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7 3歲,孩子愛用腦“看”世界(1 / 3)

——如何開發孩子的大腦智能

3歲孩子大腦裝滿好奇心

3歲孩子已走得很好,學會了跑,還能用語言交往,活動自由度不斷增加。他們也學會了用腦思考,滿腦子都是好奇心,想去探索周圍世界,發現新事物。為好奇心驅使,3歲孩子如同“初生牛犢”不知危險,什麼都要去看看摸摸,想去發現和模仿。

父母該如何對待這一階段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

孩子這種行為不是頑皮、淘氣,而是在探究世界,所以不能嫌煩。

其次,不能因怕孩子闖禍而限製其活動,抑製孩子的探索精神,而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確引導孩子探索,使孩子成為小能人。

再次,父母要注意安全環境的創設。

由於孩子小,缺乏生活經驗,不知什麼是危險,什麼事不能做。父母應對孩子可能會做的事有所預見,如家中的電線插座要裝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低矮的抽屜不放危險物,或幹脆給孩子放玩具;在孩子身體碰得到的地方不做玻璃門;桌子上不鋪桌布,以防孩子好奇拉桌布,而把桌上的東西拉下來等。同時強化孩子安全意識,使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

最後,創造“探索世界”的條件,滿足孩子需求。

如孩子喜歡敲敲打打,就為他提供工具類玩具;孩子喜歡畫畫,可在陽台上鋪瓷磚,讓孩子任意用水彩塗抹;孩子喜歡積木,就給他創設一個自由活動的角落。如果孩子的嚐試活動沒有危險,父母應盡量讓孩子玩,引導他們獨立自主地做他願意做的事,在東摸西摸中發展孩子的創造、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孩子喜歡嚐試各種事物是一件好事,父母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探索,使孩子永遠保持對世界萬物的興趣。

教會孩子認識“多”和“少”

3歲的孩子主要是通過感覺和知覺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因此,感受“多和少”是孩子接觸數學知識的第一步。

3歲的孩子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數數了。讓孩子知道數字代表數量,有助於他今後對數學的學習。

取幾塊孩子常玩的積木擺成兩堆,一堆有5塊積木,一堆有3塊積木。問孩子:“哪一堆的積木更多一些啊?”

孩子指著五塊積木。

“這一堆積木有幾塊呢?”

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數:

“1、2、3、4、5!一共有5塊!”

“那這一堆呢?”

跟孩子一起數另外一堆積木:

“1、2、3!一共有3塊!”

“噢,原來5塊積木比3塊積木多!”

通過這樣的小遊戲,孩子在感知了“多和少”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了數字和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

讓孩子體會“大”和“小”

大小知覺是孩子數學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大小的活動不需要爸爸媽媽準備更多的材料,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讓孩子輕鬆學習,獲得更多的數學智慧。

爸爸媽媽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有意識地體會“大”和“小”的概念。

比如,可以把孩子的手掌放在爸爸媽媽的手掌上,讓孩子觀察和比較兩隻手掌的大小,晚上脫衣服睡覺的時候,把爸爸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展開平放在床上,讓孩子看到兩件衣服在尺寸上的差別。在做這種遊戲的同時,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語言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可以對孩子說:“看一看,孩子的手和媽媽的手誰的大呀?噢,媽媽的手比孩子的手要大。”

“看一看,孩子的衣服和爸爸的衣服哪個小呀?噢,孩子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小。”

這樣,孩子就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大”和“小”之間的差別。

遊戲範例——一起向前走:

爸爸和孩子都脫了鞋以後站在地毯上,孩子的兩隻腳分別踩在爸爸的兩隻腳上,孩子用手抱著爸爸的腿,爸爸一邊與孩子一起向前跨步走,一邊與孩子一起說兒歌:爸爸大腳丫呀,

孩子小腳丫。

大腳在下麵呀,

小腳在上麵。

一二一,

一二一,

一起向前走。

通過做這個遊戲並練習說歌謠,不僅讓孩子理解了“大”和“小”的含義,同時理解了“上”“下”的方位知覺,還鍛煉了孩子腿部肌肉的力量,發展了平衡能力。

讓孩子比較“長”和“短”

比較能力對數學智慧中排序、邏輯推理和判斷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它往往是進行正確排序和準確判斷的主要手段和途徑。

擁有較強的比較能力,對3歲孩子今後數學智慧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準備一根較長的鉛筆、一根較短的粉筆,還有一雙長短一樣的筷子。先教孩子認識哪個是鉛筆,哪個是粉筆,哪個是筷子。然後教孩子讀兒歌:鉛筆長,

粉筆短,

兩根筷子一樣長。

讓孩子跟著一句一句反複誦讀,當讀到“鉛筆長”時舉起鉛筆,讀到“粉筆短”時舉起粉筆,讀到“兩根筷子一樣長”時舉起筷子。讀過幾遍之後,將鉛筆和粉筆並排立在桌子上,讓孩子學習如何比較長短。

也可以先向孩子出示鉛筆和粉筆,不出示筷子,當孩子掌握了長短的比較方法後,再出示筷子,學習“一樣長”的概念。

可以直接誦讀整個兒歌,引導孩子將“長”“短”“一樣長”的概念一起學習辨識。

讓孩子理解“上”“下”“中”

空間知覺主要是指對物體空間關係的位置以及機體自身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從廣義上來說,它是數學智慧中一個組成部分,要解決空間問題、幾何問題都需要有很強的空間知覺能力。

父母在和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可以教孩子說歌謠:屋頂上,

小小鳥,

地下站著小孩子。

前麵是爸爸,

後麵是媽媽,

中間走著小孩子。

讓孩子充分體會“上”“下”“前”“後”“中間”的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進一步掌握和鞏固這些方位概念。

讓孩子認識“裏”和“外”

認識“裏”“外”是3歲孩子空間智慧發展的重要裏程。為了讓孩子更好、更準確地認識“裏”“外”的概念,父母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遊戲。

在空曠的場地上畫一個圈,讓孩子站在裏麵,媽媽站在外麵,然後和孩子換位,用此方法教授“裏”“外”的概念,同時可以給孩子念兒歌:一個大圈圈,

孩子站裏邊,

媽媽站外邊。

媽媽孩子換一換,

說說看,

哪個站外邊,

哪個站裏邊?

媽媽和孩子換位以後,可以讓孩子說說誰站在外邊,誰站在裏邊。

此外,也可以在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讓孩子把玩具一一揀放在一個小桶或幹淨的廢紙簍裏,然後向孩子解釋“裏”和“外”的概念。

在空曠的場地上畫一個大圈,要求孩子結合兒歌跳入圈內或跳出圈外。

跳跳跳,

大圈圈,

孩子跳進來,

孩子跳出去。

通過這樣的遊戲活動,不僅讓孩子理解了“裏”“外”的空間概念,還同時鍛煉了孩子的大肌肉動作。此外,找一些大小不一的盒子或者家裏的套娃娃玩具,按照大小將盒子或者娃娃套在一起,讓孩子在體會“裏”“外”關係的同時學會說出“裏”“外”這些方位詞,也是很好的辦法。

讓孩子理解“前後”“左右”

3歲孩子最喜歡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做遊戲,“排隊坐車”的遊戲可以使孩子對“前後”“左右”的方位產生感性的認識,在輕鬆愉快的玩耍中學習辨別方向,有利於空間智慧的發展。

在家裏擺放幾個小凳子,大家一起玩“坐車”的遊戲,請爸爸來開車,媽媽、爺爺、奶奶和孩子當乘客一起來排隊上車。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問孩子:“排在前麵的人先上車呢,還是排在後麵的人先上車?”

“寶貝要坐在誰的後麵?”

“寶貝的左麵坐著誰呢?”

“誰坐在寶貝的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