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歸類記憶法:分成一小類,一記一大片(1 / 3)

■ 原理:一類的事物便於提取

美國著名記憶學家傑羅姆曾說過:“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儲存,而是檢索。”

也就是說,隻要將儲存的零散、雜亂無章的東西進行係統分析、總結、歸納和編排,真正納入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記憶網絡中去,才能熟記於心,永不遺忘,且容易調遣。

歸納整理可以達到“異中求同”,很多看起來毫無聯係的材料可以歸在一起記憶。

美國斯坦福大學專門對單詞記憶進行研究,做了一項記憶實驗,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記住112個單詞,其中有動物、服裝、運輸和職業幾類的單詞。 首先,教師把112個單詞進行雜亂無章的排列讓學生記,結果沒幾個學生能把單詞全記住。

然後,老師把這些單詞按動物、服裝等種類進行分類,有規律地排列讓學生記,學生很快記住了這112個單詞。

如,交通工具類:taxi,bike,boat,ship,plane,tractor,truck,lorry,carriage,trolley-bus,train,bus,car等。

文具類:pencil,ruler,pen,paper,book,exercise-book,ink,ballpen,writingbush,dictionary等。

記憶材料隻有係統化、條理化,記憶才能準確、高效。有人形象地把記憶比做圖書室的卡片櫃子,各種知識、信息都分門別類地儲存到它應放的地方。需要時,隻要拉開某一個抽屜,就能獲得所需的材料。

同時,記憶材料要及時總結,抽出規律性的東西,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歸類即根據事物間的共同點,把事物個體歸入或合並為一類,或者把較小的類歸入或合並為較大的類。

■ 訓練:找出規律性和共同性,記起來就輕鬆

歸類以前,先確定歸類原則,歸納什麼,揚棄什麼,目的明確,提高理解力和記憶力。

分類的標準有多種,可按機能、構造、性質、材料、大小、顏色、重量、存在的時間、地點等分類;就人物而言,可按性別、年齡、出生地、畢業學校等各種情況進行分類。為了便於記憶,分成的組數和各組內的個數要得當,分成的組太多,記憶起來就費勁;組太少,組內的個數就會增多,每組的個數相差太多也不好記憶。

在歸類的過程中,門類與門類之間不斷進行對照,相類似的材料相互啟發,能溫故而知新,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分類的結果,總是有幾種特別的東西難以歸類,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勉強找它們的共同性,把幾個不好歸類的放在一起,也自然會成為一個小組。

運用歸類記憶法時,必須正確地進行歸類,滿足歸類的包容性要求和互斥性要求。包容性即從事物個體或子類歸並出的各個類或母類必須能包容所有被歸並對象;互斥性即從事物個體或子類歸並出的各個類或母類必須相互排斥。

同其他記憶習慣一樣,這種方法需要經常練習,養成一種善於分類的習慣。

■ 應用:記憶曆史和地理知識

1.歸納法記憶中國曆朝開國皇帝

秦朝——秦始皇嬴政;

西漢——漢高祖劉邦;

東漢——光武帝劉秀;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元帝司馬睿;

隋朝——隋文帝楊堅;

唐朝——唐高祖李淵;

宋朝——宋太祖趙匡胤;

遼代——遼太祖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

金代——金太祖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清太宗皇太極。

2.用歸納法記憶中國曆史之最

(1)中國境內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曆史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誌。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係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畫符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3)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確切紀年始於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公元前21世紀,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利用已得的權勢,殺死禹的繼承人伯益,繼承禹位。從此,世襲製代替了禪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