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是駕馭人類欲望的實戰經典。
“慈”,就是慈悲、慈愛,這能使人產生好感;
“儉”,就是節儉、勤儉,這不僅能自律,又能給人以一些物質的幫助,別人當然會尊重、感激;
“不敢為天下先”,反過來就是以別人為先,這能讓人獲得被尊重的感覺。
如此一來,別人對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從你這裏獲得被尊重的感覺,你自然可以獲得人心,以至於“可馭天下”。
聖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學聖經《論語》中,提出了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類欲望駕馭原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別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人家。這樣一來,別人就會覺得你有同理心。反過來就是,別人很渴望的,就幫人家得到。做到這個地步,你就能取信於民,並使天下“歸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還是法家、縱橫家,都注重研究“人欲”。 因為“人欲”是一切人類活動的起始,把握這個主宰一切的本源,將會獲得無窮無盡的能量。人是欲望的產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續。欲望是一切人類活社會產生、發展的根本力量,隻有深刻認識這個問題,才能在操控人類欲望的說服中,從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術,百戰不殆。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欲望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
在欲望的推動下,人不斷占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通過欲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
在這個意義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曆史進步的動力。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曆史地被決定的。" 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欲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曆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欲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 由於欲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欲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
叔本華說過,欲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製別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製,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不想,不要,不是沒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所謂“清心寡欲”、“無欲”,其實又是另一種欲望。正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區別在於欲望的本身。
呃,廢話那麼多,還是開始我們的欲望旅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