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地低能成海,人低能成王。”低調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修養,一種謀略,一種智慧。所以,在為人處世這一方麵,中國曆代賢人學者都推崇謙虛低調。在當今這個凡事都追求轟轟烈烈的社會,張揚自我固然無錯,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難免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保持謙虛謹慎的處世態度,不僅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更能彰顯出一個人海納百川的胸襟,圓熟睿智的情懷和超凡灑脫的人生態度。
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頭
低頭,不僅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智慧,一種勇氣。低頭,是為以後更好地抬頭積蓄力量。
如果一個人,隻知道不分時宜場合,一味地剛強,一味地硬撐,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甚至犧牲,隻有做到剛柔並濟,懂得低頭,才能保護自己。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被譽為“美國之父”。他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在進入老人的屋子時,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結果“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了門框上,頓時腫了起來,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了笑說:“疼吧?可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的時候一定要低頭。”
從此以後,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了一次悟道,他牢牢地記住了老前輩對他的教導,把“低頭”作為畢生的為人處世的準繩,在以後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涯中加以恪守,最終取得了成功。
這就好像是莊稼地裏的稻穀,越是籽粒飽滿的稻穗,越是弓下身子,把頭垂得很低;而在稻田裏那些趾高氣揚,挺胸抬頭的都是些秕子,無論誰走到它們跟前,永遠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但是起風的時候你會發現,越是低頭彎腰籽粒飽滿的稻子,越會沉穩不動,越是那些平日裏趾高氣揚的秕子,越會隨風肆意擺動。所以說,低頭,既是一種明智處世的態度,更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學會低頭,也就學會了如何向成功邁進一步。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大家都說你是世界上最有學問的學者,那你能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呢?”在得到大哲學家的同意後,這位青年問道:“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蘇格拉底聽完以後,微笑著開口道:“三尺。”
“不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的距離,那人還不得把天空戳出許多個窟窿眼兒出來?”青年不相信地反駁道。
蘇格拉底繼續微笑著說道:“是啊,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如果想立於天地之間,就要學會低頭。”
看來,我們也應該時時處處學會低頭,懂得低頭也敢於低頭。如果肩膀所承受的生命的負荷過於繁重,不妨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餘的沉重。在麵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也要學會低頭。隻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想辦法去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可以說,會低頭,也就學會了一種處世的智慧。
我國古代有個名將叫韓信。他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集市上遇見了本村有名的小混混,他們當眾羞辱韓信,最後那個頭兒還要韓信從他胯下鑽過去,才肯放了韓信。這個時候,韓信有兩種選擇,忍辱或者反抗。如果反抗,韓信勢單力薄,孤身一人,絕對不是這一群小混混的對手,一旦動起手來,很可能會有性命之憂。而如果低頭忍受胯下之辱,那需要忍受何等的恥辱,更需要多大的勇氣。
最終,韓信選擇了低頭,忍受了一時之辱,日後發憤圖強,最終官拜淮陰侯,還被世人傳下“大丈夫,可屈可伸”的佳話。由此可見,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於低頭是一種多麼大的勇氣,而有了這種勇氣,就更激勵著人們去抬頭的決心。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要謹記這句話。富蘭克林和蘇格拉底以及韓信,他們絕非是等閑之輩,讓他們低頭是何其不易?但他們之所以能低頭,敢低頭,會低頭,那是因為他們在低頭的那一刻,就堅信他們的頭將來會有高高揚起的那一天,此時的低頭,不過是做了一個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的“緩衝”。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如意,遇到事情就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該低頭時且低頭。所以說,低頭是以退為進的手段,是前進的緩衝過程。
低頭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積極向上,豪邁灑脫的氣度,彰顯著一個人可屈可伸的大男子漢氣概和堅毅品質;低頭是一種智慧,是教導你審時度勢,養精蓄銳的方法;低頭更是一種勇氣,是刺激你麵對現實,鼓勵你堅定信念的手段。學會了低頭,就等於為成功增加了一塊墊腳石。學會低頭,就是為了在以後的道路中更好地抬頭。
羽翼未豐滿前,先要學會低頭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人,從來沒有一個是生來就取得成功,漫步青雲的。他們大部分人在開始的時候一無所有,在成長或者奮鬥的過程中,他們眼光長遠,但從低處細處著手,不斷學習和總結經驗,提升著自己,積蓄著自己的各種資源,為日後的成功打基礎,建根基。就好像一隻鳥兒,在羽翼豐滿之前,埋頭刻苦學習飛翔技巧,鍛煉尚顯薄弱的翅膀,為日後的一飛衝天、翱翔天際做著充足的準備。所以說,成事之人,定能在羽翼未豐滿之前,學會低頭,避開鋒芒,積蓄力量。
戰國時期,楚國和越國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越國一敗塗地,連越王勾踐都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為了能報國雪恥,越王忍辱負重,在自己的軍事力量和國力都處於弱勢狀態的情況下,為吳王夫差牽馬拉繩,受盡屈辱。經過一些類似這樣的事情以後,越王避開了吳王刀光劍影的鋒芒,安全回到自己的國家並有機會著手準備複仇的事情。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越王勾踐放下身段,與百姓一起勞動,贏得民心;放下姿態,細聽大臣們的時事意見,君臣齊心。這樣過了幾年,越國不管是從國力上還是民心上,都已經強大起來,而吳國卻因為吳王迷戀女色,百姓收成困難,陷入了困境。於是越王找準時機,大舉進攻,最終打敗吳國,取得勝利,一雪前次戰役之恥。
由此可知,不管是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在強大的對手麵前,在自己的力量不足一擊的情況下,一定要避開鋒芒,保存自己的實力,以低姿態的不作為迷惑對手,讓其放鬆警惕;以低姿態的方式善待內部,讓自己和團體團結一致,以獲得最終的成功。
在茂密的大森林裏,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隻學識淵博的長輩級的大鸚鵡帶著一隻正在茁壯成長但還未成年的小鸚鵡一道去鳥類學校講課。大鸚鵡在講台上講課,小鸚鵡跟其他鳥兒們在下麵聽。如此幾次下來,小鸚鵡想:講課原來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呀,我也完全可以去給大家講課啊。於是,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小鸚鵡說服大鸚鵡,說自己要給大家講課。
誰知它往講台上一站,還未開口,下麵的學生就議論紛紛,不要聽它講課,有的學生甚至展開翅膀,打算離開。在大鸚鵡的製止下,大家才安靜下來。小鸚鵡繼續講課,在講飛行理論的時候,終因為自己從未飛行過,而使理論始終與實踐聯係不到一塊兒去,從而卡在那兒,尷尬無比。最終還是大鸚鵡幫小鸚鵡解圍,親自給大家做精彩紛呈的飛行示範動作,結束了這一堂課。
事後,大鸚鵡教導小鸚鵡說:“你追求上進,想做一個講師,這樣的理想很好。但是在你達成這個目標之前,你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累積知識和經驗,隻有這樣,你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在了解了一些皮毛知識後就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了。就好像你現在正在練習的飛翔,如果你不經過這一羽毛慢慢豐滿起來的過程,不從一米到兩米到三米這樣的刻苦訓練,你最終不僅不能飛上天空,甚至連飛的本領都學不會。”
小鸚鵡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它對大鸚鵡說:“我知道了,我隻有在羽翼豐滿前,不斷埋頭刻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鸚鵡聽了,微笑著點了點頭。這件事情傳到鳥王大鳳凰的耳朵裏,鳥王大鳳凰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頒下一條法令:鳥國中所有的幼鳥在羽翼豐滿之前,一定要學會低頭。要埋頭苦學飛行的知識,並將理論結合實踐,實現飛行的夢想。
鳥兒們尚且知道這一簡單的原理,人類就更應該知道,在社會活動和個人發展中,也更應該遵循這樣的一個原則。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石高於岸,流必湍之。”一個人在自己羽翼未豐,實力不夠強大之前,如果處處顯能示強,不僅容易引起大家的妒忌和猜疑,也不利於自身的自治和警醒。
所謂“韜光養晦”就是強調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在麵對強大對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隱藏好自己已有的實力。並且在這層外衣下,繼續發展自己還未能擁有的能力,避免陷入“以卵擊石”的境地,落得不自量力的名號。隻有在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達到相應的程度,適時地參與實踐中,並且在這個實踐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量,才能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
所以說,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要學會在自己羽翼未豐之前,學會低頭,學會忍耐,避開對手的鋒芒,保存自己的實力並不斷發展,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放下架子,高學曆也要低姿態
打過太極拳的人或者見過打太極的朋友們都知道,太極拳講究的是從柔開始,外柔內剛,剛柔相濟,最後達到天人合一。
而觀摩中國山水寫意畫的作畫的時候你會發現,當宣紙鋪好,幾乎所有的畫家都是先施底色,由淺入深,深淺結合。沒有哪個畫家會先潑墨再揮筆。因為中國畫講究的是氣韻生動,是韻味,是內涵,是層次。同時,他們還不忘“留白”,因為對於作畫和賞畫之人來說,“留白天地寬”、“留白留餘韻”。
當你欣賞世界名曲,或者隻是聽聽流行歌曲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幾乎每一首歌曲的過門都是舒緩的低音。隻有用很低的音切入,才會帶來歌曲的跌宕起伏、蕩氣回腸。
以上這些其實就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做事情最好以低姿態進入,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打好基礎,累足勢頭,把事做好。
前段時間,在某地人力資源市場的招聘過程中,有6名大學生應聘當了保安。按理來說,一份隻要求初中文化,月工資千元左右的保安崗位是不會有大學生問津的。據當地人力資源市場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招聘的保安是到省城地鐵站負責引導旅客上下車,維持車站內的秩序的。用人單位原本想招聘6名農民工,所以對求職者隻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工資在1000元到1500元之間。但在報名過程中,卻出現了6名本科學生,10多名大專生。最後,除本科生放棄外,6名大專學生與用人單位達成了協議。
“先就業、後擇業”,很多大學生選擇了這條道路。此次應聘者之一的小張是當地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專畢業生。他說,他的同學找的都是一些銷售類、計算機維護等方麵的工作,單位也不給辦理保險,工作環境很普通,大家也都常常跳槽,跳來跳去,很不穩定。所以,他選擇了地鐵保安這份工作,起碼能夠辦理醫療、意外傷害兩種保險,有一定的保障。到崗位上增加一些工作經驗,立足崗位,還可以再尋求發展。
當地人力資源市場的工作人員說,當前,大學生當保安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而此次報名參加應聘的有多家高校的畢業生。大學生能夠當保安,說明他們就業觀念的轉變。
我國高校擴招,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及滯留未就業的往屆生要求工作崗位,而工作崗位是有限的。因此,在這樣競爭激烈,就業環境嚴峻的情況下,選擇“先就業,再擇業”,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心態,放下架子,對大學生來說是極其必要的。
大學畢業生們剛出來工作,工資大多是1000多塊錢左右,這距離他們心中的月薪上萬元太遠。尤其是每天重複著同一件貌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事情,整天忙、整天累,卻好像沒有多大意義的生活,會讓人感到特別迷茫。所以,大學生剛畢業的時候,都得去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調整心態,放棄目空一切的派頭,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地完成每一個階段的任務。
有些大學生自恃學曆高,放不下身段,不肯去幹月薪較少也比較基層的活兒,始終幻想著高薪悠閑的工作,卻忽視了企業在招聘高薪職員時候的條件。於是,要麼虛度光陰,年紀大了還一事無成,要麼終日無所事事,成了“啃老族”,啃食家裏長輩的積蓄。
而有些畢業生剛工作的時候,迅速轉變自己的角色,找準自己的定位,從低薪幹起,從苦活兒累活兒雜活兒一步步做起,在工作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相關行業知識,也擴大了自己的人脈資源和知識層麵,更鍛煉了自己獨立生活和承擔壓力的能力,在職場生涯中穩住腳跟並加薪升職,最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
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不難發現,能不能轉變心態放下架子,從低處做起,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般來講,企業招聘職員的時候,關注的肯定是職員所能給公司創造的價值。對於一個剛踏進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相當水平的理論學識,隻有從基層做起,給自己和公司一個彼此了解的機會,讓公司看到其存在的價值和創造的價值,才有可能得到認可,最終實現自己的事業理想。
亞裏士多德說:“高標準的目標和低姿態的言行的和諧統一是造就厚重而輝煌的人生的必備條件。”對於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們來說,生存是最主要的,其次是發展。所以說,放下架子,以低姿態進入當為生存之態,當為人生常態。唯有“放下架子”,才會看得真切,看得生動具體,才可能領悟事物的真諦,才可能實現所期望的結果,才能成功。
死要麵子,就會活受罪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麵子是極其重要的。很多人都知道,有麵子就等於有尊嚴,沒麵子就是低人一等,會受人歧視。人活著就為一張臉麵,好臉麵無可非議,沒臉沒皮的肯定是會遭人輕視的。但有的人往往因為要麵子問題而使自己受委屈,這就叫死要麵子活受罪。
孟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個人有一妻一妾,家裏條件很一般。他每次外出,都會酒足飯飽打著嗝兒回來。妻子問他都和什麼人在一起吃飯,他大言不慚地說是跟鎮裏的達官貴人們一起吃的。於是妻子跟小妾說:“丈夫出去,每次總是吃飽喝足才回來,我問他都和誰一起吃飯,他說全是有錢有勢的人。但咱們家裏並不富裕,也不曾和富貴的人來往,我想偷偷地跟著他,看看他到底是去什麼地方和哪些人吃飯。”
第二天早晨起來,等丈夫出門後,妻子悄悄地跟在他的後麵盯著,看他走遍全城也沒有一個人站住和他說話,最後他來到城東邊的墳地,走到祭祀的人跟前,向人討要祭祀剩下的食物。覺得不夠,又四處張望到另外祭祀的人家去討要,原來這就是他填飽肚子的辦法。妻子看了很生氣,回來如實告訴了小妾,氣憤地說:“丈夫是我們終身依賴的人,沒想到他竟然是這樣的人。”就跟小妾一起罵丈夫,罵完,兩人對泣。丈夫還不知道,從外麵回來的時候,依舊高高興興,對著倆妻子一副高傲的神情。正所謂:“好吃懶做沒誌氣,好大喜功裝徒弊。一事無成百事哀,混來混去害自己。”
這個故事雖然很可笑,但它赤裸裸地揭露了既遊手好閑又好麵子之流的弊病。當今社會也不乏這樣的人,好逸惡勞是他們的通病,好麵子是他們致命的弱點。他們既想享受富貴的生活,又想不勞而獲,所以隻好想一些歪門邪道來解決生存危機,恬不知恥地過著奢侈的生活。當時似乎挺有麵子,但浮華過後,自己走進死胡同,那時才捶胸頓足,可是已經晚了。這樣的麵子還值幾個錢呢?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付出哪能有回報?總想靠旁門左道撈取好處,哪能不吃虧?升官發財固然好,有麵子,但不能投機取巧,要通過正當手段來謀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正當渠道得來的錢財心安理得地消費,靠辛勤拚搏換來的富貴生活問心無愧地享受,就不會有東窗事發,老底被揭的尷尬局麵了。
麵子既能成全人,也能毀了人。有時候,求人辦事好說“給個麵子”,但有些事給麵子好使,如果違法亂紀的事給麵子就麻煩了,你給了人家麵子,把事給辦了,結果最後自己吃不了兜著走,這樣的麵子就把人毀了。有些人為了一己私利,也為了滿足虛榮心,不惜一切代價要個麵子。卻不知這是給自己戴上假麵具,套上枷鎖,活得極不真實,也很累。在中國古代,更有這樣一個因為要麵子而導致亡國的愚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