有“佛商”的共性。也許因為自己本就是一名傳媒工作者,所以,劉長樂似乎比其他人更加熱衷於傳播佛教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與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合作,創辦“中國佛教文化數據庫”,到多次直播兩岸三地的重要佛教活動,再到佛光山上與星雲大師縱論包容的智慧,劉長樂始終在為“弘法”孜孜不倦地努力著。

在通過鳳凰衛視向世界發出華人聲音,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的過程中,劉長樂傳承的不僅僅是佛教文化,還包括傳統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這三者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內核,而劉長樂正是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盡到了自己“太平紳士”的社會責任。

◎凰來儀

談起鳳凰衛視,許多人都說這是一個“三不像”的電視台——香港人看起來不像香港電視台、台灣人看起來不像台灣電視台、大陸人看起來不像大陸電視台。但是,誰都無法否認,鳳凰衛視已經成為除了本土電視台以外,最具權威性和值得信賴的華語電視台。在眾多華語媒體中,鳳凰衛視已經成長為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品牌。

談起鳳凰衛視,我們就不能不談及它的創始人——劉長樂。

劉長樂,1951年生於上海,1970年參軍,1980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88年移居海外,從事石油、房地產、道路建設及文化事業。1996年3月創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劉長樂的創業,並不像其他企業家那樣步履維艱,但卻同樣殫精竭慮,同樣寄托了他個人的精神追求,同樣蘊含著他數十年的人生智慧。

自1996年成立至今,鳳凰衛視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昔日的小鳳凰已經成長為擁有六個電視頻道、互聯網、周刊、出版、廣播、教育和戶外電子大屏幕等多元化的媒體集團和上市公司。鳳凰衛視中文台、鳳凰衛視資訊台、鳳凰衛視歐洲台、鳳凰衛視美洲台、鳳凰衛視香港台、鳳凰衛視電影台、鳳凰網、《鳳凰周刊》均已成長為可獨當一麵的權威媒體,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歐洲、美洲等地區,鳳凰衛視都有穩定的受眾群,可以說,劉長樂“拉近世界華人距離”的夙願已經實現。

不僅如此,鳳凰衛視在追求覆蓋廣度的同時,更注重新聞和訪談的深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鳳凰衛視的影響力之所在。《時事開講》《一虎一席談》《軍情觀察室》《世紀大講堂》《開卷八分鍾》《風雲對話》《冷暖人生》《鏗鏘三人行》……這些欄目早已擁有無數的粉絲。許多人也注意到,鳳凰衛視的新聞播報稱為《時事直通車》,新聞評論節目稱為《時事開講》,新聞頻道稱為資訊台。通過“講”“談”“說”“讀”這些不一樣的方式,報道事實,“為全球華人提供獨立意見”;而這些動詞也表明,鳳凰衛視不僅僅局限於新聞和事件的報道,更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勇敢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也是劉長樂的宏願之一,那就是“在英語一統天下的媒體事業中打造出一個華語的天空”。

因為清晰的市場定位,新穎的傳播方式,明星主持的巨大影響力,以及獨特的經營理念,使得鳳凰衛視誕生之初便成了中國傳媒界的寵兒,十多年來,無論是鳳凰衛視還是劉長樂本人,都斬獲頗豐。1998年,在“兩會”期間,吳小莉因為被新上任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點名提問而在大陸家喻戶曉;2000年,鳳凰衛視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2001年,劉長樂當選“二十一世紀封麵人物”;2003年,閭丘露薇進入巴格達采訪,引起各界廣泛關注;2004年,劉長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05年,鳳凰衛視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2006年,中國品牌媒體100強發布,鳳凰衛視入選“電視類10強”;2007年,劉長樂榮獲“中華慈善人物”“中國傳媒年度人物”等大獎;2008年,劉長樂入圍“十大傳媒領軍人物”;2012年,劉長樂被評為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

鳳凰衛視隻是劉長樂名下眾多企業中的一個,然而他花費在鳳凰衛視上的心力卻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媒體稱,劉長樂投資鳳凰隻用了10%的財力,卻花了90%的精力。鳳凰衛視之所以能在兩岸三地的眾多電視台中脫穎而出,與劉長樂的個人氣質是分不開的。正如“首屆中國傳媒領軍人物年會”專家組對鳳凰衛視的評價所說的那樣:劉長樂以其傳媒人和商人的雙重智慧,調和兩岸三地華語電視精英,以華人的視點關照世界的變幻,製造了最精良的主持人品牌組合,建立了極具美譽度、極具創新意識和發展眼光的華語電視媒體。當鳳凰衛視以其意見領袖氣質贏得國人心時,他更在國家形象營銷層麵上實現著向世界傳播華人聲音和中國氣質的雄心。

在鳳凰衛視的成立和發展過程中,劉長樂正是借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才實現了自己把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華語電視網絡”的雄心壯誌。在這其中,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也有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技巧,更有佛教包容的智慧。

在鳳凰衛視組建之初,美國新聞集團的傳媒大亨默多克給出的市場定位是:娛樂娛樂再娛樂。而劉長樂經過市場調查卻發現,人們對於政治新聞的興趣更加濃厚。這群人大多是大學生、學者、商人、政府官員以及關注時事的市民,他們大多屬於擁有部分權力、金錢和知識的中產階層,對政治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但是,當時新聞媒體“板著臉”的報道方式和對敏感新聞的淺嚐輒止無法滿足這部分人的需要,抱著儒家入世的觀點,劉長樂敏銳地感覺到,時事政治新聞才是鳳凰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

鳳凰衛視誕生於香港,當時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在香港傳媒業中占據著絕對優勢,鳳凰要想在強手如林的香港傳媒業中站穩腳跟,麵臨重重壓力;而對於一個來自香港的電視台來說,要想進入中國內地,報道政治新聞,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劉長樂偏偏喜歡“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們的聖人孔子,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魯國都城的外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他:“你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裏來。”開城門的人便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可見,“明知不可而為之”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孔子的最大特點。既然“明知不可”為什麼還要“為之”呢?這其中包含的是一種挑戰的精神,也是一種責任——如欲治國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從1997年對戴安娜葬禮的直播,到2001年對“9·11”事件的持續報道,再到2003年對伊拉克戰爭的直播,2004年對台灣“大選”的深入報道,無不體現出鳳凰衛視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及明知不可而為之的開創精神。這一係列報道也讓鳳凰衛視聲名鵲起,贏得了兩岸三地無數觀眾的讚譽。

劉長樂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曾提到:“我有一種使命感,我覺得中國的老百姓,甚至包括中國的政治家們也希望鳳凰帶頭去衝破一個一個的障礙。鳳凰一次一次地挑戰官方新聞的底線,使得這種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他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隻是,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媒體人,而是一位“傳媒智者”。他在挑戰官方的新聞底線,但他不是像武士那樣橫衝直撞,而是利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劉長樂深刻地領悟了中庸思想的精髓,掌握了高超的平衡術,在新聞報道中將中庸之道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大陸對新聞媒體嚴格控製的情況下,鳳凰衛視在狹窄的空間裏舞出了精彩,卻又不觸及政府的底線,既說出了大陸媒體不敢說的話,給了觀眾更多的信息和真相,又讓大陸的政府和觀眾覺得:鳳凰衛視是站在我們這邊的。

在具體的經營運作上,劉長樂也沒有忘記道家的智慧。在中國,鳳為陽、凰為陰,“鳳凰”本就是道家“陰陽和合”思想的典型呈現。鳳凰衛視的台標,也有如道家的八卦圖形一般,給人以順勢而為、生生不息的感覺。劉長樂曾經根據自己的見解,總結過中國傳媒業的特點,他說:“辦傳媒不是技術而是藝術;媒體競爭不像賽跑更像舞蹈;媒體管理團隊不是交響樂而是爵士樂;媒體經理人不僅是企業家,而且更像是政治家。”對於這四點,相信對傳媒行業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十分讚同。鳳凰衛視不僅要贏得內地觀眾的喜愛,更要謹慎地處理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既要保證給觀眾最真實的信息,又要確保自己不會陷入政治的旋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為此,劉長樂還為鳳凰衛視製定了16字令——你無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

這裏麵既有道家的辯證思想,更有和光同塵的處世智慧。雖然鳳凰衛視說了許多大陸媒體不能說的話,做了許多大陸媒體不能做的事,但是卻並沒有讓民眾覺得是刻意高調,也沒有讓官方覺得是有意歪曲政府形象。無論是《鏗鏘三人行》還是《鳳凰早班車》《時事開講》,劉長樂都在試圖用一種讓所有人都舒服的方式,向觀眾傳遞真相,完成自己身為一個媒體人的使命。

劉長樂本身是一名佛教徒,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因而,在鳳凰衛視中,佛教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劉長樂曾說,“中國佛教沒有排他性,講的是包容,在當今世界上很值得好好地弘揚”。而他也正是以兩岸三地以及世界華人在佛教方麵的聯係為紐帶,來連接不同的群體和個體,來拉近世界華人的距離。在鳳凰衛視中,20%的員工來自內地,70%左右的員工來自香港,10%的員工來自中國台灣或國外,其本身就是一個由兩岸三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組成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劉長樂正是運用包容的智慧,來經營自己的事業,弘揚佛教的經義。

◎包容的智慧

但凡對佛教新聞有所關注的人,都應該聽過星雲大師的名號。星雲大師是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大師畢生都在弘揚太虛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思想,著力推動佛教的人間化、國際化,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學校和佛教叢林學院幾十所。先後出版了110餘種佛學著述,並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流傳世界各地。可以說,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佛教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在佛教理論方麵,星雲大師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最深。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佛教改革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對佛教發展最大的貢獻便是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在太虛大師看來,人間佛教“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虛大師認為,佛教不應該隻關心人死後的問題,而應該多注意現實的人生。他說:“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為善、與人為善,向上進步以養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平。佛教於充實人生道德,極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