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年邁粗糙的手撫摸著紅色整疊整齊的床單,奶奶抬頭望著我說:“看,這是家!送給你吧!”床單色澤古色古香,上麵許多個金色的經緯線,映入眼簾的是潔白的“家”字。無數條線交織在一起。奶奶認得為數不多的幾個字,這個字是我第一次聽到,她那麼滿含深情慢慢的念出來。她又說了一遍“孩,這是個家字,這兒永遠是你的家!”我恍惚覺得第一次認識這個記憶中整天嗓門高高說話的人了,頓時心頭一股熱流湧進。我把她收藏在衣櫃裏舍不得用。我試圖一次次想象,她集市上看到這個織有家字床單,如獲珍寶般的喜悅。床單並不昂貴,上麵的字令它價值連城。中國人對家有眷戀之情,家對於每個人是根,是自己從哪裏來的地方。也是歸宿,是避風港灣,更是內心守護的地方,兒時的夢境。男的怕娶錯人,女的怕嫁錯郎。一但出差錯,家則不得安寧。古人喜歡用龍鳳、鴛鴦比喻連理,也講究明媒正娶。無論官宦或是鄉野,都要遵規守矩。奶奶很明白家對每個人的意義。小兩口組建家庭,以後營造一個新的好家庭。好媒人不是撮合,也不會過分倚重生辰八字。奶奶說:“人,一個人一個樣。”過來人,總希望剛走上婚姻道路的人過的好。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環境成長起來的人,必然會經曆磨合期。農村的每家每戶的房隻隔一堵牆,每聽到兩口子吵架,奶奶總第一個邁著小快步趕過去調解。爺爺說:“你奶奶就是沒念過書,識字也能當個大隊幹部。”奶奶的思想意識裏麵一直認為:“結了婚就要忍讓好好過 ,有了孩子更要好好過 ,誰讓你當初看上他了。”那些年,哪有那麼多,一言不合或是過苦日子就離婚的呢。奶奶通常很和善,但一遇到這種吵架的事情,奶奶總是大老遠跑過去,不管是親戚還是隻有一麵之緣。她說:“人能在一起是老天爺定的姻緣,是兩人的緣分。”奶奶的碎碎念,漸漸的被很多人認為是嘮叨,那也得洗耳恭聽。她說:“不管新社會舊社會,怎麼變,人的情感始終不變。”的確,她的這套理論,同樣受益於現在的人。奶奶是個操心的人,也是擔心人的人,也是個願吃虧的人。奶奶愛農村老家,也留戀老家。心疼她的孩子,也愛一院子的生靈。蓋了磚瓦房,找木匠安了窗,打了家具,把家布置的滿滿,有人來來回回,也充滿著亙古不變的複雜情感。不論是鍋碗瓢盆的聲響,還是屋頂嫋嫋的炊煙,哪怕是夫妻的吵鬧,孩子的哭啼都是家原本的模樣。媒人調解著這一份份起初懵懂還無知的情感,生出一個個和睦的家來。因為離家不遠,我時常回家,看房子和院落裏的樹衰老,努力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我從這裏來,到了哪裏去,還是要回到這裏。家家都有一個媒人,他們趕走滿腔怒火迎來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