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編後補記(1 / 1)

《詩歌的南方與北方》一文應《詩歌月刊》約稿而寫,記述了一段不長不短的、與詩歌相關的個人史,濃縮了1993年以來從廣州到北京的心理經驗。我把它放在書後麵作為“代跋”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寫得自由流暢,盡管不能緩解閱讀的疲勞,但提示文章應該寫得有趣味、有想象力,充滿某種活躍而不確定性的東西。我一直奢望自己能夠保持良好的想象方式和寫作狀態,而不是算術和推理狀態,以減弱想象力衰變的速度,緩釋一位文學研究和批評者語言日漸枯萎的焦慮。王爾德曾說:“如果不想出辦法來製止或者至少是抑止我們對‘事實’的畸形崇拜,藝術就會染上不育症。”市場中的想象正在以“一胎多子”(葡萄胎)的形式瘋狂繁衍,而真正的文學想象恰恰染上了“不育症”,直至衰變為精神侏儒。

“衰變”是事物由不穩定狀態向穩定狀態過渡的趨向。“衰變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放射汙染物的過程。文化也是一種極不穩定、衰變迅速的“事物”。但與動植物的屍體相比,它的“半衰期”非常短暫。如果說古典文化的“半衰期”是一千年,那麼現代文化的“半衰期”隻有十年,當代文化的“半衰期”則隻有一年。隨著電子媒介和消費娛樂文化的日漸發達,文化的“半衰期”將會越來越短。但是,“半衰期”之後的文化並不會完全消失,其死亡過程極其緩慢。對這種死而不僵的“剩餘文化”、“剩餘想象”的考古和陳述,是一件饒有趣味的工作。

本書由近年來一係列主題或統一或相近的文章編撰而成。論題集中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精神現象的衰變,以及欠發達國家言說和表達的困境。從“第三世界”地緣政治空間到欠發達國家的時間焦慮症等特殊角度切入,將當代問題納入“現代性時空”範疇,用獨特的發生學視角和新的分類學方法,對當代問題進行全新的闡發。問題涉及精英文學的困境、大眾文化的興起及其文化心理特征、對當代中國經驗的探索性表述、市場邏輯中的公眾心理學、古典詩學複活的可能性等等。特別要指出的是,書中有少數文字曾經收進過其他文集,為了追求論題的集中和連續性,故將它們編入本書。

第一輯“第三世界文學與知識分子”,2003年上半年寫於廣州,原是為一本名為《第三世界符號學批判》的書所寫的緒論。當時雄心勃勃,試圖要對欠發達國家的一些核心物質體係(比如糧食、鋼鐵、武器、蔗糖、咖啡、大麻、石油等)進行意識形態的符號學批判。但由於生活的變化(從廣州向北京遷移),這項工作隻好中止,稿件在電腦裏休眠了近四年時間。這當然是一個最好的借口,因為即使沒有生活的突然變化,就課題的難度和個人的知識準備而言,這項工作恐怕也很難完成。第二輯關於當代文學史的書稿,寫於2005年上半年,是為給北師大文學專業的學生講授中國當代文學史整理思路而準備的,我力求將當代文學的發生學問題放到“第三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試圖客觀陳述前27年左翼激進文藝思潮的產生條件,以及近30年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文化焦慮症,與第一輯在邏輯思路上具有連續性。後麵五輯是借助中國當代文學和大眾文化的分析,描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精神現象。第八輯將十幾年來對中國傳統詩學的一些思考綜合在一起,隻能算是在一個西方文化中心的格局中,對中國古老傳統心不在焉的回望。

感謝陳曉明兄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為本叢書的組稿和編輯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謝責任編輯孫丹審稿的嚴謹和辛勞。

“2007年2月18日夜寫於北京西直門海雲軒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