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陰當惜,及時自勉,今天的夢想,就是明天的現實。明天是今天的另一個名稱。
考利說,今天是我們的;我們有什麼懼怕?今天是我們的;它正在我們手裏。我們要好生待它,這樣它至少願意和我們相處在一起。讓我們把事情了卻,憂愁消盡;明天屬於上帝。歌德在《格言詩》中也有這樣幾句:“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少的時期,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
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人的精神世界無限,蘇東坡在《登玲瓏山》詩中說:“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春秋代序,日夜更替,今天有火,明天光明。從今天開始,真切地讓生命之火燃燒。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樂天知命,生生之證,用今天去點亮明天,把幸福握在手裏。
選擇一個好開端
麵對一筐水果時,顯然是擁有了許多。有的人從爛的那個開始吃,結果呢?吃了一筐爛的;有的人從好的開始吃,吃到最後,吃了半筐好的。
生活的質量,在於對生活的取舍。品嚐生活的滋味,選擇一個好開始。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往往渴望著取,忽略了舍。
不懂得必要的放棄的人,內心其實是有一種錯誤的貪婪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我全部要!結果並不理想。要知道,世界上不會有什麼都歸你擁有的那麼好的事,我們往往隻能在某一時刻選擇一樣東西。生活的法則就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作出一個選擇,而不是被動地等到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候,再來體會一種悲涼。
在人生中,必要的放棄不是失敗,是智慧;必要的放棄不是削減,是升華。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都是敢得敢失,敢進敢退的人。
生活中,不乏聰明者與精明者,而高明者就不多了。有人說,聰明者,眼觀十裏;精明者,眼觀百裏;高明者,眼觀千裏。有道是,聰明者,圖身前之利;精明者,圖身後之利;高明者,圖身外之利。
生命的潛能是留給創造及創造之後的取舍的。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包羅萬象一世界,芸芸眾生在其中,何得何失,何取何舍,何去何從,就要看我們的判斷力。
不當吃爛水果的人,哪怕隻吃鮮桃一個,也足以品嚐鮮美的滋味。
不當吃爛水果的人,提高自己內在的生命質量,明白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快樂總在舍棄之後,正確的關鍵是開始的時候。
享受音樂的另一種魅力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魅力無窮,無疑能給人們以巨大的精神享受。音樂的魅力,首先在於欣賞。
具有欣賞意義的同時,音樂具有滋養人心靈的功效。音樂的音符與旋律,可以起到一種特殊的作用,足以使我們疲憊的心靈舒緩緊張的生活節奏。“不是一種單純的消遣,它或是對於心靈的一種理智上的裨益,或是鎮定靈魂的一種撫慰。”——羅曼·羅蘭說出音樂的另一種魅力。
五音入五髒,不妨把音樂的另一種魅力,稱為音樂療心,或音樂養心。勞累一天的你我,回到家中,選放一張唱盤,確定好音量,一般在70分貝左右,曲目不論是《假日的海灘》,還是《花好月圓》,不論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還是肖邦或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些曠世奇才,來間接地聆聽到上帝的聲音。或平靜舒緩,或歡快激昂,聲波產生優美悅耳的頻率,使人祥和安寧,產生愉快情緒。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使人產生不同的身心狀態,在音樂特殊的正性情緒的影響下,人的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係統和心血管、消化係統等功能,皆可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有益於身心的健康。因此,有人稱音樂是人體的特種維生素。
音樂療心與音樂欣賞不同,在於調節人體身心狀態,通過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所關注的是人身心兩方麵的整體調節,強調改善症狀,提高人體自愈能力和生存質量,而不是針對病原體和病灶。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左傳·昭公元年醫和漢樂》中就已經談到音樂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煩於淫聲,堙於耳,及忘和平,君子勿聽也。至於煩,乃舍也易,天以生疾。君子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心也。”古埃及的巫師則利用祈禱和吟唱來減輕孕婦分娩的痛苦,而且行之有效,被稱為是“靈魂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