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係統的症狀有些病兒在出生後1~2年內並不出現,2~3歲後才出現。表現為驚厥發作,且往往是麵部血管痣對側的肢體出現驚厥,有時也可表現為全身性發作。當一側肢體抽搐後,往往出現短暫的癱瘓,有時病兒則表現為持續性輕度偏癱。若是一側軟腦膜血管瘤的病兒,有72%會出現驚厥,若是雙側受累的病兒,有93%會出現驚厥。驚厥開始往往是限局性運動發作或強直陣攣發作,L童常見複雜部分性發作;個別病兒表現為嬰兒痙攣、肌陣攣或失張力發作。

本病大約有一半病兒有智力受損,損害程度輕重不等,雙個議病變的有90%以上病兒智力受損。癲癇難控製的病兒智力受影響較大,偶爾有驚厥者智力影響較小。

本病大約有40%的病兒合並有青光眼,且常與麵部血管症同側。麵部大麵積血管症的病兒合並青光眼的機會較大。青光眼可在出生時出現,也可在出生後數年才被發現,雙側麵部血管痣的病兒往往出現雙側青光眼。如果一個小兒在眼周圍有血管痣,應每年隨訪檢查是否發生青光眼。

僅憑麵部血管痣不能診斷本病。以往確診需靠頭顱載線檢查,當見到軌道狀的腦回鈣化影才可確診。但在小嬰兒疾病早期不常見到鈣化影(鈣質沉積需經過一段歲月才能表現)。自應用CT以來,即可發現早期病變而明確診斷。

對伴有癲癇發作的病兒可應用抗癲癇藥物,對癲癇頑固反複發作藥物不能控製的病兒,可行胼胝體離斷術或大腦半球切除術。有時也可行腫瘤部分切除術。對青光眼應給予治療。

82色素失調症與癲癇的關係

色素失調症是一種皮膚色素異常的病,大約有1/3病人有神經係統症狀,如有癲癇、智力低下等。此種病以女孩多見。

皮膚色素異常的情況在出生時就能發現,即正常的皮膚上有異常的色素增生,表現為各種形狀的色素沉著,呈線條狀、斑片狀、漩渦狀,還可以像大理石花紋的形狀。顏色深淺不等,可以呈淡褐色、灰褐色或黑色,有時就像沒有洗淨的汙漬。異常色素多出現在四肢及軀幹,其分布區域和神經分布無關,且感覺無異常,汗腺無破壞,不脫屑,不痛不癢。部分病兒隨年齡增長,異常色素增生的部分可逐漸變淺最後消失,也有部分病兒的異常色素始終不消失。

本病還有一種類型是在出生後不久皮膚反複出現囊泡,囊泡破潰後再次出現,一批接著一批,此時皮膚還沒有色素沉著。如將囊泡液體抽出檢驗,並沒有細菌,而是大量嗜酸細胞。囊泡斷斷續續出現數周到數月後,囊泡原來部位的皮膚變得又厚又硬比較粗糙。再經過幾個月,增厚的皮膚部位變平,遺有色素沉著,呈現各種花紋。

本病還常常伴有指甲發育不良、毛囊萎縮、脫發。

本病常同時有智力低下、小頭及癲癇。癲癇發作形式多樣,可表現為肌陣攣、失張力、不典型失神,有時為強直原陣攣發作。

大約有一半病兒除皮膚及神經係統異常外,還合並有其他異常,如白內障、角膜混濁、視神經萎縮、出牙遲緩或牙發育不良等。

目前對本病還沒有特異性治療。病兒處在皰疹階段時可用一些保護性油膏及抗生素預防感染。伴有癲癇時病兒需長期用抗癲癇藥來控製發作。

83個別癲癇病兒為什麼會有特殊氣味

在醫院癲癇門診,偶爾能遇到個別的病兒身上散發一種特殊的氣味。家長如發現病兒有這種情況要特別注意是不是患有先天性代謝病。

這種病兒的癲癇發作是由於代謝異常所引起,其所具有的特殊氣味往往是由於氨基酸或有機酸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比如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某種氨基酸代謝過程需經過由甲變乙,由乙變丙,由丙再變為丁這幾個步驟,最後排出體外(實際情況比這複雜得多)。可是當代謝出現障礙,由丙變丁這個步驟不能進行或完成得不好,而由乙變丙的過程卻沒有障礙,這樣丙就會在體內堆積起來,越堆越多,這些異常代謝物在體內增多後由尿和汗液排出,就會發出一種特殊氣味。

患楓糖尿症的病兒其尿有楓糖氣味,似糖燒焦的氣味。還有一些少見的代謝病各有其不同的特殊氣味,如異戊酸血症有幹酪或汗腳氣味,高蛋氨酸血症有煮白菜味或腐敗的發黴氣味,苯丙酮尿症的尿有一種發黴的氣味或鼠尿味。其中苯丙酮尿症比其他幾種病常見。

苯丙酮尿症發病率大約為1/1.5萬~1/1.8萬。主要因為酶的缺陷,使苯丙氨酸正常代謝途徑受阻,不能轉變為胳氨酸,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大量積存,引起一係列表現。本病患兒剛出生時一般情況還好,到4個月左右就可出現表情呆滯,智力發育明顯落後。大約30%的病兒有癲癇發作,可表現為嬰兒痙攣症或其他發作形式。

病兒的體格發育及麵容大致正常,但皮膚顏色因缺乏色素而變淺(變白),頭發也逐漸變成淡黃色,虹膜色素減少呈黃棕色(野黑眼球”呈棕黃色)。此外,病兒的皮膚還容易出現濕疹。但本病最典型的特殊是尿及汗有特殊的發黴味,似老鼠尿氣味。

前麵已談到本病的主要問題是苯丙氨酸代謝障礙,苯丙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幾乎所有蛋白質類食物都含有苯丙氨酸。牛、羊、豬、雞、鴨、魚、蛋、牛奶、豆類、花生中都有,米、麵中稍微少一點,人乳中含量最少,但100克中也含有41毫克。

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或方法去改變苯丙氨酸的代謝過程,但可以設法從食物中盡量減少苯丙氨酸的攝入量。可是苯丙氨酸存在於所有的天然蛋白質中,而蛋白質是人生長發育所必需吃的食物,不能因有苯丙氨酸而不吃蛋白質。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近年來已研究對一些乳製品進行處理,即在加工時將其中的苯丙氨酸盡量去掉,而保留其他蛋白質的成分。病兒吃這種乳製品既可以得到生長所需要的蛋白質,又可以不吃或少吃進苯丙氨酸,以使病情得到控製,但病兒在吃這種乳製品時需要同時補充足夠的蔬菜、水果、脂肪、糖、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隨著年齡增大,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對腦子的損害危險期已過,因此這種乳製品就不需要長期吃下去了。有人主張4、5歲以後就可以停用,有人主張8歲時再停用。

84夢遊與癲癇的關係

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夢遊的故事,往往越傳越離奇。其實夢遊在兒童時期並不太少見。有人調查過,在5~15歲的小兒中,大約15%曾經有過一次夢遊。男孩比較多見,常常伴有遺尿症。

夢遊大多在入睡後1~3小時發生,孩子突然坐起來,睜開眼,但目光呆滯,意識恍惚。有時不下地,兩手摸索一番然後倒下繼續入睡;有時則下床活動,動作笨拙,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穿衣、穿鞋(不一定會係鞋帶)、開抽屜、搬椅子等等,但動作的質量不高。下地行走時搖搖晃晃,但能避開麵前的物體,也能開門,此時如果有人和他談話,他可以回答一些含糊不清的單音節。整個夢遊過程大約5~30分鍾,然後回床入睡,醒來後對夢遊的情況回憶不起來。夢遊的次數有多有少,有時幾天或幾十天出現一次,也有一夜出現幾次的。

一般夢遊隨著孩子的神經係統的成熟,逐漸減少,青春期以後就少發生了。

有時在癲癇的病人中也可能出現夢遊的情況,這種夢遊是癲癇的症狀之一,往往發生在複雜部分性發作的癲癇。這種癲癇除可能發生夢遊外,常常還有其他精神症狀,各種幻覺、錯覺及情感異常,有時還可以有一些單調的、無意義的重複的動作,臨床稱為自動症。

遊是否與癲癇有關可做腦電圖檢查,最好能進行睡眠腦電圖檢查。夢遊的癲癇病兒腦電圖常可記錄到癇樣放電,而單純夢遊者腦電圖無癇樣放電。

對夢遊病兒的治療主要是要做好防護,避免在發作時造成外傷,如睡前將門窗關好,搬走室內的危險物品。發作過頻的也可在睡前服用安定。若為癲癇引起的夢遊,則須用抗癲癇藥物,首選藥物為卡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