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林尚沃 修商成佛(1 / 3)

“紅頂商人”胡雪岩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為官必讀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這句話如今流傳甚廣,足見商人胡雪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早在胡雪岩之前,朝鮮便已經出現了“紅頂商人”。他一生所創立的成就,所達到的高度,恐怕要遠在胡雪岩之上。他就是素有“天下第一商”之稱的朝鮮首富——林尚沃。

每個國家都有首富,甚至是白手起家的首富也不在少數。所以,如果林尚沃僅僅是從一個雜貨店的小商人成長為朝鮮八道的首富,這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誇耀的地方。可是,他的一生卻比任何人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年少時從寺廟還俗,開始經商;而後借助朝鮮權臣的力量,富甲天下;因為平叛有功,他成為朝廷的“二品大員”;可是為了一個女人,他又鋃鐺入獄;最後,他散盡家產,拋下情欲,歸隱山林。他的一生與寺廟、高僧、佛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如曆代高僧一樣,他寫下自己的“臨終偈”,慨然赴死,完成了師父對自己的期望——修商成佛。

如果要為“佛商”這個稱呼尋找一個源頭的話,那麼林尚沃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甚至“修商成佛”這四個字也似乎是為他“量身打造”的。這位首富身上,有太多的謎團需要我們解開:他是如何成為朝鮮首富的?他又是怎樣走上政治之路的?他為什麼會散盡家產,回歸山林?他的一生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曆程?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1853年春,在朝鮮義州的一處普通的農家宅院中,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在院中給小雞仔們喂食。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是朝鮮八道中最富有的商人——林尚沃。他的家產到底有多少?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但是人們相信,即便是在富商眾多的中國,林尚沃的財富也能排進前三甲。

不過這時候的林尚沃並沒有在意自己的家產是漲了,還是在縮水。他腦子裏想的,隻是眼前的這隻母雞和幾隻剛孵出的小雞。春日的陽光暖暖地照著院子,母雞領著小雞在院子裏四處覓食,這是一幅多麼溫馨祥和的畫麵。可就在這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兩隻在高空中盤旋的鳶不知什麼時候盯上了院子裏的雞,一隻鳶飛快地掠過地麵,把雞媽媽擄上了天。林尚沃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另一隻鳶又俯衝下來,抓走了一隻小雞。

這就是自然界中亙古不變的規律——弱肉強食。

目睹了殘忍殺戮場麵的林尚沃,開始陷入了沉思:

在院子的母雞和小雞全然不知噩運什麼時候會降臨,然而災難一旦降臨,對於它們來說便是致命的。可是,這種無常的噩運隻會發生在雞的身上嗎?

自幼便熟悉中國文化,打算做一名出色“譯官”的林尚沃,想到了《莊子》中的《山木》篇:

莊子去雕陵之圃遊玩,看見一隻異鵲從南方飛來。這種鵲的雙翼有七尺多長,眼睛又圓又大,它飛得很低,觸到了莊周的腦袋,而後停在了栗林中。

莊周心下生疑,這是什麼鳥啊?翅膀這麼大卻飛不高,眼睛這麼大卻看不清東西。於是便快走幾步,手拿彈弓,準備伺機教訓教訓它。

這時,莊周看到有一隻蟬因為找到了一塊濃陰而得意揚揚,後麵有一隻螳螂正利用樹葉做遮擋,準備攻擊它。而這時候呢,異鵲看到了螳螂,準備吃了它,卻不知道莊周正拿著彈弓準備打它。看到這一幕,莊周十分震驚,感慨地說:“唉,原來物種相害的根源,是因為利害將它們都牽扯在一起了呀!”於是便扔掉了彈弓,急忙轉身往回走。可是守園人看見了他,以為他是進來偷東西的,就一邊罵一邊追趕他。

莊周回去之後,三天沒有出門。他的弟子便問他,究竟出了什麼事。莊周說:“我因為身外之物而分心,一時走神迷失了自我,就像是迷戀流水而忘卻了清水本身。我曾從先師那裏聽到過‘入鄉隨俗’這句話,我從一開始進入栗樹林子起就已鑄成大錯。這次我在林間散步,因為迷失自己而進入本不該進的地方,又因迷失本性而遭到守園人的辱罵。我心情不暢的原因就在於此,所以我三日不出門戶。”

林尚沃用了一夜的時間,來參悟《莊子》裏的這個寓言。

蟬享受著眼前的陰涼,而沒有注意到身後的螳螂;螳螂隻專注捕食,而對鳥兒毫無防備;鳥兒聚精會神地盯著螳螂,卻沒有注意到莊周的彈弓;莊周因為捕鳥,卻沒想到守園人把自己當成了竊賊。就像小雞在院子裏覓食,卻沒發現鳶早已盯上了自己一樣;也許,目睹了小雞危險的我,也沒有察覺正有未知的災禍或者死亡在注視著自己。

“我因為身外之物而分心,以至於完全迷失了自我。”林尚沃一下子驚醒了!自己不就一直在盯著財富、追求財富嗎?會不會也因此而迷失了自我?

他忽然想到,50年前,自己從少年時出家的寺廟秋月庵下山之前,石崇大師曾經再三叮囑:“如果你在生意場上出現完全出乎預料又非你所願的虧損,哪怕這種虧損隻是一分半文,那麼你必須明白,你的商運已經到頭,必須散盡所有,急流勇退。明智的人,看到從屋頂落下的一滴水就能立時預知房屋不久即將倒塌。這個道理你懂嗎?”

難道那隻雞就是那“從屋頂落下的一滴水”?自己辛辛苦苦構建起來的“房屋”就要倒塌了嗎?林尚沃深諳“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他知道,無論一座房子蓋得有多堅固,總有一天會倒塌的,這是自然的法則。那麼自己這個“天下第一富”是不是也有一天會散盡家產、回到原點呢?最後,林尚沃終於想通了,自己損失的那隻雞便是從屋頂滴下來的一滴水,自己急流勇退的時候到了。

第二天一早,他便讓跟隨了自己幾十年的老夥計樸鍾一把金銀都搬到院子裏去,然後拿出往來的賬目,把上麵所有欠債的人都召集到自己的小院裏。

城裏的商人幾乎沒有不向林尚沃借債的。這些人聽到林尚沃的召喚,都一口氣跑來,心裏忐忑不安,擔心林尚沃會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還債付息。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林尚沃當著他們的麵,把賬簿上的名字一一勾去,又當著他們的麵把賬簿燒毀了。臨走時,林尚沃還讓每人拿一塊金銀回家。商人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僅債務被免除了,還發了一筆橫財,這是怎麼回事?

樸鍾一對東家的舉動也十分不解,為什麼要燒毀賬簿?為什麼還要把辛苦積攢下來的錢財平白無故地分給別人?等到四下無人的時候,他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原因很簡單”,林尚沃笑了笑說,“如果我在木頭上釘了一顆釘子,即便我拔掉了釘子,還會留下窟窿。我將名字勾去了,可是上麵還會有痕跡,隻有付之一炬,才能從心裏徹底抹掉這個痕跡。也隻有這樣,我才算是回到了一無所有的從前。”

“那麼為什麼還要把金銀分給他們呢?”

林尚沃正色道:“古人常說,‘小富在勤,大富在天’。如果沒有上天的幫忙,我是不可能成為天下第一富商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種南瓜,一個蒂上結兩個瓜,卻從來沒有掉過或爛過;我買來的東西多倒是多過一兩件,卻從來沒有少過。這都是上天的庇佑。而那天,我親眼看見鳶把一隻母雞從自家院子叼走了,就在那一刹那,我才明白了經商之道。”

而後,林尚沃寫了一幅字:“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這句話,從字麵意思來看,無非是說對待財物要公平如水,做人要像秤一樣正直。而作為朝鮮第一商、又精通漢學的林尚沃,窮盡畢生之力所領悟到的“商道”絕對不止這麼簡單。

林尚沃年少時跟隨父親到中國經商,從朝鮮到中國,每次都要經過山海關。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匾額一直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他也暗暗立下重誓,自己要努力成為天下第一商、天下第一富。後來,他真的做到了,可是他卻漸漸發覺自己連一個“商”字都沒有弄明白。直到那天,他看到鳶用利爪把一隻雞抓走的那一刹那,才忽然明白了經商之道。

大哲學家老子曾經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世上最高的善行就像是水一樣,水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在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最接近於“道”。林尚沃忽然領悟到,世間的財物和水並沒有什麼差別。流水不腐,隻有不斷流動的水才有生命力,如果一個人想把水據為己有,圈起來、固定住,那麼最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同樣,財物也是在不斷流動中才具有生命力,如果一個人隻是把財物聚斂在自己的家中而不使用它,那麼財物就沒有任何價值。財物是沒有歸屬的,人們所擁有的財物隻不過是暫時停留在自己手中,最終都會流出去,但人們卻總想把原本沒有歸屬的財物據為己有。如果想把流水用手握住,也隻能暫時將水握在手中,水終究會從手中流失,複成空拳。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將財富看得過重,它就像水一樣平常,也像水一樣不可占有,我們必須遵從它的天性,而不能將它據為己有。人生來並無貴賤、貧富、美醜和高低之分。一個人無論如何高貴,也隻不過是在短暫的人世間借助於高貴的名譽,穿著綢緞衣服罷了,脫去了綢緞衣服,即與平凡的人沒什麼兩樣。所以,人,無論是誰都應像秤一樣公平正直,不要因為自身以外的東西,如財富、地位、衣著、家世,而對人產生分別心,應當一體視之。

這就是林尚沃古稀之年才領悟到的經商和做人的道理。

雖然散盡了千萬的家產,不過此時的林尚沃就像是小孩子得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棒棒糖一樣,歡喜得很。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收獲與最親近的人分享。於是,他讓樸鍾一帶著自己的這幅字,不遠千裏去拜訪金正喜。

金正喜,金石學家、詩人,號秋史,被譽為“韓國王羲之”,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他在書法方麵的成就。他曾拜清代學者翁方綱、阮元為師,獨創“秋史體”,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學者和詩人。一個是“書聖”,一個是“商聖”,兩人惺惺相惜,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長達半個多世紀。

其時,秋史金正喜也已經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曆經坎坷,寓居在當時的奉恩寺中。樸鍾一千裏迢迢趕到奉恩寺,帶去了林尚沃的問候和禮物,最為重要的是林尚沃那幅“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字。

金正喜看完之後,便問樸鍾一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樸鍾一將林尚沃免除商人債務、將家產布施出去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金正喜。

金正喜聽後,高聲讚道:“這個躬耕菜田的老人終於在菜田裏刨出金佛像來了!”

林尚沃號“稼圃”,所謂“稼圃”就是“在菜田裏種菜的人”,所以,在菜田裏種菜的老人就是喻指林尚沃。說林尚沃在菜地裏刨出金佛像,就是暗示林尚沃得道成佛了。金正喜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林尚沃的十字偈語。

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金正喜也打算送給林尚沃一份禮物,跟他分享自己在寺院裏修行的心得。他把自己關在房中,苦思十日,最後終於畫出了一幅自己十分滿意的畫,交給樸鍾一。

樸鍾一帶著金正喜的字畫回到了義州,林尚沃早已是迫不及待。他特別想知道,老友看到自己的字之後究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樸鍾一把見到金正喜的情況一一彙報,然後遞上了金正喜的禮物,說:“秋史大人讓我轉告您:‘住在天竺的老人給在菜田裏種菜的老人送來一枚老果,讓種菜人好好品嚐’。”

“種菜的老人”指的是林尚沃,而“住在天竺的老人”則是終生信仰佛教的金正喜自己,“老果”正是金正喜晚年所用的號。金正喜送給林尚沃的這件禮物,就是他這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幅作品《商業之道》:

這是一幅風景畫,遠有低山,近有田園。田園上有一方菜地,一個老人正在地裏拾掇著蔬菜。菜田的旁邊,有一條小溪在流淌。畫幅裏正在拾掇蔬菜的老人的形象正是林尚沃,而老人的用筆也極盡簡練,畫中人物乍看像山、溪、岩石等風景的一部分。畫卷最後的部分是金正喜為林尚沃所做的題跋。那是金正喜為了詳細解釋畫題“商業之道”所做的說明:

《史記》太史公雲:“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

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朝鮮八道。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雲“非逐利而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

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仍侍蔬不輟,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

老果老人書

林尚沃看完之後,也跟金正喜一樣,拍膝叫道:“老果果然熟了。”

據史書記載,林尚沃和金正喜在此後不久相繼離世。而《商業之道》也被看作是金正喜最後的遺作,是比他那幅國寶級的畫作《歲寒圖》藝術價值還要高的作品。

兩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一個在菜地裏挖出了金佛像,一個在藝術上得到了“老果”,他們的一生可以說是圓滿了。一個人修商成佛,一個人在藝術上成佛,這兩位青年時就結識的朋友,最終一起達到了人生的至境,不能不說是他們人生的一大樂事。

作為局外人,我們沒辦法對他們的欣喜感同身受,也沒辦法了解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內心世界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滄桑。成佛隻在一瞬,而漫漫求佛路卻需要每個人傾盡一生的心血,閱盡世間的冷暖,這其中的辛酸又有幾人可以體會?

◎商道即人道

林尚沃——天下第一商。雖然他生活的年代距今並不久遠,可是關於他的身世、他的經曆卻有許多的謎團。直到近年來,韓國作家崔仁浩的曆史小說《商道》問世,人們才了解到這位商界奇才不平凡的一生。

林尚沃1779年生於朝鮮平安道義州,父親是一位小商人。當時朝鮮的商人和中國貿易往來頻繁,由於語言不通,經常需要一些翻譯隨行。年少時的林尚沃,立誌成為朝鮮的第一“譯官”,於是他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位“中國通”。但是,當時的考試營私舞弊現象十分嚴重,屢受打擊的林尚沃棄文從商,跟隨父親一起到中國做貿易。就是這一次北京之行,他結識了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兩個人——李禧著和張美齡。

當時的李禧著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富商,他和林尚沃在經商的過程中結識,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在“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相遇,相逢恨晚,對酒高歌。年輕氣盛的林尚沃,豪情萬丈地說自己要做“天下第一商”,而李禧著則更加野心勃勃,他最渴望得到的是權力。兩個年輕人豪氣幹雲,誰也沒有想到,兩人酒後的一番狂妄之言竟決定了他們一生的經曆。

到了北京之後,李禧著帶著林尚沃去見世麵。在青樓裏,林尚沃見到了張美齡——一個因為欠債而剛剛被賣到妓院裏的漂亮女人。張美齡的淚水和哀求,觸動了林尚沃,讓他想起了自己在秋月庵出家時,石崇大師對自己說過的話。

林尚沃年少時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秋月庵出家。每天打完柴回寺廟的路上,他總能碰到石崇大師。

有一次,石崇大師伸出攥緊的拳頭,問林尚沃:“我手裏攥著什麼?”

林尚沃不明所以,隻好回答說:“不知道。”

石崇大師聽了,絲毫不留情麵,拿起禪杖就敲他的頭,疼得林尚沃直摸頭。“小子,這你都不知道?以後我還要問你,答不上來,就要挨我禪杖。”

在此之後的一連幾天,林尚沃頭上都要挨幾下。長久的苦悶讓他心生一計,再遇到石崇大師時,還沒等大師說話,林尚沃就伸出拳頭問:“大師,我手裏有什麼?”

石崇大師笑著回答:“這你可難不倒我,你手裏有一把刀。”

林尚沃心裏得意,把答案記了下來。再遇到大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回答“你手裏有一把刀”。不過大師也變“聰明”了,他接著問:“這把刀是救人的刀,還是殺人的刀?”

林尚沃完全沒有提防,這次又挨了打。若幹天後,他向方丈請教,才知道如何回答石崇大師的問題——“大師手中所拿的刀,既可以是殺人的刀,也可以是救人的刀。”

這段經曆一直刻在他的腦海裏,有時他還會覺得自己的頭像是被大師敲過一樣,隱隱的痛。今天,麵對一個初入青樓的女子,他該怎麼辦呢?舉起殺人的刀——像嫖客一樣,付錢買肉;還是舉起救人的刀——救她脫離苦海?

雖然眼前的女子正值豆蔻年華,貌若天仙,林尚沃還是克製住了自己,舉起了救人的刀。他私下動用東家的財產,加上自己的積蓄,一共五百兩銀子,幫張美齡贖了身。

張美齡自由了,可是林尚沃卻因為挪用公款,失去了誠信,被驅逐出了商人的隊伍,隻能回到秋月庵繼續修行。

讓林尚沃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當年的“一時衝動”反倒為他日後的成功埋下了伏筆。張美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光祿大夫夫人,她沒有忘記林尚沃,托商人樸鍾一帶著5000兩銀票去秋月庵找他,讓他重返商界。而在此後林尚沃與北京商人的人參貿易中,她也多次施以援手,成了林尚沃的“貴人”。

“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這就是林尚沃一直奉行的“義重於利”的人生哲學。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與人打交道,要做成任何事都必須有人幫忙,因此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生意所能夠得到的最大利潤。所謂“商道”,歸根結底還是“人道”。

得到張美齡資助之後,林尚沃從秋月庵還俗,又開始經商。沒過幾年,他便借助人參和貂皮的貿易,成為義州最大的商人。這時,朝鮮和中國人參貿易往來的數額已達幾百萬兩,朝廷自然不會輕易舍下這塊肥肉,於是便頒布了新政策,對人參交易進行壟斷,隻有得到人參交易權的商人才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如果不能取得人參交易權,那麼林尚沃這個義州最大的參商,以後就隻能靠雜貨鋪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