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手握兵權,常年領兵在外征戰,屢立大功。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平定南唐,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隨宋太宗趙匡義攻滅北漢,後又北伐遼朝,為北宋統一天下,平定海內建立了巨大的功勳,成為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官至樞密使、侍中、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諸軍節度使,位兼將相。曹彬地位雖高,但他從不驕傲自大。平定後蜀回京,宋太祖執意詢問曹彬在外領兵打仗,所見宋朝的地方官是否稱職,曹彬隻是舉薦隨軍轉運使沈倫,說他為官廉潔謹慎,可當大任。其他人的政績,曹彬從不妄加評論,尤其不曾當著皇帝的麵議論別人的過錯。
曹彬北征遼朝兵敗後,荊湖轉運副使、職方員外郎趙昌言曾上疏朝廷,請求將敗將曹彬等處以死刑以明法紀。後來趙昌言因事被人彈劾,自延安府回京後,皇帝一直未予召見,被彈劾之事不得申辯。曹彬聽說此事後,知道趙昌言被冤,便不計前嫌,不挾私報複,親自出麵在皇帝麵前為他求情,趙昌言這才得以允許進宮“朝謁”,為己申辯。
曹彬雖身為高級將領,卻能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他在徐州主持軍務時,手下有一小軍官犯了軍紀,曹彬按軍法判處他杖刑,但曹彬卻下令,處罰要過一年後再執行。部下不解其意,曹彬解釋說:“我聽說這個人剛娶媳婦,如果實施杖刑,肯定會影響夫妻感情。所以我決定杖刑緩期執行。”曹彬執法嚴格,但又體諒下情,部將都為其良好的將德所折服。
曹彬為將注意自己的將德修養,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仁敬和厚,位居將相,卻不自傲,深得朝廷官吏和社會人士的稱頌和讚揚。史書稱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
【閑言碎語】
物質享受往往使人意誌頹廢,經不起誘惑,在名利麵前一敗塗地,在節操麵前更讓人瞧不起。君子做官,不能因為貪圖物質享受,不惜卑躬屈膝,喪失人格,而違背良心做沒有道德的事情。如果做官不能嚴於律己,難擺脫世俗的欲望,那最好不要去做官,別以為自己一時貪贓枉法得逞就以為一輩子可以享受清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隻有慎獨,才能做一個為民作主的好官。
3.
“模棱兩可”裝糊塗,蘇味道久居相位坐得穩
古代的許多讀書人,都以當官為目的,但當了官之後該怎麼做卻是千人千麵。對於封建士丈夫的評價很大一部分歸結於其政績。名臣賢相,奸佞小人,他們的功過是非不會因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而消失,相反,正是隨著時代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是是非非才越來越清楚。
唐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蘇味道,是個生前、死後名氣都很大的人物。他的名氣,首先是因其“富才華,代以文章相稱”。在未入仕之前,他就與同鄉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剛一成年,他就被本州舉為進士。蘇味道善吟詩作文,並且是“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於代”。後人稱其為唐代文學的“一代之雄”。
然而,蘇味道最終卻不是以一個文學家的身份知名後世的。在我國曆史上,他是庸人政治家的典型。他雖然“文章資曆”十分深厚,又“善敷奏,多識台閣故事”,政務熟悉,但檢諸史籍,卻看不到他這個堂堂宰相為安邦治國貢獻出什麼韜略,也看不見他在理財治生方麵有什麼才能。可以看到的,多是他戰戰兢兢侍奉君主,卑躬屈膝諂媚權貴的事實。例如,當時橫行一時的張易之、張宗昌兩兄弟為了附庸風雅,曾經“頗招節文學之士”,蘇味道以宰臣之重而“以文才降節事之”。大概是他很能討張氏兄弟的歡心,所以曾被張氏兄弟畫入“高士圖”中,與武三思等人為伍。《舊唐書·蘇味道傳》說他“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當時的另一宰相狄仁傑非常鄙視蘇味道,將他蔑稱為不足以“成天下之務”的齷齪“文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