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被尊重。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不注意這一點,認為孩子還小,必須聽自己的,或者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為了他的成長,付出了那麼多,自己想讓他如何,他必須如何。
特別是在遇到問題時,家長多采取強製的做法,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想法與感受。比如,孩子不想上學習班,父母逼著孩子上,孩子就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甚至由此不再喜歡學習。
心理學家支招
對孩子來說,來自父母或他人的尊重,都會讓他變得更加自信,從而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做得更好。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尊重孩子,怎樣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被信任呢?
1.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對孩子至關重要,父母不能什麼事都替孩子做主,私自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分辨能力差,擔心孩子會作出錯誤的選擇,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若經常要求孩子“按我說的去做就行了”“這件事你不能做”等,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被迫幹這件事,漸漸地,他不但會對事物本身產生厭惡情緒,失去創造力,還會與父母產生心理隔閡。
父母要和孩子互相尊重,就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作出選擇,這樣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2.不以分數定好壞
許多父母都喜歡以“分”說話,孩子考試成績差,他就很容易被父母冠以“你真笨”“一點兒都不用心”的“罪名”。這時,孩子心裏會不自覺地產生自卑感。但實際上,成績較差的孩子因承受著較大壓力,比其他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與關愛。
父母應該做的是,即使孩子成績較差,也應挖掘孩子的閃光點,並在這些亮點上及時給予孩子相應的表揚,讓孩子體驗到被尊重、被支持的快感,使孩子迸發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力量,比報補習班更有用。
3.給孩子留麵子
在公共場合或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不按父母的要求做某事或與父母發生爭執。比如,在上述故事中,珍珍抱怨媽媽不尊重她、不征求她的意見後,若有親戚、朋友在場,陳女士再在親戚、朋友麵前批評珍珍,逼迫珍珍去上學習班,珍珍肯定會很難堪,並感覺自尊心受損,出現逆反心理等。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給孩子留麵子,不在外人麵前訓斥孩子、駁回孩子的意見。等外人走後,父母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或一起討論孩子提出的意見,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他山之石
爸爸姓名:霍小東
職業:中學語文老師
兒子:雷雷,8歲
“爸爸,我能不能不上假期補習班,我想和同學去夏令營。”暑假第二天一大早,兒子就跑來請求我不要送他去上補習班。
我說:“不行,我是你爸爸,你必須按我說的做。現在中學的課程都很難,小學不好好打基礎,上了初中根本消化不了那些知識。”
“可是,我已經想好要參加學校的夏令營了啊,老師說夏令營隻要六七天,結束之後我再上補習班可以嗎?”雷雷又問。
當時,聽雷雷說他已決定參加夏令營,我生氣地說:“不可以,誰同意你參加夏令營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你說你已經想好了,可你征得爸爸媽媽的同意了嗎?”
這時,雷雷反過來問我:“那給我報補習班,你征求我的意見了嗎?我現在的成績又不差,為什麼整天讓我補這補那的?參加夏令營也是提高整體素質的一種方式,你為什麼不尊重我的選擇?”
我被雷雷問住了,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那天,我沒再逼他去上補習班,自己先出去辦事。出門走在路上,我仔細想了想,作為一個老師,我做什麼事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想到他還要其他方麵的需求,的確是我沒尊重孩子在先。
回家後,我告訴雷雷:“兒子,爸爸支持你參加夏令營,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回來後也不用上補習班,以後有需要我們再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