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幸福中國的信心與期待(3)(1 / 3)

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不平衡的”。“低水平”是指我們剛剛踏入小康,目前人均收入隻達到800~1000美元,要達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達到3000美元。“不全麵”是指僅僅是衣食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住、行還不行,教育、醫療衛生、環境都還需要極大改進。“不平衡”是指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之間還有很大差距。我國經濟基本實現穩步增長,但要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保節能等方麵已到了必須轉變的關鍵時期。

有人或許會問,小康還有總體和全麵的區別嗎,總體小康與全麵小康有什麼不同呢?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麵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2000年底,我國人均GDP是800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總體小康隻能說是剛剛跨過小康的門檻。全麵小康,將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寬裕和幸福。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於物質消費的小康,全麵小康,除注重物質生活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層麵,最終實現社會全麵進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麵小康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之間的差距,盡可能地實現公平公正。

從“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轉變,最大的受益者是處於底層的普通百姓。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村仍有數千萬人生活較貧困,尤其是邊遠的西部和不發達的中部地區,農民的生活與沿海發達地區人們的生活差距非常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偏遠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縣鄉醫療資源匱乏等等,製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是農村的小康、農民的小康,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全麵覆蓋是關鍵。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造就了一個經濟“大國”。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33萬億元,2011年上半年,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高速發展也帶來了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不斷加大。接下來,我們應致力於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現在不光是做蛋糕,還要分蛋糕,更要分的公平。由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的轉變,將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使全國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享受幸福。

從“國強民富”到“民富國強”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已變得越來越富。同時,國家的人民是不是也在走向富裕呢?從統計數據來看不太樂觀,民富並沒有趕上國富的速度。一是近年來居民收入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不斷下降。也就是國民收入的增長,趕不上GDP的增長,也趕不上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二是居民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東漢學者趙曄在《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說:“民富國強,眾安道泰。”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在媒體和眾人熱議的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而僅僅是一個新的開端。分析我國目前的形勢,一麵是巨額財政收入,一麵是老百姓關於民生問題的諸多抱怨……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過程中將麵臨更加複雜的挑戰。其中,國富民不強可能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我們下一步該如何追求國強與民富的和諧發展,讓老百姓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國家的財富分配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怎樣的分配政策?這些問題值得政府和人民共同思考。

俗話說,大河沒水小河幹。借用到國家和人民,意思就是隻有國家富強了,個人才能富裕幸福。所以,很久以來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看重個人的權利和利益,那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現。當然,長久以來,我們國家的政策走向也是如此。縱觀中國曆史,幾千年來,曆史上幾乎每一次大的改革都是以維護執政階級和政府的利益為核心,強調的也都是“國富然後民強”,但奇怪的是,幾乎每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往往導致人民和基層政府的財力每況愈下甚至枯竭,最終導致社會貧富兩極過度分化,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