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費盡千辛和萬苦做上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因為幾個月以來的南北兩派的爭執和不和,使南北統一之後的民國政局屢現危機,所以,他的心裏也並不輕鬆,他的臨時大總統做得並不舒服,他不但為財政而發愁,更為時局不穩而焦慮。於是,他為了穩固時局,便極度誠懇的邀請孫中山和黃興赴上北京,晤麵會談,共商國計大事。
袁世凱之所以邀請孫中山和黃興進京晤麵,是因為,在他袁世凱的眼裏,孫中山和黃興雖然在野,但二人仍享有崇高威望,特別是在臨時參議院裏中,同盟會的參議員仍然以他二人馬首是瞻。現在,要想化解目前的南北茅盾和衝突,就必須在表麵上與二人攜手共進,共渡建國初期的難關。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袁世凱派出以程克、張昉為專使,並讓海軍派出“海琛”號巡洋艦,到上海護艦迎接。
而南方的孫中山先生呢!他沒辭去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前,還對大總統這個位置戀戀不舍,還對把大總統這個職位拱手讓給袁世凱而心疼。並且,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架空捆實接任他的袁世凱。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辭去臨時大總統的當天晚上,身心都像如釋重負一樣,竟然睡了第一個自任臨時大總統以來的安穩香甜覺。
睡醒之後的他,一把扯開絲絨落地窗簾,迎著帶有南方特色的春天朝陽,呼吸著清新而潮濕的空氣,想到以後再不也不用為臨時政府的財政赤貧而焦頭爛額了,再也不用為臨時政府的內外交困而走投無路,他頓感渾身輕鬆,頓感心情舒暢愉悅。
人隻有在輕鬆愉快的時候,才有心情去玩山遊水。卸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迫切想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於是,他在卸職的第三天,便帶著胡漢民、汪精衛等數人,環遊南方各省,一路之上,他一邊考察各地實情,一邊宣傳他的民生主義,受到各省官員的熱情接待和當人民的熱烈歡迎。
幾個月下來,孫中山他們走遍了大江南北,幾乎遍及半個中國。這個時候的孫中山,才真正有了領略到了祖國的大好江河和山川的切身體會。
孫中山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體會和感慨,是因為由於革命的原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長期流亡國外,對中國的具體情況並不了解,更沒有機會和心情來瀏覽祖國的山川河流。
在瀏覽山川河流的這幾個月裏,孫中山先生對交通發生了巨大的興趣。於是,六月中旬回到上海的他,立即擬定了一份修建全國鐵路大幹線的計劃,並不辭辛苦的積極向各界宣傳他的築路主張。
孫中山之所以對交通發生了巨大的興趣,是因為,他在各省考察的這幾月期間,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奇跡,那就是,凡是交通暢通無阻的地方,經濟就極度繁榮昌盛,當地的財政也相對比其它地充裕些。
孫中山先生驚喜地發現了這個奇跡之後,簡真是欣喜若狂,簡直對交通達了癡迷的程度,簡直對修路達到了顛狂的程度,所以,他才在奔波於各界,大力宣傳交通暢通無阻的重要性。
因為發現了交通發達與當地的經濟繁榮昌盛和當地財政充裕有緊密的關係,所以,麵對袁世凱的盛請相邀,孫中山動心了,更何況他還想與袁世凱談談他的鐵路計劃,再加上袁世凱讓海軍派出“海琛”號軍艦,赴上海迎接孫中山。於是,經過商議之後,他和黃興同意了北上,並致決袁世凱,定於八月十七號起程北上。
二:
可是,就在孫中山準備起程的前兩天,革命元老張振武,被袁世凱派出的人殺死在北京的事情,革命黨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袁世凱為什麼突然殺害了革命元老張振武呢?
原來,在武漢革命勝利之後,共進會的孫武、文學社的蔣翊武和張振武,被人稱讚為三武。
張振武,湖北羅田人,原名堯鑫,字春山,生於1870年。05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法律政治。武漢首義時,眾軍擁黎元洪為湖北在在都督,黎元洪不從。當時,張振武對吳兆麟說:“這次革命,雖將武昌全城占領,而清朝大吏潛逃一空,未殺一個以壯聲威,未免太寬容。這個不識抬舉的黎元洪既然不讚成革命,不願意做這個大都督,我們不如將他斬首示眾,來壯我們革命軍的聲威,讓那些不讚成革命的清臣聞之喪膽,豈不妙哉!”
張振武說的這番話,事後傳入了黎元洪耳中,因此,黎元洪的內心,對張振武深惡痛絕。盡管黎元洪在最後,被迫之下做了湖北大都督,可他仍然沒有改變對武漢革命發起者的“三武”,改變看法。而“三武”呢!也從內心裏瞧不起黎元洪。之所以瞧不起他,是因為黎元洪在武漢起義暴發時,逃離軍營之後,躲在了朋友家裏,因為他在新軍中的威望很高,革命軍欲利用他的威望,讓他統領三軍,起到一呼萬人應的作用。可是,革命軍卻在他朋友家裏找到他時,他正躲在床下躲著。再加上抓住他之後,他極力拒絕做都督,所以,革命元老們也是從內心裏瞧不起這個從床下拉出來的大都督。