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尾聲】永遠的黃金(3)(2 / 3)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台灣時,正是中日八年戰爭之後四年,台灣學齡兒童大部分失學。蔣介石主政之首要任務是堅持九年義務教育製(按:是1968年開始的),普及中華文化。他即從大陸運往台灣之黃金白銀,亦即大陸所謂“人民血汗錢”,抽掉一部分用之於辦學。今日之小學、中學遍及台灣城鎮鄉村,即始於昔年受日本文化侵略和瘡痍滿目之地。我在1947年春執教於台北和平中學(即吳教授母校師大附中的前身),我深感台灣兒童教育受日本侵略者摧殘之嚴重。我當班主任之三年級學生有隻識日文而不識漢文漢語者,至於當時在台北市的文盲兒童更難統計。

……我看台灣政壇中生代風流人物、文化界的俊士碩彥、工商界之億萬富豪,無不孕育於1950年代的小學、中學。台灣之有今日……亦全仗今日上述之政、文、經三大方麵之中生代人才。

……設立“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幫助大陸,專注於農村兒童教育之“希望工程”。為了確保基金用於“希望工程”與辦小學……“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也應征集有誌之士前往大陸內部協同研究基金辦學之方案(按:以海內、外退休誌願工作者最佳),並監督其使用與運作情況。這個做法也有先例。

……我想,台灣國民黨政府如果能撥出10億美金(按:是台灣文園“國庫”目前所存,原從上海運來的100萬兩黃金的時價),用“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之戶名存入銀行,規定以年利1億美金(按:或2000萬美金,因近時利息調降)用之於兩岸互派學生留學和大陸兒童教育“希望工程”……

倘能如此,這批運台剩餘黃金也算找到了最佳歸宿。我相信,當年參與主持運金的蔣氏父子、吳嵩慶、俞鴻鈞等,及因運金事件而“受損”甚至家破人亡的廣大民眾,如泉下有知,也可心安,差可告慰了。

【渡盡劫波】

一個甲子過去,蔣介石走了,帶走了數百萬黃金和當時四萬萬人民對他的最後一點信心和耐心;而那些黃金則沿著長江,流到了同是炎黃子孫的海峽彼岸。曆史的硝煙已經淡去,歲月的淚痕業已擦幹,和平、發展已成寰球大勢,曆史的滄桑流轉多少令人唏噓喟歎。這些黃金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那都是炎黃子孫的土地,割不斷的是骨肉同胞的一脈相連,斬不開的是由黃金白銀積累起來的中華民族的福祉。“雨過天晴,重新洗出長河大地。冰消雪化,依舊還看綠柳紅桃。”時至今日,兩岸關係不斷發展,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各方麵的交流都日益密切,一切皆源於我們是同文同種。台灣騰飛,大陸崛起,兩岸相互扶持,共建我大中華經濟體之複興。這淺淺相隔的海峽,注定隻是在曆史長河中一段短暫的鄉愁;而金馬澎湖更像“胎(台)”兒的一根臍帶,吮吸著母體——大陸,台灣與大陸就永遠分不開了。

當年的這場創世紀黃金大遷徙,也早已超越自身的狹隘,把台海兩岸從物質、血緣到曆史、文化,緊緊聯係在一起。“但使邊城靜,娥眉敢愛身。千秋青塚在,猶是漢宮春。”(明·莫止《昭君曲》)隨著曆史的“發酵”,兩岸關係的日益回歸、文化認同,這批“黃金”就像當年“獻身”民族大義的王昭君,更具有無比豐厚的價值和曆史意義。

其實曆史正如河流,有時一瀉千裏,有時又九曲回腸,有時波平風軟,有時又風急浪高。多少人事如浪花、泥沙,在這條曆史長河裏綻放、沉沒,被挾裹著一路向前。這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母親河,她孕育著我們成長,為我們的血脈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

站在曆史的角度思考問題,認識才會有高度。從黃金大遷徙事件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和解。如在幾十年前,大陸方麵看黃金運台過程,心頭會有更多的複雜情緒;而當社會拋開了意識形態的局限,情緒淡去後,就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曆史。也正是這批黃金,從曆史上把台海兩岸的炎黃子孫,從物質、血緣、曆史、文化方麵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我們應該用愛來擁抱曆史,它帶給國家和社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仇恨悲情帶給我們的力量則是有限而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