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後(一般為1年),如果營運正常,產生了利潤,就要向股東分配股息和紅利。其交付方式一般有三種:

一種是以現金的形式向股東支付。這是最常見、最普通的形式。在美國,大約80%以上的公司以現金的形式進行。二是向股東贈送紅股。采取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把資金留在公司裏擴大經營,以追求公司發展的遠期利益和長遠目標。第三種形式是實物分派,即是把公司的產品作為股息和紅利分派給股東。這種方式,我國目前還不多見。

在分紅派息前夕,持有股票的股東一定要密切關注與分紅派息有關的四個日期:

(1)股息宣布日,即公司董事會將分紅派息的消息公布於眾的時間。

(2)派息日,即股息正式發放給股東的日期。

(3)股權登記日,即統計和確認參加本期股息紅利分配的股東的日期。

(4)除息日,即不再享有本期股息的日期。

在這四個日期中,尤為重要的是股權登記日和除息日。由於每日有無數的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公司的股票不斷易手,這就意味著公司的股東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公司董事會在決定分紅派息時,必須明確公布股權登記日,派發股息就以登記日這一天的股東名冊為準。凡在這一天的股東名冊上記錄在案的投資者,公司承認其為股東,有權享受本期派發的股息與紅利。如果股票持有者在股權登記日之前沒有登記過戶,那麼其股票出售者的姓名仍保留在股東名冊上,這樣公司仍承認其為股東,本期股息仍會按照規定分派給股票的出售者,而不是現在的持有者。由此可見,購買了股票並不一定就能得到股息紅利,隻有在股權登記日以前到登記公司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才能獲取正常的股息紅利收入。

至於除息日的把握,對於投資者也至關重要。由於投資在除息日當天或以後購買的股票,已無權參加本期的股息紅利分配,因此,除息日當天的價格會與除息日前的股價有所變化。一般來講,除息日當天的股市報價就是除息參考價,也即是除息日前一天的收盤價減去每股股息後的價格。例如:某種股票計劃每股派發2元的股息,如除息日前的價格為每股11元,則除息日這天的參考報價應是9元(11元-2元)。掌握除息日前後股價的這種變化規律,有利於投資者在購股時填報適合的委托價,以有效降低購股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對於有中、長線投資打算的投資者來說,還可趁除息前夕的股價偏低時,買入股票過戶,以享受股息收入。有時在除息前夕股價偏弱,主要在這時短線投資者較多。因為短線投資者一般傾向於不過戶、不收息,故在除息前夕多半設法將股票脫手,甚至價位低一些也在所不惜。因此,有中、長線投資計劃的人,如果趁短線投資者回吐的時候入市,既可買到一些相對廉價的股票,又可獲取股息收入。至於在除息前夕的哪一具體時間點買入,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技巧問題。一般來講,在截止過戶前,當大市尚未明朗時,短線投資者較多,因而在行將截止過戶時,那些不想過戶的短線客,就得將所有的股票沽出。越接近過戶期,沽出的短線客就越多,故原則上在截止過戶的1~2天,可買到相對適宜價位的股票。但切不可將這種情形絕對化。因為如果大家都看好某種股票,或者是某種股票的派息十分誘人,也可能會出現“搶息”現象,即越接近過戶期,購買該種股票的投資者越多。因而,股價的漲升幅度也就越大,投資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恰當地在分紅派息期掌握好買賣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