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於說道。
他這種說法並不是強詞奪理,而是經過一番理智的分析。
“就是。”
衛英重重的點頭,他冷冷的看著郭淮。
“吃裏扒外的東西,你不是一直說那李君厲害嗎?正好,你馬上就要見識到那李君被老師碾壓了,你好好看著吧。”
“到這個時候,你們竟然還自欺欺人,不願意醒悟嗎?”郭淮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譏諷。
“我是老師的弟子,怎麼會向著外人,但李君真的很不尋常。”
“他身上有三十多的天地文運加持,我這幾日仔細想了,應該是三十六道,三十六是天罡之數,亞聖之姿。”
“老師夠驚豔了吧,可老師在李君這個年紀,有三十六道天地文運的加持嗎?這足以說明李君比老師強。”
“當然,李君不可能一路通過七道台階。”
“李君現在是修身境,所以修身境之前,老師不是他的對手,修身境之後,隻要李君突破一層境界,就肯定要比同境界的老師強。”
郭淮的話讓衛英等人目光都快要殺人。
拓跋於更是怒聲道:“閉嘴!郭淮,你竟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老師真的養了一個白眼狼。”
“怎麼,你們聽不得實話嗎?到現在還不醒悟嗎?等一下你們就知道李君有多強了。”郭淮望向周天境的投影,語氣充滿了自信。
他見到了,所以他無比相信。
外麵的喧囂還在繼續,而儒家小世界裏卻是一片安靜。
第二台階之上,李君麵對的是開竅境的衛牧。
十八歲,正是朝氣蓬勃的年紀。
而此刻當李君出現,他目光中卻帶著幾分淩厲。
“李兄真是好詩才,在下佩服。”
衛牧開口。
倒讓李君心中感到驚訝。
沒有想到這第二個衛牧居然繼承了十五歲衛牧的記憶。
也就是說,等同於在衛牧的人生當中,憑空出現了一個李君。
“一般了。”
李君謙虛了一句。
“最近我剛剛突破出竅境,老師準許我入文聖宮,李兄可知道我在文聖宮寫下了什麼?”
衛牧有些雀躍地望著李君,就像是小孩要忍不住展示自己的玩具一樣。
文聖宮內,他第一次刻下了自己的思想,也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
“願聞其詳。”
李君笑道。
“我寫下了格物致知四個字。”
格物致知,這是儒家無數聖賢所追求的東西,這衛牧在開竅境時便開始思考這些,果然很有天賦。
李君頷首說道:“我聽聞格物致知是我儒家最重要的思想,是八目之基石,隻是不知道衛老弟思考到了什麼?”
衛牧聽到李君詢問,當即毫不隱瞞的說道:“格為至,為盡,而物包括一切天地現象,也包括心理和道德,格物就是為了窮盡世間的道理,從而找出天理,然後完全遵從天理。”
“那什麼是天理呢?”
李君又問道。
衛牧看到李君似乎有和自己論道的意思,當即也不懼:“我認為天理即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則為仁義禮智信。若人人都遵守三綱五常,克製自己的欲望,在天理的指導之下做事,那天下將再無道德敗壞之事,國泰民安。”
狗屁的三綱五常,衛牧把王權和天理統一起來,把封建製度解釋為天理綱常,難怪能得到當朝皇帝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