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今天的凡人該如何呢?
寫到這裏,控製不住地想寫一點“跑題”的話:
最近幾年來,常讀一些佛學、佛教的文章和一些高僧的傳記;聽一些教徒談論他們的認知,所讀所聽之後,非但沒有欣喜之感,反而增加了一些傷感與困惑:
無論是書裏,還是在教徒們的談論中:
幾乎所有有修證、有最成就的高僧,都會被賦予某某佛、某某菩薩的化身或轉世。
在介紹、描述一些有成就的修行者時,一定要將其“神化”:賦予其“神通”的能力、“神秘”的經曆,似乎這樣才是大家信任與修行的基礎。出現了一種“神本”的傾向;
若是這樣,作為一介凡夫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追求、修行佛法還有希望嗎?何處是歸途?何時是盡頭?
有感於這些問題,結合筆者的思考與實踐,筆者造了兩個“概念”,希望能回歸佛最初為“覺悟的人”的本意,讓我們凡人也可以有希望:
一個是“人本修行”,即以人的根本結構為基礎、以人的覺悟與生命本體的回歸為目標、以人的持之以恒的實踐為手段的生活(生存)行為與狀態。其中,以先在世間做一個純粹的好人為修行的最低要求;
一個是“人本佛學”,即基於人的本質結構與當下價值、重視人本心的真修實證、相信佛的終極追求、立足於人生死的智慧解脫的學問與實踐。
以上兩個“概念”的目的,就是希望“修行”與“佛學”回歸“人的本質與基礎”,立足“人的存在與價值”,通過“人的實修行為與過程”實現成就修行果位的追求。
同理,“佛商”“商佛”也不應該脫離“人本佛學”“人本修行”的基礎,這樣才有立足點與出發點。
以此理解:“佛商”這樣的人,古往今來並不少見;“商佛”作為理論上的一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似乎很難兼得。這種人,現實中並不多見,我還未見……但期待您是下一個創造這種奇跡的人。
囉唆半天,好像沒有結論與答案,其實,問問自己,問問心:
你要什麼?
“商”與“佛”可以兼得、統一嗎?
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在浪費寶貴的人身與生命?
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可以讓你的生命覺悟與回歸本體?
答案在你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心裏!
寂靜的時刻,請傾聽自己的本心。
是為序。
李淩己(清華紫光教育總裁)
201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