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類虛假新聞”的種種類型(2 / 3)

五、數據非典型型

新聞中引用的數據來源不完全可靠和科學,有的幹脆就是人為製造的數據或者起碼是通過人工幹預而形成的數字。這樣的數字看起來也都有來曆和出處,然而,這些數字卻並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財富排行榜為例,“2004福布斯大陸富豪榜和胡潤版百富榜順序略有不同,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盛大網絡董事長兼CEO陳天橋以身價13.00億美元、12.76億美元分列富豪榜二三位,而在胡潤版百富榜中他們分列一二位,榮智健名列第三”梁樹新:《福布斯榜對胡潤榜:那個首富更接近真實?》,網易商業報道,2004年11月12日。而受眾對於排行榜的榜單是如何製作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全麵,有沒有掛一漏萬等一無所知。新聞報道不缺數據,缺的是信源確鑿、統計方法嚴密、查之有據的數據。

六、借題發揮型

此類新聞傾向於借題發揮,把局部問題超限度地推而廣之。例如平遙古城牆有一段因年久失修倒塌了,立刻有人借此大做文章,滿腹憂患地指出湖南的“鳳凰古城”、雲南的“建水古城”、安徽的“安慶古城”、河北的“邯鄲古城”、深圳的“大鵬古城”……也同樣年久失修,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平遙”杜冰:《下一處坍塌“古城牆”在哪》,《文彙報》2004年10月28日第7版。乍一看,合情合理;細一想,首先文物保護情況各異,麵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把局部問題普遍化很值得質疑;其次許多社會問題需要警鍾長鳴,等出了問題再敲打,雖有“亡羊補牢”之功,但更有“事後諸葛亮”之嫌。

七、非有效信息型

此類新聞並沒有向受眾傳遞真正有效和有益的信息,尤其是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反而傳達的基本是無效的,甚至是無用的信息。新聞傳播最基本的功能是傳播信息,然而,並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其判斷的根本標準就是對於受眾的有用性。如果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卻不具有新聞價值,仍然屬於“類虛假”。如這樣的一篇報道《豬肉價格連漲12天,市民表現平靜》,記者通過走訪一些超市和農貿市場,采訪民眾得出結論是,雖然近期豬肉價格連續上漲,但是民眾還是可以接受的,“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對於肉價上漲,市民的反應還是比較平淡,不像煤氣漲價、汽油漲價反應那麼強烈”。受眾需要了解的是對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有影響的信息,如果老百姓對這樣的漲價真的是全都沒有意見,那麼做這樣的報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還有一部分群眾是有意見的,記者的調查就是不全麵,這樣的報道就是不真實。還有一種新聞提供的信息是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甚至是媒體有意而為之的。如上海軌道交通一號線一次發生碰撞事件,造成14萬人交通滯留,嚴重影響了廣大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事件發生後,上海的媒體表現得很是平靜,再次集體失語,幾乎沒有相關的報道,即使有也是一條簡單的短消息。之後的關於這次事件的新聞,多集中在報道有關領導強調事故並沒有造成重大損失,以及對這次事件的處理。兩天後受眾對這次事件的發生始末還是模糊的,受眾急於知道的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處理結果都沒有很清楚的報道。媒介對於這樣與民眾生活緊密聯係的事件沒有快速做出反應,沒有及時向受眾傳達他們最想知道的有效信息,不能不說是類似的虛假。

八、刻板套路型

這類新聞報道一般都是在固定範式中進行,沒有新意、沒有新聞價值可言。比如會議報道,不管是哪一個級別和層次的會議,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固定的報道模式:某月某日,某會議在某地隆重召開,某某領導參加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會議在什麼樣的熱烈氣氛中進行,會議通過對某問題的探討,得出什麼結論,各位參會代表表示深受鼓舞和啟發,最後會議圓滿結束。這樣的模式其基本用語都是相對固定的,隻需要把會議的時間、地點、領導和會議內容稍作更改,就是另一篇報道。此種新聞,又有何“新”聞可言呢?又怎能不讓人感到“虛假”呢?會議都是“隆重”的嗎?講話都是“重要”的嗎?……另一種形式主義的新聞,更是套話連篇,言之無物。如“調研工作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大家一致反映,此項工作的開展是將科學發展觀活動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要繼續以此為指引,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推進白內障複明民生工程全麵科學發展”。這樣的新聞多是宣傳的內容遠遠大於事實的展現,當然也就不是真正的新聞,其中的那些套話總是難免讓人感到“虛假”、“空洞”。長期使用這種刻板模式報道新聞,必然會導致受眾對新聞真實性尤其是新聞人以及新聞媒體真誠性的懷疑,進而降低媒介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