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老百姓要有信仰。
子貢又問道:“如果非要去掉一個呢?”孔子回答說:“去兵。”
子貢又問道:“如果要再去掉一個呢?”孔子回答道:“去食。”
孔子接著說道:“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就是說兵力確實重要,但不是治國之要。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沒有信仰的話是最可怕的事情,這個國家將會因此而力量渙散。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的力量凝聚起來。
物質上的幸福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已經有了極大提高,評估人民生活得好不好,已經不再是過去那樣簡單看GDP就行了,還要看GNH,即國民幸福指數。也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還要看老百姓內心的真正感受——他們覺得安全嗎?他們覺得快樂嗎?他們認同自己的生活嗎?
國民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比如市民王某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而職業經理人劉某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而經濟學家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
“國民幸福指數”最早是由南亞的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指數”。“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麼,國民幸福指數就可以成為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國民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麵,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麵,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可以說,幸福指數是體現老百姓幸福感的“無須調查統計的”反映,是掛在人民群眾臉上的“指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