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媽媽去幼兒園接樂樂的時候,被老師告知樂樂的注意力有點兒問題:他無法持續2分鍾以上聽老師講課;玩玩具或者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也總是目光遊離,玩著玩著就不知該幹什麼了;吃飯時常隻吃一半就跑到一邊去玩了,老師再怎麼叫也不肯回來把飯吃完……
媽媽聽完很苦惱,因為在家中,樂樂的情形也是一樣。他從來沒有注意力集中過,總是處於遊移狀態。她想了半天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難倒是自己對樂樂太好了?那麼,對孩子太好也有錯嗎?
案例深度解析
生活中,像樂樂這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有很多,他們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下課也不會一心投入到遊戲當中。他們總是幹著這個想起那個,幹著那個又想起別的事情,這對學習和成長非常不利。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呢?
1.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
由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過程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就成了他們的共性。心理實驗證明:3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3~5分鍾,4歲的孩子可維持10分鍾,5~6歲的孩子可維持15分鍾,7~10歲的孩子可維持20分鍾左右,10~12歲的孩子可維持25分鍾左右,13歲及以上的孩子可維持30分鍾。所以,孩子的生理狀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維持長久的注意力。
2.父母過度放縱孩子
生活中,過度地放縱孩子也可能導致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例如,父母比較忙時,常常在孩子麵前堆上一堆玩具,便去忙自己的事情。這時候,孩子一下子接觸到了太多新鮮的東西,往往會摸摸這個,看看那個,對每一個玩具都淺嚐輒止,不會集中注意力玩一個玩具,這很不利於孩子注意力的培養。再如,很多父母在教孩子背誦兒歌或古詩時,都是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孩子背了兩句不想背就讓他去玩,這樣也不利於孩子注意力的培養。
3.飲食及健康方麵的問題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由於身體不適造成的。例如,孩子患了多動症、抽動症或患有聽覺、視覺障礙等方麵的疾病,都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而這類疾病表現不明顯時,父母很可能不會發覺。
同時,孩子的飲食若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添加劑、防腐劑等,也會影響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支招
注意力是指一個人專注於某事物的能力。心理學專家指出,注意力是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1~13歲,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有的孩子活潑好動,不善於支配自己的行為;有的孩子常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廢,這些都是注意力低下的表現。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及時采取措施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很容易養成不能深入思考的壞習慣。那麼,父母怎樣才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呢?
1.用“紅蘿卜效應”來提高孩子記憶力
“紅蘿卜效應”也稱為“紅蘿卜使驢奔跑的效應”。這個效應是日本教育家多湖輝發現並驗證的。它的機製是通過在驢的眼前吊一根紅蘿卜來引誘驢奔跑,在驢奔跑的過程中,紅蘿卜首先起著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但由於一直有紅蘿卜在前麵,就達到了吸引驢集中注意力,一直向前跑的效果。
父母在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例如,父母給孩子一堆積木,讓他拚出一個房子、一棵大樹後才可以玩別的玩具;或者讓孩子必須吃完飯才可以看動畫片等。這些舉動都會增加孩子做事情的專注程度,從而提高他的注意力。
2.不做有求必應的父母
有時,父母為了哄孩子開心,往往不惜一切代價滿足他們的願望。然而,有求必應是對孩子的縱容,往往導致孩子變得沒有忍耐力、不會克製情緒、不會克服困難等,這樣一來,他們自然難以靜下心去做事。
另外,一次性給孩子太多的玩具,也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太多的外在刺激,很容易導致他們無法用心地去玩好一件玩具,也就不能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到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樂趣了。
3.預防孩子“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