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難忘九姑(1 / 2)

聞一多指著陳夢家與臧克家,帶著一副欠揍的表情對周宇道:“沒想到居然還有兩學生為我送行,此情此景,聞某真是要潸然淚下咯。”周宇站在月台上回望了許久,終是沒見到自己學生的身影,歎著氣鑽進了火車車門。

夕陽西下,暮色中,男孩沉吟著:“人生總是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原創肯定不是你?”正編織花環的女孩停下手中“作品”笑道。男孩心裏十分委屈,我沒說是我的原創啊,這下好了,自己犯了文家大忌,成剽竊了。以後想到某個名句,是不是都要加個某子曰才行。

周宇想到聞一多離開青大時,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十分鬱悶。青大真的沒什麼值得這老兄留戀的嗎?“友三啊,我們就這麼走了,你舍得青大那些漂亮妹子嗎?”聞一多聽了,心底的某處動了動。他掏出了口袋裏的一疊信封,封封拆開看著,眼淚滴了下來,滾落在信紙上。雋秀的字跡帶有脂粉氣。

愛,隻把我當一塊石頭/不要再獻給我:百合花的溫柔,香火的熱,長河一道的淚流/看,那山岡上一匹小犢/臨著白的世界/不要說它愚碌/它隻默然/嚴守著它的靜穆。

“原來你還在想著九姑”周宇看著信上的詩句,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

九姑是誰呢?她可不是楊過的“小籠包”,也不是修竹的夢姑,而是青大的女教師方令孺,方令孺在家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今天的年輕人,知道方令孺的,恐怕沒幾個。方令孺究竟何許人也?她的出身,還要從前清說起。

清朝有一神童,他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7歲通讀《史記》,16歲隨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讚他的文章是“韓歐複出,北宋後無此作也”。他32歲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康熙五十年,曆史上有名的《南山集》案發,他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獄,定為死刑。就在所有人認為他死期將至時,康熙帝又下了一道手諭: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今憐其才,且赦之。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看人家文章寫得好都可以用來保命。抱怨學無所用的人,隻能怪你學問做的不足。

方令孺便是中國文學史上鼎鼎大名的桐城派祖師爺方苞的後人,真正的書香世家出來的小姐。值得一提的是,劇作家曹禺是方令孺親姐姐的女婿。不過她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從不拿自己的出身顯擺。梁實秋在《方令孺其人》一文中的回憶:她相當的孤獨,除了極少數談得來的朋友以外,不喜與人來往。她經常一襲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她鬥室獨居,或是一個人在外麵彳亍而行的時候,永遠是帶著一縷淡淡的哀愁……不願談及家事,談起桐城方氏,她便臉色緋紅,令人再也談不下去。為了解脫她的孤獨,朋友們就拉她去喝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後來,在楊振聲的提倡下,每個周末,我們一行人至少有一次要聚飲於順興樓或厚德福。其中,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陳季超、劉康甫、鄧仲存和梁實秋屬於“好飲者”。但是,因為隻有七個人,再加一位就成“八仙”了,後來,經聞一多提議,大家把孤獨的方令孺邀請進了這個“小圈子”,由此終於湊成了“酒中八仙”。“於是猜拳行令,觥籌交錯,樂此不疲者凡二年。其實方令孺不善飲,微醺輒麵紅耳赤,知不勝酒,我們也不勉強她。

王建昭曾這樣描述方令孺:“她貌似白楊(影後楊君莉)而高雅過之”。美學家常任俠也曾說,他平生所見美人,數九姑第一。不過,若說方令孺之所以能在文史占有一席之地僅憑出身與美貌這是有失偏頗的。她諳熟經典詩書,同時又受新學影響,她還是新月派屈指可數的女詩人之一。方令孺的詩,今天的文藝青年可能沒幾個人讀過,不過在民國是相當有影響力的。影響力有多大呢?她和當時的一個叫“張愛玲”的才女比肩,人稱“南張北方”。這下,大家知道她的地位了吧。她的至交好友有聞一多、梁實秋、徐誌摩、巴金、丁玲、沈從文、徐悲鴻......大家會嚇一跳吧。我隻能告訴你,這是真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便是此理。

傅道慧在《女作家方令孺追憶》一文中說:她努力讀書,爭取有不亞於男性的成績,以求平等。她5歲就開始讀書,坐在姐姐的膝蓋上識字、背誦詩詞。在家庭女兒排行裏,她排第九,侄兒侄女很多,大家都尊敬她,叫她九姑。但平等可望而不可求,在姐妹中,八個都纏了腳,隻有方令孺反抗。也因此,盡管她長得聰明伶俐,長輩們都不喜歡她,說她性情倔強、粗野,不許她上學,常常打罵她並把她關在屋裏,要她服侍兄弟,稍有不順,又打又罵。在她苦澀的童年裏,她有兩個愛好:一是讀書;一是欣賞自然。

19歲時,她按照伯父的意願與大銀行家之子陳平甫完婚。按理說,陳平甫也是知識分子,二人本門當戶對,應當有共同語言。但無論如何,包辦婚姻固有矛盾釀成的巨大鴻溝是無法彌合的。1923年,受五四影響極深的方令孺陪丈夫陳平甫赴美留學,同行的還有女兒陳慶紋,外甥女虞之佩。在此期間,她讀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正是這本書,讓她意識到自己好似一個玩偶被包辦婚姻的枷鎖綁在丈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