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經過高中三年的努力學習,考入了一所競爭激烈的法律學校。進入大學後,他又成了學業上的優秀分子。但他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他經常在拖延中掙紮,常常為了寫案件小結或者應付考試不得不熬夜通宵。不過還好他的表現始終很好,大學畢業後,他帶著無比的自豪,進入了一家頗具聲望的律師事務所,希望自己最終能夠成為事務所的合夥人之一。
工作後,劉洋兢兢業業,常常對自己負責的案件做很多思考。但是不久他就又開始延誤起很多他該做的事情,比如,一些必要的背景調查,約見客戶,撰寫案件小結等。對於每一個案件,他都想讓自己的法庭辯論無懈可擊。但是麵對那麼多的線索,他又感到簡直無法承受,不論早晚,他都會陷入僵局。
雖然他設法讓自己每天都看上去很忙碌,但是他知道自己並沒有做成什麼事情,深感自己就像一個騙子。當庭審日期臨近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極為恐慌,因為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用來撰寫一份適當的案件小結了。
劉洋說:“成為一名偉大的律師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但是我的時間似乎都花在了擔心自己能不能成就偉大上,而沒有實實在在地去做事。”如果劉洋關心的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那麼他為什麼要通過拖延來回避有助於他成就夢想而必須做的工作呢?
劉洋的拖延讓他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自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嗎?他長時間拖著不去寫調查,回避去探測自己的潛能。他認為工作並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能力,如果他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他總是這樣說:“如果再給我一個星期,我會做得好多了。”
可以這樣說,失敗的判決讓劉洋非常害怕,以至於他寧願拖拖拉拉,甚至有時候不惜麵對災難性的後果,也要避免自己的表現被人評判。他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判,甚至會對自己的表現得不到充分評價而感到非常恐慌。
無論是寫一個律師小結,更新自己的簡曆,還是為朋友和親人選購禮物,或者給自己購買一輛新車,為了防止自己在這些事情上被人扣上“失敗”的帽子,劉洋越來越愛拖著不去做,也在自我挫敗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因為害怕失敗而壓抑自己,當他對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現感到失望時,他不僅認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敗了,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正確避免“鴕鳥效應”
拖延是一種壞習慣,容易引起焦慮和內疚,是一種自我心理折磨。許多拖延者都有個錯誤的認識,以為他們在重壓下會表現得更為出色。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心理學指出:“在壓力下,人們的表現隻會更差。”
心理學認為,人們拖延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恐懼。而驅除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迎向它,行動起來,盡早完成任務,才能脫離恐懼。所以,我們要想避免“鴕鳥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麵努力,撕掉“極度焦慮者的恐懼”的標簽:
1.拋棄對失敗的恐懼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認為,害怕失敗的人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假設。這些假設,把為成功而奮鬥變成了一件令人恐懼的、冒險的事情。這些假設有: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水平決定了我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個人價值。
很多拖延者寧願拖延著也不願意去努力做事,不願意冒被人評判自己失敗的風險,或者害怕自己的不足被發現,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做得不夠好,害怕達不到要求。他們的這些擔憂反映了一種恐懼失敗的心理,他們相信,拖延可以應付這種恐懼。
在這裏,我們來做一個有關拖延的心理測試。你一定要如實作答。用筆記錄下來,看看你是否患了拖延症,你的拖延症有多嚴重?
你是否患有社交恐懼拖延症?每題有五個選項:A.根本不符合;B.某方麵符合;C.比較符合;D.大部分符合;E.完全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