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尾聲】永遠的黃金(1)(3 / 3)

當然,這些隻是間接證據,要說明到底還有多少金銀留在了大陸,主要還是看中共在解放區本身就持有的黃金數量(當時解放區的金銀政策是隻許進不許出),在接管城市過程中接管了多少金銀,以及在建國初期通過《金銀管理辦法》和《外彙管理辦法》從民間兌換了多少金銀。中共新政權建立後,立即加強了對金銀和外彙的管理,禁止一切金銀和外國貨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並要求民眾將金銀和外幣兌換成人民幣。從大陸建國後的一係列運動情況看,民眾保有大量黃金的可能性比較小。至於這個過程中到底兌換了多少金銀和外彙,尚未發現全麵的資料,陳雲在1950年6月的說法是:“黃金和白洋,現在是處於相當的凍結中,要加以使用。什麼時候使用,這要看人民幣穩定的程度。我看今年大概還不行,要等力量大的時候,再有步驟地收美鈔、黃金和白洋。先收美鈔,再收黃金,最後才是白洋。黃金的數目不會太少,據說社會上有五百萬兩,就算一百五十萬兩,也可折合一億多美元。今年我們如果又收美鈔,又收黃金,又收白洋,沒有這個力量。”[《陳雲文集》第二冊《調整公私關係和整頓稅收(一九五○年六月六日)》]根據《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全國黃金和外彙儲備”(72頁)的數據,1952年,大陸的黃金儲備已達500萬盎司(合498萬兩或156噸)和1.39億美元,而這兩年國家的黃金生產量僅有2.3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黃金和美元應該是通過民間兌換得來的,這還沒算上建國初期朝鮮戰爭和各種建設所消耗的黃金和外彙量。這就說明,黃金兌換量至少不低於陳雲的估計。至於當時全國具體兌換了多少金銀外彙,中共在解放區時掌握金銀的情況,還有在戰爭期間接管的黃金總量,都未有詳細的數據;但根據1952年的黃金和外彙儲備來說,留在大陸的黃金和外彙數量,至少多於蔣介石運台黃金總量。吳興鏞也認為,蔣介石運送到台灣去的黃金占中國大陸金銀的總數其實很有限,其總價值不僅少於後來中國援助越南的金額,亦少於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的費用。

而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調查統計委員會1951年5月的《1950年廣東綜合統計》刊載,1950年3月物價趨於穩定以後,國家收兌的金銀數量大增;廣東省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銀圓101.2萬枚,純銀5323.6萬兩。僅1950年一年,在廣東省收兌的黃金就有745.5萬兩,兩倍於蔣介石從大陸帶走的黃金;然而當時的廣東還並非最發達地區,而且全國收兌黃金的時間也不止這一年。共產黨在治國行政上,的確比國民黨政府有效率多了。

再次,運台黃金與台灣經濟起飛之間,也沒有太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