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逸芬、王惕吾從財務署拿取軍費作為自己新聞事業的“開辦費”,積極籌措辦報時,財務署署長吳嵩慶正冒著生命危險,押運金子銀圓車隊掙紮在重慶撤退到成都的東線公路上,想親自給前線軍隊發餉,激勵士氣。此時,國民黨政府也是岌岌可危,國民黨軍隊麵臨被大規模殲滅的窮途。不知吳嵩慶在得知此時有人在打他辛苦經管的軍費的主意時,又會作何感想?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王逸芬未經其頂頭上司吳嵩慶的核準,豈敢動用財務署軍費黃金。俞濟時或是得蔣介石指示吳嵩慶才能給;但也未必,因為像蔣周圍的一批人如俞某等,原來都是大軍頭(俞為黃埔一期,曾任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又怎會尊重吳嵩慶的職權?尤其是已得到蔣的指示之後,也許就要王逸芬開庫房門先拿了再報賬。後來因為俞太專權,與蔣經國發生了衝突,被整調。
【大陸運台黃金剩餘】
到大陸軍事行動結束後,“財務署”還剩下多少軍費黃金?這確數是沒有人知道的,如表8.7,估計是近100萬兩。
1998年4月,香港《亞洲周刊》記者在訪問李光烈時,也訪問了台北“中央銀行”副總裁許嘉棟,許表示:
“央行在台複業時,有部分數據已不可考,因此無法確知當初究竟是從大陸運出多少黃金。央行目前庫存黃金約460噸(約1300多萬兩),其中僅33噸(約94萬兩)來自大陸,占全部黃金存量的7.99%。”
2008年4月,台北《時報周刊》報道,台北“央行”內藏黃金1300萬英兩(與1998年同),其中上海運台黃金占總量的7%,則比香港《亞洲周刊》十年前的報道少了0.99%。
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獲得了美國的全力援助,從軍事到財政,蔣介石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了。當月,蔣介石下令將此100多萬兩黃金全部追繳“國庫”,一並運到台灣銀行的地下金庫。
這批曆經滄桑的黃金,如今存放在台北新店烏來山區的文園營區內,處於嚴密看守之中。曾成功協助台灣度過艱難歲月的大陸運台黃金,也終於退出曆史舞台。它們在此地安靜地沉睡,風雨飄搖的時代裏發生過的種種故事,早已遠去。“央行”庫存的總數1361萬兩黃金(價值新台幣7000億元),被放置在架設整齊的玻璃櫃上,所有的數量和黃金含量,都有清楚的標示。當年從大陸運來剩餘的108萬兩黃金,已被分類、分散存放在密不透風的安全係統中,自1950年6月入庫後再未動用。曾進入金庫考察的“立委”盧秀燕說:“進到金庫,猶如進到金山的感覺!”
吳興鏞博士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研究,越來越感覺到國民黨運台的金銀外彙,原是1948、1949年“金圓券”的準備金,是屬於全中國人民的,大部分運到台灣後,奠定了新台幣初發行時的幣信,穩定了當時的台灣金融。“當年這筆現金,約相當於當時台灣地區800萬軍民,每人平均分到一英兩黃金或50美元;因此,必須得給兩岸人民一個交代。”他強調,要將這段事實真相公之於眾。 除了調查運台黃金來源,吳興鏞還調查了黃金運台後的流向。在其《黃金秘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台始末》一書中,他詳細地這樣表述:如以全部480萬兩黃金來算,1949年用於大陸軍政費用是155萬兩(其中24.9萬又運返台灣);其餘近330萬兩在1949年和1950年兩年用存於台灣,其中軍費為110萬兩,政費為90萬兩,其餘為新台幣準備金,至今尚有約100萬兩上海黃金儲存在台灣文園的“國庫”裏。
“可以說,運台的絕大多數黃金都用作了公費,沒有誰把它放口袋裏。”吳興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之前有些賬目不清,但有些人說,蔣介石把黃金全弄到自己口袋,這種說法也是不符合史實的。他追蹤國庫黃金在台灣的流向使用,並沒有找到貪汙的證據,例外的支出也就是台灣《聯合報》曾經拿了3000兩去辦報業。他向記者指出,這部分黃金,必須發揮回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