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裏,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基本立足於準備 “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強調軍隊建設要適應臨戰狀態。70年代中期以後,鄧小平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預見到世界戰爭可能延緩和推遲。進入 80年代,他從全球範圍對戰爭與和平兩種力量進行了科學考察,進一步明確指出:“世界很大,複雜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5年 6月,他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果斷地做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決策,即從準備 “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從根本上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和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正規化革命軍隊建設。這一思想確立了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總框架。1985年,他決定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 100萬。裁軍百萬的重大舉措,是軍隊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根本標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決維護世界和平的實際行動。實踐證明,軍隊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對於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總體建設,增強綜合國力和綜合國防能力;對於塑造中國的和平形象,提高國際地位,爭取在國際鬥爭中的戰略主動權;對於把握曆史機遇,推進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其作用和影響都是長遠的、根本性的。實行這一戰略性轉變,標誌著軍隊和國防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步入一個質量建軍,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新的發展軌道,在中國武裝力量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55年至 1965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製度,“文化大革命 ”開始前取消了。從此,從中央軍委主席到士兵,一律戴一個紅 “五星 ”、一對紅領章,一直延續 20多年。
改革開放後,實行新的軍銜製,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加強新時期軍隊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加強正規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搞好軍隊幹部和士兵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經過幾次大規模精簡整編後,到 1987年實行新軍銜製的條件基本成熟。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於 1988年 10月 1日重新實行軍銜製度。1988年 9月 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舉行授予上將軍官軍銜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向 17位上將頒發了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發的命令狀。10月 1日,人民解放軍新的軍銜製度正式實施。共授予尉官軍銜 40.5萬人,校官軍銜 18萬人,將官軍銜 1452人。軍銜製的再度實施,標誌著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水平提高到新的階段。同時,還實行了文職幹部製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製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幹部實施分類管理,保留穩定專業技術幹部隊伍,加強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軍隊的根本製度建設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新時期中央軍委領導,高度重視人民解放軍的法規製度設建設。根據新時期的解放軍建設新情況、新特點,總結曆史經驗教訓,重新修訂和製定了一係列的根本性法規製度。通過恢複、健全、改革、完善軍隊的各項法規製度,使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麵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法規體係框架已經基本形成。軍事基本法規相繼出台,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項軍事製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標誌著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使人民解放軍建設走上法律化製度化的軌道。不僅有力地保證了部隊的高度穩定、集中統一和各項任務的完成,也使從嚴治軍有了根本的依據。
把教育訓練擺到戰略位置。1975年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講話中提出:軍隊 “要把訓練放在戰略問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遵照鄧小平的指示精神,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決定》。在新的曆史時期,解放軍將士牢記神聖使命,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從戰略的高度大力加強教育訓練,把軍事訓練作為全軍部隊經常性的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