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認清拖延帶來的危害(3)(1 / 2)

在這些年的工作當中,趙致積攢了不少財富,即便是幾年不工作一家人也會衣食無憂,索性不如找個輕鬆的工作,多陪陪家人。盡管妻子和父母強烈反對趙致辭職去當保安,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辭掉高薪的管理工作,成了一個小保安。

有時候,隻有親身經曆了才會發現事實和想象天差地別。自從趙致開始做保安,周圍的閑言碎語就沒有間斷過,親戚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們明裏暗裏說了不少冷嘲熱諷的話,再加上為了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消耗了不少積蓄,趙致不得不開始考慮重新找一份高薪工作。遺憾的是,“自我否定”早已經讓他成為了一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他甚至覺得自己根本無力勝任除保安之外的工作,幾次麵試失敗後,他徹底心灰意冷便放棄了重新找工作的準備。

哪怕你有著拯救世界的力量,一旦開始否定自己,也就喪失了原本的能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始終都將自己的心禁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那麼你終其一生也無法走出平凡,幹出一番大事業。

打破“惡性循環”的怪圈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 Berger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在工作當中出現情緒性耗竭的症狀。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每100個中國人當中就有12個人嚴重情緒耗竭,9個人嚴重憤世嫉俗,不管是哪種症狀,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自我否定”惹的禍。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許燕教授在自己的報告中曾指出:“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會逐漸喪失創造力,並且伴隨著價值感的降低,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職業倦怠症對於絕大多數職場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更可怕的是,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調整狀態,就很可能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從而越來越無力應付工作,頑固性的拖延也就隨之而來了。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在“無休止的拖延”中被迫結束,可是我們怎樣才能準確知道自己是否有“自我否定”的職業倦怠傾向呢?不妨來做一個心理小測試:

(1)做事總是患得患失,尤其是在關鍵時刻,要麼猶猶豫豫,要麼茫然無措。

(2)工作越來越吃力,壓力越來越大,拖延症越來越嚴重,常常覺得自己沒出息.

(3)精神很難集中起來,工作效率越來越低,缺乏自信和活力。

(4)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沒有絲毫工作動力。

(5)每天上班都是硬著頭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能湊合一天是一天。

(6)對自己越來越灰心失望,內心有很強烈的負罪感,甚至無法忍受這樣的自己。

(7)想象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反差過大,對自己非常不滿,並常因此而陷入焦慮。

(8)拖延一天比一天嚴重,工作也越來越沒有底氣。

以上諸條,在“是”或“否”中二選一。選中“是”的次數與“自我否定”的程度成正比。如果測驗結果顯示你已經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也不必著急,不妨通過下列方式來調節心理狀態,重新找回那個精力充沛、無比自信的自己。

1.慈善之舉點亮前程

人們越是在優秀的群體中越容易產生“自我否定”,這是因為我們的參照係比較高。如果整天都和那些精英們對比,我們難免會覺得自己能力差、交際差……各方麵都差。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如果你周圍到處都是職場精英,那麼要想擺脫“自我否定”,不如去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或者利用周末以及假期做義工。

當當聾啞學校的短期輔導員,看看殘疾人的生活起居,你就會發現自己所麵臨的困難不過都是小兒科。一位陷入“自我否定”、萌生退意的女高管在參加了義工活動後,頗有感觸地說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拿著我二十分之一的薪水在做挑戰性更大的工作,比起教會聾啞兒童說話、唱歌,我所麵臨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到弱勢群體當中去,多看看那些無比頑強勇敢的人,我們就能明白生活的美好,就能夠找到奮鬥與拚搏的意義,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