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新的湘軍
很多領導者最大的麻煩、最感頭痛的是:隨著組織的發展壯大,隊伍越來越大,人多成為組織的巨大包袱,卻苦於沒有辦法解決。中國的機構改革自武則天以後,從來沒有改出偉大的成就出來,原因就是沒有好的措施。曾國藩找到了一個解決機構臃腫、人員龐大的問題,保證了湘軍的“常新之氣”。這種辦法,就是淘汰製度。所謂淘汰,就是將不合格的勇從自己的組織中剔除出去,發給路費,打發他們回家。淘汰是曾國藩製勝的殺手鐧,是提升軍隊戰鬥力的有力武器。
精挑細撿,從源頭上堵。對於勇的挑選曾國藩是非常講究的,要求做到“須擇其精而又精者”,他曾經囑托彭洋中給他在邵陽招募一個親兵營,共需360人,但彭隻招募了100多人,曾國藩說:“但求其精,不必取盈三百六十之數,若買菜求益也。”寧缺毋濫,是其挑選勇的基本準則。有一次他看見蔭翁招募的600名邵陽勇,一個個“身材堅實,技藝矯健,不特遠過湘勇,抑超乎岷老新寧諸勇之上”。看到這麼好的勇,曾國藩就想挖到身邊來當親兵。可是蔭翁不給。沒有辦法隻好從其他的160人中挑選,最後隻選了103人。曾國藩選勇有“五不”:城市人不選,標兵不選,浮滑者不選,體弱者不選,逃兵(勇)不選。一味到窮鄉僻壤、深山老林中去尋找那些樸實、有家產的老實農民。他們吃苦耐勞,誠實可愛,尊敬統領,忠誠組織,團結互救,名利淡泊。有了這樣一支軍隊,還怕打不贏仗?
察看實驗,從訓練與實戰中選。第一道關過了之後,不一定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名勇,還要看操練,還要經得起實戰。他認為:
前此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倉卒成軍,近日為東下討賊之計,必須簡練慎出。若不教之豕,仍同灞上兒戲之軍哉!故此行不可不精選,不可不久練。
簡練慎出,就是要對已經招募的士卒再一次挑選。1853年10月有湘勇5500人,曾國藩認為太多,必須“嚴汰慎選”。這5500湘勇,有的是從援救江西回來的,有的在鎮壓湖南土匪中立過戰功,應該算是老兵了,但是曾國藩還是要求淘選,可見其對士卒素質的重視。湘軍行軍打仗時間一久,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就出現了。“曆歲稍久,亦未免沾染習氣。”沾染了習氣怎麼辦?“凡官氣重、心竅多者,在所必斥。”淘汰就是“斥”的一種。王鑫死後。老湘營由張凱章負責,張凱章刻的關防印信為“統領老湘營”,吳翔岡不服從他的指揮,嘲笑他的關防。曾國藩認為這是不團結的表現,批評吳翔岡,最後撤調了吳一軍。李元度徽州之戰失敗後,他招募的平江勇經過淘選後由左宗棠管帶。
統領換人,撤銷機構,另起爐灶。統領由於身體健康,或者犧牲、病故等原因,退出指揮機關,他所統領的軍隊怎麼辦?是不是立即安排一個新的統領接班呢?政府軍隊的做法是這樣的,但是湘軍卻不完全是這樣的。為了保證士卒對新的統領的依賴、服從,必須撤銷舊的編製,由新統領重新招募。士卒還是那些士卒,當然有一部分被淘汰了,但卻是新的統領的士卒,與舊的統領沒有關係了。
在不斷淘汰湘勇的同時,曾國藩還注重輸入新的血液。經過大戰或者疾病後,軍隊減員現象很嚴重,需要經常增加兵員,這就需要統領回家鄉募兵。曾國荃在攻下漕運、進駐雨花台後,曾經回家募兵,擴充了實力。1862年開辟上海戰場與浙江戰場,他組織了淮軍、左軍。新軍的成立,大大增加了湘軍的戰鬥力,為其事業的成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