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乾隆皇帝在京郊微服私訪,見一戶人家門上貼有這樣一副對聯:
家有萬金不富;
膝下五子無兒。
橫批:寡人在此。
這副對聯從表麵上看,完全是自相矛盾。乾隆看後,不知所雲,便派人去問個明白。
一問,才知這屋裏僅住著一位老婦人,老婦人生了10個女兒,女兒叫“千金”,10個就有“萬金”。這個“萬金”不是錢財,當然不富。
民間稱“郎為半子”,老婦人10個女婿合起來就是“五子”。但是女婿畢竟不是親生兒子,因此還是“無兒”。女兒都出嫁了,老伴也去世了,這位老婦人孤身一人住在這裏,這就是所謂的“寡人在此”。
■刁氏巧對梅聖俞
北宋梅聖俞(堯臣)以詩知名,仕宦30年,終不得一官職。及受敕修書,語其妻刁氏曰:
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妻對曰:
君於仕宦,何異鯰魚緣竹竿乎?
夫妻對語竟成妙聯,巧在自然,趣出比喻。“猢猻入布袋”,喻“鑽進去易,爬出來難——憋悶煞人也”,形容編書之艱辛;“鯰魚緣竹竿”以喻“爬上去難,滑下來易——折磨煞人也”,形容仕途之坎坷。形象生動,詼諧有趣。
■姑嫂對
蘇家女眷除蘇小妹之外,蘇夫人也才華洋溢。蘇小妹雖然和家中男性對對時常占先,但從未能在蘇夫人麵前討得巧。
一天,蘇家男丁都出了門,蘇夫人閑來無事,便隨手拿了本《三國誌》來看。恰巧小妹進來,見蘇夫人正專心看書,看到“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調皮的個性又來了,一手便將蘇夫人手中書本搶去。
蘇夫人吃了一驚,問道:“臭丫頭,又在打什麼主意?”
小妹說道:“我剛想得一上聯,還沒有下聯,特向嫂嫂討教。”
蘇夫人隻當是真,說道:“你說來聽聽。”
蘇小妹一揚手中書本,道:
嫂嫂看書……心思漢;
蘇夫人又氣又笑,伸手要打她,剛好樹上跌下一隻羽毛未豐的小鳥,蘇小妹咯咯一笑,和丫環捉鳥去了。
過了半天,蘇小妹手中拿著小鳥回來,心中好不得意。殊不知蘇夫人早有對策,一見她便道:“下聯我早已有了。”說完便拉長聲音道:
姑姑追禽……手拉郎。
吟畢還問小妹對不對,小妹一下子滿臉通紅,原來小妹剛巧正是和秦少遊一起捉鳥呢。
■夫妻打趣
劉敬,宋時一落魄文人。一次他準備去省府趕考,妻子於是又忙著給丈夫烙燒餅,讓他帶在路上當幹糧,也好省點夥食錢。
妻子在灶上烙燒餅,劉敬在灶下燒火,兩口子恩恩愛愛,有說有笑。妻子打趣說:“你每次到武昌去趕考,走去走回的,為妻好有一比。”
劉敬笑著問道:“哦,你把我比成什麼呀?”
妻子瞟了丈夫一眼,打趣說道:
充無罪之軍三百裏;
劉敬聽後樂了,從灶後跑過來對妻子說道:“哎,我每次去趕考,你在家裏,這也好有一比哩!”
妻子柔笑著問丈夫:“那你把我麼樣比呀?”
劉敬湊近妻子耳朵,小聲說道:
守有夫之寡二十天。
■一聯解難
相傳,清代瀏陽縣有個老先生善對聯,遠近慕名而來求他做對聯的人川流不息。
當時,縣城有個商人,父母先後去世,商人在將父母合葬時,不慎將父葬在西邊,母葬在東,有違當地習俗。但既已落葬,便是入土為安,不能再動。
於是,商人在父母墳前立了兩根石柱,想求人寫一副對聯貼上。經人介紹,欲求先生解難。先生聽罷前情,微微一笑,提筆寫道:
生前既不離左右;
死後何必分東西。
上聯論證下聯,合情合理。
■蓮子與離兒
康熙年間,著名文人金聖歎批點、校注了《西廂記》、《水滸傳》等古典文學作品,又創作了一些傳奇劇。後由於抗糧哭廟案,他被判死刑。臨刑前,其子置酒菜進行生祭,與父訣別,金心情酸苦,先吟出一則上聯:
蓮子心中苦;
暗寓“憐”子苦心。當金悲痛欲絕、泣不成聲時,繼而吟出下聯:
梨兒腹中酸。
暗寓“離”兒心酸,一副對聯寫盡了胸中的怨憤,文筆之巧妙自不待言。
■莫拏奴手
明代憲宗成化年間,江蘇吳縣才子王鼇,字濟之,自年少時寄居舅父家中,勤奮好學,才思敏捷。
一天,舅母派丫環給外甥送茶,少年王鏊見她眉清目秀,非常俊俏,歎其為人奴婢,頓生憐慕之情,禁不住上前握住她的手噓寒問暖,丫環害羞,含笑離去。
王鏊舅父得知,半嗔半笑,出一上聯:
奴手為拏,此後莫拏奴手;
“拏”是個異體字,即今日的“拿”字。王鏊隨口應對:
人言是信,從今勿信人言。
舅父見王鏊對答自如,滿心歡喜,於是精心培養。王鏊日求上進,後來官至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