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戰略轉變——體製改革——重大進步(2 / 3)

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取得新成就。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隨著國民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全軍加強了國防科研工作,不斷改善和發展武器裝備,努力提高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新時期國防科技工業實行 “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 ”的方針,在現有國力的條件下改善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中央軍委強調,武器裝備的研製要以“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狠抓科研,加速更新;改造工裝,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為根本指導思想。據此,全軍改革了裝備體製,清理了科研項目,分清了輕重緩急,突出了研製的重點。對物力財力難以保證、技術上又沒有把握的項目,有的緩建,有的停建,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到最急需、最關鍵的環節上,從而糾正了長期形成的武器裝備研製戰線過長、力量過於分散的弊病。為了提高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能力,人民解放軍不僅努力發展常規武器,而且還適當發展了一些核武器和其他尖端武器。高新軍事技術的研究和常規武器的研製獲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新式武器裝備應用了當代一些高技術成果,代表了國家科學技術的最新水平,縮短了中國與世界技術先進國家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對於加強國防力量,有效地提高軍隊戰鬥力,有重大的戰略作用。

轉變戰備建設的指導思想。由立足於準備 “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轉到為打贏未來的反侵略戰爭,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長期的備戰工作;調整全軍的防禦部署,進行重點防禦;將抓單項戰備建設,轉到抓戰備建設的整體效能,擺脫了戰備工作低級循環狀態。建立靈敏高效的作戰指揮係統,保證能在各種緊急情況下做出快速反應,並有條不紊地組織部隊執行戰鬥任務。重點抓好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戰備值班部隊和戰略預備隊的建設,以便隨時應付局部戰爭和各種突發事件。實行軍、警、民聯防,建立守備部隊、武裝警察、公安、民兵及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聯防組織,抓好邊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邊、海、空防的管理與控製,努力建設安全鞏固的邊防海防。工程建築部隊撤、並、轉後,為使國防工程建設適應戰略性轉變,本著“服從大局,著眼發展,突出重點,分期建設”的原則,加強了新建工程的學術研究和論證,調整和修改了建設規劃,“重點設防 ”、“重點守備 ”,搞好已建工程的維護和管理。把一般工程建設與地方基本建設結合起來,走平戰結合,軍民共建、共管、共用道路,充分發揮已建工程的戰備效益、經濟效益,既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又為戰備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做好打贏高技術條件局部戰爭的準備,做好維護祖國統一和對台軍事鬥爭的準備。

後勤現代化取得重大進步。鄧小平指出,現代戰爭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 “打鋼鐵”、“打裝備 ”、“打後勤 ”。這個論斷深刻揭示了現代戰爭與後勤建設的內在關係。新時期在中央軍委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後勤保障體製、保障方式等方麵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後勤係統著眼未來現代戰爭的需要,大力加強後勤管理,深化後勤改革,全麵抓好基層後勤建設,各個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基層官兵的 “衣、食、住、行、醫”條件日益改善。後勤現代化建設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後備軍建設取得重大進步。1979年以前,全國民兵的總人數仍以億計,每年需要訓練的人數就是數千萬。如此龐大的民兵隊伍和繁重的訓練任務,不僅給國家和人民群眾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影響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而且民兵工作本身也遇到了“人員人民解放軍軍銜肩章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